08年9月 提起申请 参加第40届艺术巴塞尔也是件说来话长的事,2007年,编辑部已准备向巴塞尔组委会申请,但因第二届美术文献展及其他事宜,直到2008年才开始正式提起申请,并将十几期具有代表性的专辑与两届美术文献展画册等资料寄给组委会。 09年1月28日 申请通过,获得独立展位 首次申请的杂志一般需要等待几届才有机会,而且组委会一般也会先给予综合展位,所以当我们被E-mail通知申请通过,并获得独立展位的时候,的确感到有些意外,这个消息很大地鼓舞了编辑部的士气,大家明白是杂志多年梳理、记录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性与前沿性的努力获得了组委会的认可。 09年6月7日 启程 在办理好各种出国手续,打印好厚厚一叠展会资料后,我们终于启程了。经过一天的转机,夜色已经降临。从巴塞尔国际机场出来,眼前的小城显得安静而朴实。当我们坐上的士,通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看到周边漫不经心的涂鸦时,不禁猜想,这个在当代艺术史上富有盛名小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面貌。 09年6月8日 中午12点 布展 很幸运,我们的旅馆离展览中心只有5分钟步行路程,拐过一个街口,就看见了建筑物上的海报与招贴,然后映入眼帘的便是粉色与灰色幕布遮盖的两大展厅。巴塞尔今天是阴天,有点小雨,广场因而显得冷冷清清,但旁边的大酒店据说早已满客。 彼此通过无数次的E-mail,当最终站在服务台前,遇见媒体负责人Ester Sabiote小姐的时候,我们很开心地打了招呼,仿佛已经很熟络的朋友一样。博览会的服务确实很到位,我们得知寄来展示的杂志已帮我们运往展位。找到展位时,很多杂志已在布置了,抬眼一看,斜对面是《Frieze》与《Art in America》、旁边是《Flash Art》。我们正在展位布置时,传来熟悉的声音“你们好啊”,原来是台湾《典藏》杂志的海外版《Yishu》杂志主编郑胜天先生和我们打招呼,大家彼此都很高兴能在这里看到老朋友。简单聊了一下,便各自忙了起来。 09年6月8日 下午4点 艺术无极限单元提前看 虽然有点小雨,但巴塞尔1号展厅艺术无极限单元入口已经满是等待入场的人群。直到我们挤进展厅,才开始真正感受到这个顶级博览会的热烈程度,诺大的展厅里面挤满了人,大家彼此招呼、聊天。无疑,这是世界艺术圈一年一度彼此交流的好时候。12000平米的展场,让任何大型装置、艺术计划在这里都有很好的展示空间。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在中央竖起来的小房子引来众多人观看;去世多年的旅法装置艺术家陈箴的《倒佛》让人怀念这位执着于探索生命与现实秘密的艺术家;此外,我们看到了被誉为“图像魔术师”的德国艺术家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擅长于用文字做作品的美国观念艺术家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以视觉日记形式关注同性恋及性爱题材的摄影艺术家南·高登(Nan Goldin)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不过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占了一大部分——艺术无极限单元不仅是巴塞尔艺博会学术品质的重要象征,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更是这个大艺术发动机的新型燃料。 09年6月9日 vip日 9号是vip日,所有参展商被告知需要在10点钟前布展完毕。11点钟,对所有画廊来说,最为重要的时刻来临了,全球经济危机下,今年的艺术巴塞尔会交出怎样的成绩?收藏家们是否会一如既往地到场?大厅里面的泱泱人群,消解了这种紧张的情绪。时不时在人群中出现的小骚动表明某位重要人物又到场了……整个画廊区一层大部分是具有很深资历的画廊,大师的作品也占了主要部分,比如由罗伯特·兰度创办的兰度画廊(Landu)一直以追随毕加索、兰格、杜布斐、贾科梅迪等二十世纪中早期艺术家的作品而知名。这次他们带来了莫兰迪、克利、康定斯基、摩尔等人的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驻足观看。此外我们还看到了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等众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二层是代理更为当代与前沿作品的知名画廊,除了汤姆斯·史楚斯(Thomas Struth)、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等人的作品以外,我们还看到了近年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俄罗斯AES+F小组、日本年轻艺术家Koher Nawa等人的作品。 可以看到很多资深画廊除了展出作品之外,他们的小储物厅里面还带来了丰富备用作品。显然,画廊们精心策划了自己的展位,很多展出作品也是压箱底之作。中国艺术家张恩利、刘野、曾梵志等人的作品也受到藏家的关注,开场便传出已被预定的消息。总体而言,今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藏家与画廊都非常谨慎的情况下,高质量的作品与合理的价位,使得巴塞尔的成交量得以保证,很多画廊在后来的几天里每天都换上了不同的作品,正是良好销售的佐证。 09年6月10日 公众开放日 这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为的是去听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访谈,来到展览1厅二层的艺术对话单元,访谈已经开始了,容纳了几百人的多功能厅连走道也坐满了人。听众中我们发现一些年轻中国艺术家的面容,还看到了田霏宇,招呼之后,知道他和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后天有个“中国视点”的访谈。我们没有听太久访谈,因为今天是公众开放日第一天,我们需要回到展位。不到11点,2号厅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我们赶紧从展商通道通过,更多的交流今天要开始了……和国内博览会不一样,巴塞尔博览会媒体区处于画廊区中央,且全部为艺术专业媒体,没有大众传媒,大家的展位都布置得简单而朴实。来来往往,驻足于我们展位的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人,艺术家、策展人、艺术爱好者、中国文化爱好者……此外,10号这天,许多看完威尼斯双年展转战过来的中国艺术圈内人士:侯瀚如、顾振清夫妇、吕澎等策展人以及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也来到我们的展位,交流中,大家普遍觉得巴塞尔博览会似乎感觉要比威尼斯双年展氛围好。 我们正对面的是瑞士的专业杂志《Kunst Bulletin》,他们的负责人是两位热心而可爱的瑞士女性。她们觉得展商设在两边杂志展位中间的展台明显阻碍了人群的来回走动,于是一家家展位联合意见,准备向组委会申请拿掉,让观者可自由来往于展位之间。组委会很快拿掉了部分展台,对面的一位女士跑过来问我们是不是感觉好多了,从她的笑容和组委会快速反应中,我们看到了瑞士人的热心与认真。 09年6月11日 让人期待的表演 11日晚,我们赶往市中心的巴塞尔剧院,准备观看闹得人心痒痒的、被称为“世界第一视觉艺术歌剧”的观念艺术表演《邮递员时间》(Il Tempo del Postin)。策划人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展览不是通过占用空间,而是占用时间来展示会发生什么?”十位艺术家被要求创作不同长度的行为表演,通过装置、行为艺术家、歌唱家、演员、舞者以及乐团来呈现,而观众则不在展示空间里移动,而是坐等“作品”直接传递到面前。不管是让观众不断发笑、着了魔似的跳着舞的幕布,还是道格拉斯·高登(Douglas Gordon)让观众在一片黑暗中静听民谣歌手琼·特伯(June Tabor)演唱《爱将我们撕碎》,亦或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让一面镜子降临在舞台和观众之间,让观众反观自己,整个表演仿佛在实验布莱希特的“离间效果”。节目中最点题的表演是一个模拟晚宴上,演员突然爆发出“我们在这里干什么!”后的黑场;最美的表演是六位在观众席上拿着发光的扇子演唱“蝴蝶夫人”的日本艺术家;乐队表演是此次表演的重要环节,他们请观众离开座位席,来到大厅里随意站立坐下,而乐队成员则在人群中进行类似街头的表演;最后,整个表演是在回到乐池的乐队成员一个一个离开现场而无法演奏下去而结束。 09年6月12日 外围博览会 整个巴塞尔博览会举办期间,外围的博览会就像小卫星一样围绕在周边。以支持新画廊与年轻艺术家的巴塞尔年轻艺术博览会(LISTE)、巴塞尔前卫艺术博览会(VOLTA)以及今年以亚洲艺术为主的Scope博览会都引发了很高的关注。其中LISTE博览会在十分特别的空间展出,年轻艺术家和画廊将作品与迷宫般的展现空间结合起来,显得更为另类、有趣和轻松。在Scope艺术博览会中,我们看到了相当数量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过总体而言,Scope博览会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VOLTA博览会在市中心举行,据悉此次Volta博览会的销售成绩也非常不俗。从博览会之间的相互合作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包容与明智。 09年6月13日、14日 巴塞尔的美术馆 在展馆的服务中心便能取到去市内大大小小美术馆的导游手册。博览会期间,巴塞尔市立美术馆正在举办“文森特·凡高:人间与天堂:风景画”,该馆建于1662年,是欧洲最早的开放式美术馆,这次展览汇集了梵高70幅风景画,难得一见的大型作品展,怎么能错过?坐上便利的城市电车,我们找到了市立美术馆,与大量占用空间的当代美术馆相比,这是个并不起眼的建筑,当我们走进一间间不算宽敞的展馆时,才明白藏品是它的价值所在,大量莫内、塞尚、夏加尔、毕加索、马蒂斯、克利、蒙克等艺术家的作品收藏于此。而设在最顶层的梵高展,正如一场“视觉盛宴”:70幅梵高的风景画,从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借出,汇集于此,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对其风景画作品最为全面的一次展示。虽然这么多作品浏览下来让我们有点累,但一想到也许今后难以再如此集中地欣赏这么多梵高的作品,我们一致决定第二次进入展馆,重新再静静地欣赏一遍。 第二天,我们决定去坐落在巴塞尔郊外的Schaulager美术馆看看,这里在举办名为“从荷尔拜因到蒂尔曼斯”的展览,早就听说这是个将古典与当代有趣结合起来的展览,果然,从荷尔拜因、德加到布鲁斯·诺曼、沃尔夫冈·蒂尔曼斯的约200幅绘画和雕塑创作被看似随意地展示在空间里,展览试图让人们以一种今天的眼光来统一看待它们,很多古典和当代的作品被挂在同一个墙面上,碰撞出奇异的效果。 09年6月14日 巴塞尔之梦 艺术巴塞尔的最后一天,参观的人依然很多。虽然广播一直在播放结束时间,但仍然有很多人还在展位流连。我们带来展示的杂志已经没有了,收拾好东西,前往为参展商准备的酒会与晚宴。也许是销售成绩超过预期,画廊负责人们在酒会上的样子仿佛松了口气,大家彼此嬉笑、闲聊着……提前从人声鼎沸、音乐美酒的晚宴现场离开,走在巴塞尔的街道上,这么多天的喧哗陡然变为宁静,颇有曲终人散的梦境感。突然想起巴塞尔广场上那位用废旧物品做出极为可爱的作品的街头艺术家:插在旧鞋中摇头唱歌的花、铁丝串连的机器人。阳光下,他的这些稀奇古怪的“破旧玩意”直白、亲切、轻松,也许还有一丝对那些被郑重陈列的“闪亮作品”的调侃,让人会心一笑。它们似乎在提醒我们那些展厅里被商业光环笼罩的作品曾在其创作之初所拥有的东西。不过无论如何,巴塞尔艺博会让我们看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许仅此一点便值得让人长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