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4年的Cherry Xu正逐步构建自己的收藏体系:Genesis Belanger、George Condo、Tracey Emin、Peter Halley、Sarah Slappey、Chloe Wise、井上有一、杨深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已被纳入其个人收藏。她虽十分年轻,却是一位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藏家,更关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图像语言解读和指涉的社会现实,这也使她得以在充斥着庞杂信息的当下梳理出一条多元的收藏路径。
Tracey Emin,《Too Far For me to touch with time you slowly disappear》,2019,霓虹灯,51.5 x 240 cm
Peter Halley,《Loveland》,2021,布面丙烯,167.6 x 152.4 cm
在与Cherry的对话中,“潮流艺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她也毫不回避的以实际行动对潮流审美趋势做出反思。在过往收藏经历中,她也曾“拥有很多‘潮流特征明显的艺术品’”。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当下,年轻一代的藏家群体所接收的信息中充满着消费主义的视觉化元素,“我们无法回避这些元素,在互联网发达的背景下,它实实在在的成为了一种介入当代艺术收藏的开始方式。”也正像Cherry所说,图像吸引作为收藏的前提,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甚至逐渐成为网络一代的时代烙印。
关根伸夫,《位相絵画 No.G30-491陽の光》,2021,复合媒材、金箔,91 x 72.5 cm
井上有一,《Hana(Flower)》,1970,和纸上水墨,45.5 x 58.2 cm
伴随着个人收藏体系的逐步建立,Cherry转而更多的关注观念艺术并逐步构建基于藏品基础上的学术体系。于是在今年4月,由她担任合伙人的一家全新机构——Gallery Func正式成立。由此,Cherry得以从画廊的角度出发,藏家与画廊合伙人的双重身份也让她在多重位置上进行思考。
Gallery Func外景
自成立以来,Gallery Func与其他画廊、多家国际机构和独立策展人频繁开展展览和艺术项目合作,呈现出较之以往传统画廊运作形式而言更为多元的艺术活动样态。Cherry希望未来画廊的定位能够在艺术家、收藏、画廊和艺术市场的关系中呈现出“拥抱和共建社群”的姿态:和年轻艺术家们趋于日常的相处方式;对二次元图像更为敏感的洞察;社交网络上频繁互动间产生的艺术家合作与收藏……这些方式都表明着画廊希望以更年轻且灵活的全球视野,帮助画廊获得更多的国际关注,同时伴随和支持本土艺术家的职业化发展。其间形成的合力既是画廊的运营策略,也代表着当代年轻画廊推动艺术生产的工作方法的革新。
George Condo,《Big Red’s Day》,1997,布面油画,25.1 x 20 cm
John Giorno,《Dial-A-Poem》,1968-2019,电话机、293首来自135位诗人及艺术家的诗歌数字录音,12.7 x 27.9 x 27.3 cm
“借由收藏经历和画廊合伙人身份所带来的经验,能够影响Gallery Func呈现出一种更多元的,属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倾向,以更好的激起同辈间的共鸣。”在2021年上海艺术季来临前夕,artnet新闻通过青年策展人陈鋆尧与Gallery Func画廊合伙人Cherry Xu进行了一场对话。
Cherry Xu,Gallery Func画廊合伙人
Q:作为94年的年轻藏家,你的收藏并非一味偏向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你是如何去判断艺术家的创作,以及选择你的收藏方向的?
A:我之前在美国学习艺术专业,读书的时候开始接触收藏,回国后渐渐从系统性的收藏到创立Gallery Func。所以之前的学习经历会让我的收藏更加注重作品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并且它们都具有一种直指人心的视觉力量。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艺术家,只要他们是在深刻的思考,积极地创造精神价值,都值得被关注和学习。
黄宇兴,《气泡》,2016,布面油画,30 x 40 cm
我的藏品的艺术家年龄跨度比较大,不仅仅局限于年轻艺术家,有创作生涯非常久的艺术家,比如1953年出生的Peter Halley,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我们可能会把他归类到抽象主义或者极简主义这条线上。但深入了解他的作品观念之后,你会发现他的绘画不仅仅在探索形式语言本身的演化问题,而且还具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指射,特别是他疫情后用温暖而强烈的荧光色来表达“窗户”与“窗户”之间的连接,从而呈现出疫情后人们被迫隔离而又渴望交流的现实困境。
Julian Opie,《Old Street June 1》,2020,Aluminium, nylon and lights,186.5 x 206 x 9 cm
如果看我收藏的作品的全貌,就会发现我对强调社会中个人情感化表达的图像语言非常着迷。这些图像语言都来自于艺术家深刻的情感省思。无论是Tracey Emin、Julien Opie、宋琨,还是Genesis Belanger、Chloe Wise、陆平原……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这种宝贵的特质。
宋琨,《泛灵族-灵魂伴侣》,2020,纸上丙烯,280 x 180 cm
陆平原,《藏在引擎盖中的猫》,2021,纸上墨水及丙烯,78.7 x 109.2 cm
这也是我在不断的观摩和与专业人士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个人经验和视觉判断。艺术家的图像语言是否揭露了我们未曾注意到的现实,从而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习惯,这是我判断一件作品的考量点,也是我进行收藏的出发点。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下,我们的收藏体系会很多元,但也会产生混乱的状况,我希望在这种混乱中去寻找一种秩序。
Bernard Piffaretti,《Untitled》,2020,布面丙烯,80 x 80 x 2.5 cm
Chloe Wise,《An American in America》,2021,亚麻布面油画,182.9 x 61 x 3.8 cm
Q:从你自身的感受来看,今天年轻藏家对艺术家,特别是年轻艺术家的了解,是不是更加倾向于一种日常的相处和交流方式?
A:的确。我们成长于Z时代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多的集群意识,我们很珍惜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但同时也很渴望与社会人群产生更多元的交流,而目前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丰富的交流场域。
Hein Koh,《Sad Flower》,2017,Acrylic, concrete, felt, fiberfill, glitter, metal pipe, metallic spandex, string, vinyl, and wire,246.4 x 78.7 x 33 cm
我们生活在同时代的背景下,所以容易产生共鸣;我们的思想处于同频状态,在交流中没有沟通障碍。大家一起唱歌、吃饭都是一种沟通方式,不必拘泥于严肃的沟通和对谈,我们的日常交流同时也会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素材。而且我们也会通过社交媒体在全世界寻找有意思的作品,在收藏作品的过程中,与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产生深入的对话。
六角彩子,《Work》,2007,纸板上丙烯,100 x 100 cm
Q:你觉得与你同龄的年轻藏家之间在交流艺术或对艺术的判断上,会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和思考?
A:年轻藏家之间的相同点还是蛮多的,比如我们都会对新型媒介和二次元图像产生共鸣,很多藏家也来自不同的行业,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思想背景。
Brian Calvin,《Connection》,2020,亚麻布面丙烯,50.8 x 40.6 cm
我们这一代的藏家和传统藏家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更关注的是艺术在当下所产生的影响和价值,比如我们会积极地关注当代艺术最前卫、激进的实验,以及新型的艺术形态,比如NFT等数字艺术领域。而每个年轻藏家又会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藏家会偏重于潮流特征明显的艺术品;有的藏家则会倾向于把自己的收藏建立于本土文化价值的梳理之上;也有的藏家在尝试打通中国当代与西方当代的价值通道。无论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线索和风格,都在回应当代年轻人所思考的问题。
César Piette, 《Redhead woman on seascape》,Mar 15, 2021,NFT数字艺术
Genesis Belanger,《Hot Rod》,2021,Stoneware, powder coated stell,14 x 90.2 x 40.6 cm
Q:基于年轻藏家的身份以及对年轻藏家群体的了解,是否会对Gallery Func的发展方向上有更加不一样的定位和判断?
A:是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创立Gallery Func的时候,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定位。当然,说“定位”不太恰当,因为我们本身是警惕“定位”这件事的,或者说对“定位”有一种敬畏。“定位”会让我们做任何事都有条有理,但同时也会把自己代入一种“锁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会阻碍自己的成长。
Mark Thomas Gibson,《Perfect Strangers》,2021,布面墨水,102.23 x 139.70 cm
身为藏家和画廊合伙人,我会在与其他藏家和艺术从业者的交流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我们也会充分考虑到新兴艺术家和藏家的具体需求,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意识是我们对每一件艺术品进行判断选择的依据。在这种良性的互动过程中,我们也会发展出更多的潜在藏家。
Sarah Slappey,《Shower Scene》,2021,布面油画及丙烯,183 x 157 cm
同时,我在自己收藏过程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关注国际艺术市场的动向,也在了解最前沿的艺术创作走向。这样我们也可以去帮助我们的藏家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全球化的视野去明确自己的收藏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和艺术家、藏家成为携手成长的同行者,合力构造一个有趣的空间。
Q:基于这样的判断,Gallery Func在未来会呈现何种形态的艺术家及展览?会有怎样的气质?
A:Func希望在发展初期尽可能地呈现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兴艺术家。目前来说我们的展览主要集中在全球艺术家的作品上,Func希望通过这种特殊和集中的展览规划,让画廊在中国以及国际的视野中更快地被大家关注到,同时也让中国的青年藏家看到更多元而有趣的艺术形式。
Mauro C. Martinez,《For Information about Covid-19 II, visit cdc.gov II》,2021,布面墨水及油画,122 x 91.4 cm
近期我们就会带来国际上很有潜力的新兴艺术家的展览,比如在11月10日开幕的6位艺术家的群展“Hidden Message”。当然,作为一个本土画廊,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还是要培养和支持本土的艺术家,我们会以更加新颖的展览方式呈现艺术家的最新思考。比如我们在8月底参与了和5个不同的艺术机构和空间的实验性展览“USB多端口链接”,参展的17位艺术家和策展人,既有优秀的本土艺术家,也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艺术家。我们已经看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将“当代艺术”的边界进一步拓宽。
Giovanni Motta,《The Fate of Strawberries》,2021,布面丙烯,150x150cm
*本作品将于展览“隐藏的信息 Hidden Message”中展出
另外,我们也会在12月底的平安夜邀请青年策展人缪子衿特别策划两位出色的本土青年艺术家的双个展。我们希望Func在未来能将更多国内艺术家推向国际视野。在未来展览的规划方面,我们也会积极地寻求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除了与艺术机构和美术馆进行链接外,也希望能与各领域展开具有创意性的合作。这对我们画廊来说是考验,同时也是机会。
Xia Chengan,《美的事业(美学大师告诉你为何艺术家需要团队风采)》,2019-2021,312 x 235 x 258 cm
*本作品于展览“USB多端口链接”中展出
Q:同时作为年轻藏家和画廊创始人,你对全球艺术家的发掘,会通过今天便捷的社交网络进行选择吗?你如何对他们的创作线索和市场潜力做出判断?你如何看待这种通过线上进行链接的艺术生态方式?
A:在目前疫情的大环境下,线上沟通与看展几乎成为我们了解海外艺术现状唯一的途径。我们这一代的藏家也非常适应通过社交媒体去寻找心仪的藏品,我的部分藏品便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的。而网络媒介将艺术作品中的图像感进一步放大,给我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也会同步地把我带入全球化的艺术语境之中,这也会让我们对作品的判断更加的直接而快速,从而跟上当代艺术的发展节奏。
杨深,《⼩憩》,2021,布面油画,210 x 150 cm
现在我们从网上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作品,也能够看到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状态。这无疑是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便利和契机。而我们通过网络挑选艺术家时,也会对各种数据做大量的研究,从艺术家的作品信息,到展览记录以及合作的画廊,全方位地了解艺术家的整体面貌。我们也会通过电话和视频与艺术家进行深入沟通,确保我们掌握的信息是全面而详实的。这都是我们挑选艺术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虽然我们与艺术家没有面对面的线下接触,但我们的交流也是深入和顺畅的,他们带给我们的愉悦与启发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种真实而神秘的交流方式也是艺术本身的魅力所在。
Vaughn Spann,《Diego》,2021,Mixed media on wood panel,55.9 x 55.9 x 7.6 cm
Q:从学艺术出身到收藏当代艺术再到做画廊,你一直以来对艺术的热情和价值判断的来源是什么?未来还有哪些其他的艺术计划?
A:在我一周岁抓周抓到画笔的时候,似乎就暗示了我与艺术可能有一种不解之缘。所以我一直习惯于用画笔去记录一切。所以我认为艺术是身体的产物,他本就来源于人性,是人们进行精神沟通的基本媒介,他让我看到了人类意识世界的广博,也激发了我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这其实就是在不同的观念里去寻找共识和突破自我认知的过程。虽然我们执着地追求独立和自由,但也同时带来了不少困惑,在进行收藏的过程中,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给我带来了慰藉和激励,而在艺术品中寻找到一种它与万物,以及与自己之间的微妙关系,对我来说是很感动且美好的过程。
Aaron Johnson,《In the Lion’s Den》,2021,布面丙烯,167.6 x 137.2 cm
对于未来几年的规划,我也希望集结艺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共同搭建具有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当代艺术平台。持续推出不同形式的艺术项目,更有效有力地去帮助年轻艺术家以及新锐策展人,以合适的方式去为当代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些我们也会在未来的一两年慢慢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