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鉴宝节目连番上演造假闹剧之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日前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连出多道限令。网友难得一边倒地持支持态度:“鉴宝节目早该管管了! ”
限假货西周的少上周的多
限令1: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也必须是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
短短几分钟, “专家”绕着藏品走一圈,掂掂瞧瞧,便能做出真假判定;在观众和藏友的惊呼声中,主持人一锤击碎赝品……这是电视上鉴宝类节目经常出现的场景,情节之紧凑起伏堪比戏剧;而近期鉴宝节目屡被曝光的不可信及背后猫腻,更让观众忍不住大呼:“这哪儿是国宝,这分明就是个淘宝!” “这哪儿是西周的,这分明就是上周的! ”
去年有一则新闻令文物界蒙羞——5位国内顶级文物专家隔着玻璃将一件“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玉衣”主人以此骗取银行贷款6亿元,东窗事发才被踢爆这一“天价宝物”竟是其自制,而专家们集体“走眼”则是因为收了几十万元鉴定费……其实,类似放卫星般的估价数字游戏经常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元,嘉宾乙估值200万元,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元。伴随一组组天文数字,观众难掩躁动,收视率节节攀升。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电视上的鉴宝类节目越来越多,央视的 《鉴宝》(已停播)、《寻宝》、《一锤定音》,北京卫视的《收藏秀》,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据不完全统计,各频道的鉴宝类栏目现有20档,在最高峰时曾有50多档。节目密度如此之高,哪有那么多“宝贝”拿来鉴定?
限专家鉴定的少吹水的多
限令2:文博工作者不收藏、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职业身份牟取私利。
经过鉴宝名家评估、花387万元买的一只宋代汝窑碗竟然是赝品!去年,北京刘先生起诉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称毛晓沪的鉴定造假使他上当,要求返还387万元货款及损失209万元。毛晓沪事后召开发布会澄清,否认认识刘先生及仿制售卖该物件。事件至今虽无定论,但对鉴宝节目专家的质疑声已日渐高涨。
比起身份更让观众怀疑的是专家鉴宝的方式:“专家”们无需对文物仔细观摩、对照标本、查找资料,只需瞄两眼、摸一摸,便能神速判断此物是该砸还是该捧。
限演员献宝的少耍宝的多
限令3: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不得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
时下鉴宝节目的娱乐性丝毫不比相亲、职场节目差:每个带着宝物来的人,都有“一段古”,吹得比《盗墓笔记》还精彩;每一个主持人都绝对伶牙俐齿,善于面红耳赤地引导观众的情绪;面对“赝品”,在“砸它!该砸! ”的起哄声中,主持人执紫金锤奋力一击,藏品化身碎片,现场掌声雷动。
没有宝物的历史故事也不要紧,把宝物的现代情缘说说也行。不久前,在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节目中,一个美女带着一件金镶玉的翡翠观音找专家鉴定。主持人问她哪儿来的,美女说:“干爹送的。 ”主持人问,“你干爹做什么的? ”美女说:“房地产公司老板。 ”主持人又问:“那你做什么的? ”美女说:“我什么都不做。 ”专家鉴定最后说,所谓金镶玉翡翠观音只是件玻璃制造的地摊货。
更令人跌破眼镜的是,事后这位名叫安子熙的美女又在微博上申辩,那个翡翠观音根本不是她干爹送的,只不过是电视节目的道具,而同时承认自己是在演戏,是按照电视台的策划进行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