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惨淡,各大艺博会轮番上演
近期,各种各样的艺术博览会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股看似热闹的“繁华”背后却是组织方的辛酸。从前期招商,到展场搭建,再到现场服务、宣传推广、藏家邀请等,博览会团队煞费苦心,然而市场却并不一定买账。比如前段时间刚在北京展览馆结束的某博览会人气冷清,除了参展商和保安,前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不少参展商都在抱怨,“肯定是主办方宣传力度不够,也没有邀请到合适的买家,否则为何进场的人这么少?如果还是这种情况,下次肯定不会再参与了,因为连最基本的人员成本、运输物流成本都解决不了”。
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会长宋建文有着多年做博览会的经验。他表示,今年博览会真的不景气,很多商户的经营甚至生存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很难腾出精力再去参加博览会。对于博览会而言,参展商少了,规模势必会缩减,但现场搭建、展馆物业等成本基本没有减少,这也是整个博览会普遍面临的问题。
为了应对市场的下行态势,不少博览会都在大幅缩减展览的规模。比如近日开幕的2015沉香文化博览会的展场也从北京展览馆转战到了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展览策略和规模上都有了明显的调整。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规模难以保证,那就只能选择品质。但高品质博览会的达成对于组织方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
销售额缩水,VIP预展交易功能减弱
对于艺博会而言,最为重视的环节就是VIP预展,这是最有可能成交的时间段。收藏家、评论家、策展人等重要人士的邀请都汇集在这一刻,一般都是参展艺术机构的老板亲自坐镇,迎来送往,顺便促成交易。但这种轻松的状态显然已是过去式。
就国内而言,真正在业内被认可的艺博会并不多,从北京的艺术北京博览会、CIGE中艺博画廊博览会,到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再到即将启幕的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参与的几乎都是圈内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这种平台效应吸引了众多藏家的关注与参与,比如“以免费换极致”的CIGE博览会。据北京商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VIP预展当天人头攒动,不少有影响力的圈内人物都在现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是这届CIGE的参展机构,馆长夏季风表示参展机构对于博览会平台很重视,不管是参展作品还是整体质量都很高。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50画廊+50艺术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次展出的艺术家作品不少都是小幅的手稿,但未来在艺术家选择上如何权衡、延续是个问题。与此同时,藏家的买气不足现象也出现在VIP预展中。有媒体称之为“即使不卖”也能赚的艺博会,指的就是博览会的平台功能,这一点要比单纯实现交易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