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邵韦平作品《序列》 是沿着一个环形概念建造体切出96个剖面,将它拉长之后顺序展开,形成了一个长22米的序列阵,并通过有限的灯光来塑造了一个在空间中舞动的序列组合体。这个构思和过程回应了展览的主题“原初”,而穿过整个展品的激光束,则表达了被展开的环形建筑主控制轴。
作为国际建筑艺术界盛事的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于8月29日在威尼斯举行。昨日,中国馆展览项目在京公布具体参展建筑师及作品方案。此次由建筑、艺术评论家方振宁任策展人,他将率魏春雨、王昀、邵韦平、许东亮和陶娜5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用5件装置及综合媒体作品将中国馆还原成“原初”状态。方振宁称自己选择的出征队伍的标准并不是明星建筑师和流行的设计风格,而是从极简主义风格出发。
方案
五位艺术家回到“原初”状态
继今年5月新京报报道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将由方振宁任策展人后,昨日中国馆的出征团队及具体参展方案终于首次公开亮相。此次方振宁以“原初”作为中国馆的主题,对应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英国建筑家戴维·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提出“共同基础” (Common Ground)这一概念。
方振宁指出,之所以将中国馆主题定为“原初”,是希望引入“原初”这个概念,试图寻找记忆的起源和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原初就是原先和初始的意思。原字在中国文字中的意思是水源,即水流起头的地方。”
而为了使中国馆呈现出“原初”状态,方振宁指出,他甄选了魏春雨、王昀、邵韦平、许东亮和陶娜5位建筑师和艺术家加入此次出征队伍。虽然是建筑展,但这一出征阵容中也不乏空间设计师许东亮和艺术家陶娜,“这会让展览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布阵
作品布局强调“基础”概念
在方振宁的设想中,此次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也是一次国内极简主义风格作品的集中亮相。
方振宁介绍,中国馆的场馆一处是军械库,一处是外面的处女花园。而参展的这5件作品的布局则从本届主题“共同基础”的“基础(foundation)”一词来阐释。其中,埋墙基为“基”,立柱墩为“础”。于是自己把“基”的部分布置在室外的绿色草坪上,取名为“方庭”,也就是王昀的作品。
而在军械库的油库室内空间中的其他四件作品,摆放的形式基本上是阐释立柱墩为“础”,即以长柱的形式展开。类似展出的《异化》和《序列》两件作品,必须具有足够的长度,即和油罐摆放的长度一样,它们各长23米,穿插在暗黑的空间中有足够的张力。
■ 追问
1明星建筑师为何缺席?
考虑风格不考虑是否有名
每届中国馆的出征队伍,策展人都会选择一位或数位明星艺术家、明星建筑师出席。不过此届方振宁甄选的5位建筑师、艺术家都是不为大众熟知的建筑师。对此,方振宁告诉记者,自己选择的标准并不是所谓的明星建筑师和流行的设计风格,而是从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出发,表现的是中国建筑师对基础问题的思考,以此呈现创造之初、思维原型是怎样的状态。类似建筑家王昀在日本读博士之后做的早期建筑、回中国初期这十年来做的建筑一直都是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和思考。
2片面迎合总策展人口味?
极简主义本就是重要流派
今年总策展人戴维·奇普菲尔德的建筑风格就是极简主义。尽管其推崇极简主义,但其策展主题“共同基础”也表明他是兼容并包的,以此表明虽然建筑设计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手法,但大家的基础是一样的。而此次方振宁所选择的参展人员及作品完全是从极简主义风格出发,是否是在片面迎合总策展人的口味?
对于这一质疑,方振宁告诉新京报记者:“我不是为了迎合总策展人的个人风格,而是在艺术史中,尤其是当代建筑史中,极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流派,但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方振宁指出,在中国,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非常少。因为中国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不接受这种风格,也没有市场。自己曾几次想策划相关展览,但都没有成功。在威尼斯发表正好是非常好的机会,自己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建筑师魏春雨装置《异化》
质数是一种自然法则,任何整数要不就是质数(只能被1和被自己整除的数字),要不就是几个质数的积。装置《异化》,只是截取了质数中的一段,即从541到757。用34个被量化的黑色镜面不锈钢体块来表达质数的关系,这是一件把质数视觉化的作品。在作品一侧的地面上投影质数数字,即从开展到闭馆,每一秒播放一个数字。魏春雨指出,对于不同生存状态下的共同基础是很难表达的,推导到最后就是数理关系,也就是质数。质数是世界的“根本”,这就是“质数”和“原初”的关系。
建筑师王昀装置《方庭》
该作品由36个60厘米见方的白色和镜面方体的矩阵,组合成一个正方形的庭院。每个立方体顶面放置镜面不锈钢板,镜面表层呈现着不同的孔洞组合,这些组合是从传统聚落的空间组成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点构成的。而矩阵作品中有一个对角线的指向,上边刻有月球、火星等文字,预示着人类的建造活动是从原初向宇宙的未来畅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