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顾名词意,就是对公众有着广泛影响力和强烈号召力的社会知名分子。
然而,在中国画坛,由于“名家、大家”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少数人显示尊贵和权势的工具,所以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引领大众审美的作用,以至于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国人的精神风貌依旧显得颓废、慵懒和龌龊,在我们可视之处,到处充满了丑陋、无序和涣散的现象。当然,这些现象的存在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但国人精神追求层面上的匮乏和审美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我们文化中存在相当多的消极和极端中庸的文化硬伤以及错位的价值观,才使得我们百姓的审美意识模糊和麻木了几千年。
按理说,中国在进入新时期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革,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思想舆论氛围的逐步宽松,会使得艺术品无论从形式上、思想内容上都会产生一次质的飞跃。然而,事与愿违,当社会和民间资本大量涌入艺术品市场后,令应接不暇的艺术家还来不及思考便由审美潮流的主宰者变成了随波逐流者,本应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艺术家们,在利益驱使下他们的灵魂反过来被亵渎和廉价出售,金钱成了左右和影响大众审美的重要因素,而艺术家在市场运行的这部机器中仅仅是某个重要零部件而非核心,这时候,在艺术品领域呼风唤雨的是少数买家而非艺术创造者。
毋庸置疑,没有买家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可能有职业画家的存在,买家无疑是艺术品市场的主体之一。问题是,由于画商和藏家鉴赏力的不足以及审美观的缺失,仅凭他们的嗜好而左右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否靠谱值得思考,而画家作为艺术品市场的另一个主体,在市场运行中能发挥多大作用更值得思考。
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其作品被藏家看上后,按照藏家所谓的“阴阳风水”意愿,硬生生地在画中加了一座桥和一个古人,整幅作品陡然变得面目全非,深感无奈和滑稽的画家顿然觉得失去了许多,其中也包括尊严。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画坛实在是屡见不鲜,许多画家因订单应接不暇,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艺术原创的冲动,他们被畸形的艺术市场搞得神魂颠倒,虽然腰缠万贯却毫无艺术尊严可言。正是因为画家实在放不下内心的小九九,艺术品市场才变成了眼下这般现炒现卖的杂货铺,乌烟瘴气。
在达.芬奇时代,大家对“著名”一词其实很陌生,是后人见到他的经典作品后口口相传而来的。而在当今的中国,一幅画能创作几年的能有几位?真正投入大量精力艰苦创作的又有几位?难怪中国的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尴尬的地位。
在当下 ,“著名画家”这个词汇犹如泛滥的洪水,肆虐于画坛,甚至波及于政坛和社会各个层面。可是,再看看这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就知道这个称谓与他们的实际成就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他们的作品普遍内涵空虚乏味,底气明显不足,很难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对缺乏鉴赏能力的画商与藏家完全是一种亵渎。他们擅长于东拼西凑,作品风格基本上千人一面,他们大谈所谓的“笔墨”作用而有意忽略艺术本身的思想性,他们过度卖弄技巧而对绘画内容只能是牵强附会,他们热衷于各类笔会,为推销自己他们不厌其烦在媒体上曝光,他们习惯了在镜头前表演横涂竖抹来换取快钱,他们擅长包装自己,将某些活动中与某些重要人物的偶然合影,印制在画册上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他们中有些人很像是游走于江湖的贩子。在画坛,有很多学识浅薄、现代意识欠缺的画家,在难以走出平庸更谈不上创新的时候,往往要拿传统来说事,以混淆是非,最终伤害了传统文化中那一部分本来最正确和精华的审美价值体系,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抹了黑。
在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史上,曾涌现出不少名家大家,从清代的八大山人到石涛再到郑板桥,从近代的齐白石到张大千到徐悲鸿再到吴冠中,哪个不是曾经以唯美、纯粹、深邃、浪漫的艺术追求,试图引领和改变大众的审美认知,可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属性从来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当艺术以及艺术品辗转沦落到贫穷落后的民间时,已经被改变成以廉价为代名词的街边烂货,试想一下,哪个老百姓有能力去收购一幅价值不菲的名家大作呢?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老百姓心中的美感将会被扭曲成什么样子我们可想而知。
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艺术品最终还是少数人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基本上与百姓无关。即便如此,只针对少数人享用和消费的绘画艺术,画家们也该拿出一些真本事和良知,努力的创作出一些与时代有关,与精神有关,与思想有关,与艺术有关的好作品,来影响和引导一下养活着你们的这群少数人,而不是一昧地投其所好。因为,在这群有能力消费艺术品的少数人中,并不一定具有完备的审美价值体系,他们中也许有企业的老板,有各类官员,有官太太,有各行各业的精英,事实证明,在他们所处的领域他们的确是佼佼者,的确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业界领袖,可是,这一切并不代表他们能在集文化、修养、美学、技巧、艺术把控力于一身的绘画领域也同样能够大放异彩,在艺术品领域他们唯一能够有所作为的就是他们的财富。问题是,他是被你的艺术品魅力所感染才一掷千金?还是违背了你的自觉追求而投其所好换来的财富,前后两者虽然殊途同归,可差别实在十万八千里之上的。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绘画艺术不进反退,形成了与大时代极不适应的文化存在,大家可以回首看看,在近几十年以来,有没有再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可染、吴冠中这样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又能把握时代脉搏的大家? 李可染曾经说过,我是以画家的眼光看世界,所以我的世界都是艺术的、纯粹的。而吴冠中曾说过,关注社会和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艺术家应自觉承担的使命,是需要不断认知的永恒的课题。
我们不反对以下这种观点: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实在是太穷了,致使大多数国人对贫困有一种剧烈的恐惧感。于是,不想再穷下去的中国人,一旦有机会获得财富时大多数人都会遵循“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价值取向;于是,在缺少监督的官场便会腐败蔓延、愈演愈烈;于是,在价值观紊乱的民间,便会出现假货横行、乱象丛生、信任缺失、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于是,画坛就出现了某著名画家以流水线方式工业化“生产”艺术品的怪象,就出现了画家之间互相抄袭、临摹以愚弄大众的丑态。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过程,随着画家手中的财富逐渐雄厚起来,独立的、理性的、客观的创作氛围就会逐渐的在画坛抬头,并影响到下端的收藏、代理和市场中去,民众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启迪,国民素质就会逐步提高。
其实,在当下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现象令人厌恶,差强人意。除了政治的、民生的和其它形态上特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外,有一些事情艺术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至少可以拿起你的画笔,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在绘画中尽量多的以国际视野去反映正确价值观和创新思维,以文化变革的正能量来引导公众。
在画家队伍中,有一支力量其实我们应该赋予它更大的使命,他们就是属于体制内、享受着纳税人大量血汗钱的各级画院的专职画家们。我们暂且不提画院体制是否合理,是否属于腐败的产物,但我们希望的是,既然你已经有了足够的社会保障,你又是公权力之下的社会文化主体,你凭什么混同于一般靠自食其力才得以生存的职业画家而得过且过,你凭什么在社会文化品味低下的现实中随波逐流,你凭什么不去创作更具影响力的好作品出来让更多人分享,如果你做不到,就证明体制使你变得更无能和没有进取心。对于体制内的画家来讲,无论你的艺术形式是怎样的,无论你是从事中国画还是油画创作的,无论你的作品是具象的或是抽象的,你都该有一份对社会的责任,你都有义务用你的正能量铲除社会资本涌入艺术品领域后产生的消极影响,你都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告诉民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国际视野,你有义务用美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行为举止,不至于在国际舆论中亵渎中国人的“素质”。
国人的素质涵盖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底下,其中,美学教育的缺失是我们整个民族生态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事物唯美的追求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讲究力也是基本被忽略了的民族性格要素,那么,作为美术工作者,作为画家,尤其是作为被冠以知名画家光环的名家们,是不是先从您的笔下入手,摈弃一些眼前的利益得失,在保留你作品所谓的趣味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画一些弘扬艺术精神,反映时代要求的作品,这是社会和市场乐见的结果。
我们相信,充斥于当代绘画作品中大量与时代毫无关联、与艺术精神相去甚远的消极内容将会在“大家”和“名家”引领下的时代潮流中逐渐被抵消和淹没。名画造就名家,也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要想让的艺术市场有序地发展就不宜急于求成,因为艺术品的创作与企业生产商品有着根本的区别。企业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批量生产商品,而艺术家的创作完全是由作者的情绪来控制作画的时间。我们期望在中国的绘画领域以及艺术品市场出现这样一种情景:画家不吹、不蒙,画商不奸、不欺,精品才能逐渐增加,经典也才能慢慢浮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