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艺术计划使用的“街景”技术,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以“手推车”的视角奔走于博物馆的各个角落,让观众获得“浸入式”观展体验。
虚拟博物馆 数字化拷贝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让观众获得“浸入式”观展体验
一边窝在家中软绵绵的沙发上,一边徜徉在全球著名的博物馆中,不必奔赴千里还掐着时间,没有密密匝匝的观众妨碍你的视线,也没有“禁止拍照”、“请勿触摸”等警示牌或一米黄线扫你的兴。如是“天方夜谭”,正被虚拟现实的高新技术照进现实。
继去年2月谷歌艺术计划新鲜出炉,并在短短一年间彰显扩张“野心”,将触角伸向全球151家艺术机构,近日,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也高调上线,联手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6家中国展馆,挑战人们对艺术品的传统欣赏方式,用技术打开尘封的文化印记。
卢浮宫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多达40万件,不过人们得缘所见的藏品仅有6万余件,占去400个展厅,寻常游客就是一周都难以看完;台北故宫博物馆拥有60万件藏品,不过通常面向观众的只在5000件左右,虽然馆方确保每3个月更换1次。受到时间、空间以及保存条件、保护技术等诸多限制,博物馆通常展出的艺术品极为有限。而当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藏品进行记录、整理,在虚拟世界为它们办展,实体博物馆遭遇的尴尬迎刃而解。不仅藏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博物馆功能也得到最大限度拓展。
虚拟博物馆不仅仅是将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站,更是模拟人们的观展体验。
博物馆虚拟化的趋势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1994年起,大英博物馆就有计划地建立多媒体馆藏数据库,1997年则推出一个多媒体藏品查阅系统。从2000年6月开始,观众便可以经由大英博物馆网站进入该系统进行远程访问,获取馆藏五千件重要藏品的相关信息,包括清晰的图像、动画和简明易懂的文字。早在1995年,卢浮宫也筹备起面向大众开放的官方网站,起初网页上只有对博物馆历史和参观信息的简单介绍,到了2004年,观众已能看到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以及13万件库藏绘画。随着一件件藏品数字化的完成,一个个博物馆网站的上线,一座座虚拟博物馆建了起来。
时下几乎所有的西方博物馆都处于虚拟化的完成或进行当中。当然,大多数虚拟博物馆仍处在2D的传统网页模式,“文字+图片”的初级阶段,更多是对实体博物馆信息的发布与补充,数字化储存做到了,但在网上浏览的生动性方面远远不够。
真正的虚拟博物馆应该是能模拟人们的观展体验的,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为他们营造出更富想像力与互动性的空间。这一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群及博物馆研究机构——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走在了前面。对史密森尼而言,博物馆如何日趋“人性化”是它不断探究的命题,在其网站建设中,知识性、互动性、娱乐性融为了一体。将观展体验的逼真性做到极致的得属谷歌艺术计划。目前与谷歌达成合作协议的共有全球151家艺术机构,包括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法国凡尔赛宫、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等,遍布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以色列以及卡塔尔等40多个国家,藏品数量多达32000多件。谷歌选择在其中46家艺术机构中使用“街景”技术,以这种类似“手推车”、装有9个360度全景定向相机的设备扫描“车头”前180度范围50米内的物体,另有天线专注于扫描3G/GSM和Wi-Fi热点。当“手推车”奔走于博物馆的各个角落,观众获得了“浸入式”的观展体验,只要你感兴趣,就连凡尔赛宫天花板和水晶灯的繁复细节也能一览无遗。
未来,虚拟博物馆还将日新月异,比如将游戏互动的概念引入藏品展示中来,让观众可以像玩一场游戏一样在博物馆场景中进行漫游,并且能与虚拟导游以及其他参观者进行交流,虚拟环境甚至还能提供虚拟表演者的表演。
当虚拟博物馆将欣赏世界名作变得如此简单,人们担心实体博物馆的吸引力会下跌。
虚拟博物馆的出现无疑是博物馆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变革。就拿博物馆头等重要的展示功能来说,实体博物馆展出的藏品毕竟有限,许多珍宝均难得一见,一些藏品也因年代久远变得十分脆弱,展出时需要特别注意环境的控制,让观众与之保持距离。虚拟博物馆则正好可以解决了这道难题,通过对藏品的数字化复制,让观众借助网络便能一睹藏品,甚至还能抢救一些濒危的艺术档案。
有些虚拟博物馆如谷歌艺术计划提供的图片分辨率高达70亿像素,可以点击放大数十、数百倍观看,像是人们能从梵高的《星夜》中发现笔画之间留下的缝隙,能从布鲁盖尔的《收割机》中窥见画面深处几位农妇正在池塘里裸泳,对藏品这般细致的揣摩、观赏体验,实体博物馆暂时无法提供。相比实体博物馆,教育功能更被虚拟博物馆发挥得淋漓尽致,艺术传播的途径变得再简单不过,只需动动手指点点鼠标。而诸如模拟现实场景、实现人机自由交互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