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郑伟:从设计师到艺术家
时间:2022.08.02 作者:郑伟Vs 徐美玲

 


郑伟工作照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郑伟,曾经是著名的设计师,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美国旧金山和广州。他是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笔者很好奇他从设计师到艺术家的身份转换,于是开始了关于他的学习历程、设计工作、当代艺术实践的访谈。
 
徐美玲(以下简称“徐”):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前,您是否接受过专业美术训练?请谈谈考上大学前的学习经历,其间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时刻。
 
郑伟(以下简称“郑”):考上中央工艺美院之前,我是在业余学习绘画的。那时候,武汉的青少年宫和文化宫通常会开办美术培训班,我在那里认识了一些画友,彼此都热爱画画,虽然没有专门老师教,但大家都是相互学习、互相影响、共同进步。之后几年,陆续有画友考上美术学院,这激发了我要考大学的决心。大学,我考了三年。记得1983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我印象深刻:先买招生简章,然后填表,去单位开证明和盖章,准备报考“作业”。当时我报了三个学校,只拿到了一个学校的准考证,考完专业初试公榜,很遗憾没通过。这一年,有些画友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请客,这事挺刺激我的。考到第三年,我才被录取。记得是在1985年8月8日,我和湖北美院版画系学生温庆武等人在外地写生,晚上回到住地,接到我妈的电话,说是收到中央工艺美院的信。我急着问是挂号信吗?电话里头说:是的,而且很厚。听到这,我无比兴奋,那一刻也让我无比难忘。在那个年代,大学是否录取分两种信:收到平信就是落榜,我们称之为安慰信,如果收到是厚厚的挂号信,都是录取通知书。
 
徐:198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什么专业、哪些课程?老师对您有哪些启发?大学期间,您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
 
郑:因为喜欢绘画,收到中央工艺美院寄来招生简章选专业时,我看到装潢系的商业美术专业,有“美术”二字,以为绘画性强,就选了这个专业。入学第一年,还是在兴奋期,感觉不到学了什么,上的专业课和在没考取大学前一样,都是学习绘画基础。所不同的是有专门的画室和专业的老师,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
 
大三,我们上摄影专业课,系里外聘了美籍华人摄影师李小镜老师授课。在教学中,他对摄影器材、拍摄构图、光线处理和暗房技术等内容的讲解,让我们体会到了外教和本院老师讲课的区别。李小镜老师不仅 分享了很多他自己拍摄作品的心得,而且带来了大量国外优秀的作品案例,并且带我一起在摄影棚操作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学习氛围非常好,老师、同学都非常渴望学习。中央工艺美院有很多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和前辈。张仃、郑可、吴冠中、袁运甫、罗真如、杜大恺、刘巨德、柳冠中、高中羽等都在学校任教。而且,学校每周末都会举办专业讲座和其它活动,思想开放,各种思潮和流派一起碰撞,我们在学校学到很多有价值的知识。我感到非常庆幸。
 
徐:您在大学学习期间,刚好是中国新潮美术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期。您在北京接触过哪些重要的艺术事件?如“八五新潮”、劳申伯格在中国的展览等,对您有影响吗?
 
郑:当时我所在的装潢系归属于设计学院,“八五新潮”在我们学院里的影响不如在纯绘画学院的大,仅少数同学有去参与。在我的印象中张大力、张念、薜康木和张洪波等人都有参与。记得1985年11月,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用瓦楞纸、旧照片、报纸等综合材料进行拼贴、组合,创造出“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当时,我跟几个喜欢绘画的同学一起去看展览,一进展厅我就懵了,首先是看不懂,然后是觉得艺术竟然还可以这样做作品,这也算是作品?!一旁的同学说:这不就是你们的“打散构成”吗?当时,我们正在上简宣易老师讲的“打散构成”课程,就是将一些现成品打散后,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形式语言,再赋予新的含义。劳申伯格在中国的展览无疑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我几乎天天都泡在美术馆。其实,我当时对中国新潮美术运动中出现的很多艺术行为、作品都不理解,更多是觉得新鲜、好玩,但在懵懂的大学时光中,我逐渐接触到了国内国外的当代艺术。现在回过头看,我有些作品还是受到了劳申伯格的一点影响。
 
徐: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专门学习和研究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的观念和方法?他们的作品、故事对您的专业学习、之后的设计工作、艺术创作,有何启发?
 
郑:是的,我在大学时的专业课程有讲到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他们的作品常被老师放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案例中演示。基于兴趣,我在大学期间就看完了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论形式问题》《点、线、面》三本书。一个“冷抽象”,一个“热抽象”,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作为20世纪抽象艺术的先驱人物,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构成主义符号和强烈的装饰性,他们的作品和理论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我学习平面设计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当然,我也非常喜欢安迪·沃霍尔,因为作为波普艺术的倡导者,他也是学商业美术专业的,他把广告思维中的传播方法,大胆地运用于艺术创作和推广当中,结合摄影、凸版印刷等工艺,让波普艺术流行开来。他将商业美术设计与当代艺术加以融合并形成了个人独特绘画语言,他非常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念:商品的本质就是复制,艺术也可以商业化。2018年,我去芝加哥艺术学院考察,在艺术博物馆欣赏到他的作品时,我深受其作品的鼓舞。
 
徐:大学毕业,您是如何考虑工作问题的?毕业前就已明确要从事设计工作吗?
 
郑:人生意愿往往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大学毕业之前,我有想过去大学当老师。但我在学校做了很短时间的教师工作后,就被时任广东省美协主席的汤小铭老师调到了广东省美协工作。去到美协创办了“广东美术家设计中心”并担任总经理,这期间在美协还参与了广东美术馆的筹建工作。我正式从事设计工作,是调入到南方日报社,组建南方广告有限公司开始的。在设计行业,一晃二十多年,获了不少奖项,也算是给自己的交待和安慰吧。
 
 
徐:从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宣传海报开始,您之后的设计与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结合紧密,涉及赛事的海报、场馆、奖牌、形象推广等项目,请谈谈参与体育赛事宣传设计体验。
 
郑: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我国首次承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筹措期间需要做亚运的宣传及推广,北京市政府、亚运组委会和我们中央工艺美院都非常重视。刚好我们班在上招贴广告设计课程,这个宣传海报设计的任务自然就交给了我们班。北京亚运会主题口号为“团结、友谊、进步”,我参与设计的是亚运主题海报。当时设计是没有电脑的,甚至参考的书籍和体育图片都非常少,我们都是手绘和喷笔去做稿。学校和亚组委非常满意我们的作品。1990年创作的北京亚运会宣传画可以说是我在设计工作中的第一件作品。虽然,此前也接过一些出版社的书籍封面和插图任务,但同亚运宣传画在设计时间、工作量上,都不能相比。
 
 
 
 
1990北京亚运主题海报
 
 
 
或许,我与体育赛事有缘吧。2006年参与了“人文奥运•盛典西安”整体视觉形象推广设计工作。2006年受同学应岩之邀去北京,参与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平面设计工作。当时,我们的工作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平面视觉传达研究所千哲老师指导下一起工作的。先是设计2007年“好运北京”奥运会系列测试赛平面视觉整体设计及2008年北京夏季残奥会奖牌设计(备选方案)、之后又参与完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纪念馆整体设计工作。
 
 
 
2008北京残奥会奖牌设计
 
 
 
其中,“人文奥运•盛典西安”是在西安举行的奥运会大型文化推广活动,演艺圈、体坛众多名人荟萃,由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第29届北京夏季奥组委主任伍绍祖负责,张艺谋担任29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工作。我也很有幸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平面设计推广工作。
 
 
当时有四家设计机构参与北京夏季残奥会奖牌设计,我负责做出了两套设计方案,分别是以天安门华表和梅花图案为主题,最后定为备选方案的是华表主题作品。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纪念馆的方案设计,我也是受邀参与的,方案一次通过非常顺利,广州亚运组委会和广州市团委都非常满意。
 
徐:2007-2008年,您为“好运北京”奥运会系列测试赛6大赛事做视觉形象设计工作,区别于其他设计,体育赛事的设计推广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主要的难点是什么?
 
郑:说到“好运北京”的视觉平面设计,确实是跟其它设计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在构思、构图处理上与纯文化类的海报设计处理都不一样。测试赛每个海报的主题都非常明确,就像“命题作文”,画面要清新、亲切,信息传达要积极向上,要适应任何公共场所,要求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接受。受众范围要求广泛,就要适当减少多变的视觉效果。因此,我认为测试赛的宣传海报称为“宣传画”会更准确。
 
在设计非测试赛海报过程中,我用北京的名胜古迹作为背景,将北京的春、夏、秋、冬融入到海报设计之中,既要结合单项运动员的运动姿态,又要呈现出中国文化内涵,还要体现出运动精神。单项运动的海报宣传设计难度更大,既要有运动感,还要表现出每项运动的独特性:力量(举重)、速度(短跑)、团体协作(团体球类赛、接力赛)、高度(跳高)等奥运精神。选用的10张海报(4张非赛事、6张单项运动海报)的背后,其实是构思设计有超50幅海报的工作量。“好运北京”测试赛的设计工作量是很大的,在提案过程中,层层上报、审批、退回、修改、通过,整个过程让我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
 
徐:您曾在不同地区举办的设计展览、公益文化活动中获得设计奖项,并且在许多大型设计比赛中担任评委,您认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包含哪些因素?优秀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郑:我曾经有一段时期特别迷恋参加设计比赛。只要知道一些比赛信息,我都会投稿参赛,每次参赛也都有斩获。我喜欢做公益文化海报,这类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结合自身专业能力,还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构思去创作。
 
我在全国第四届、第五届广告大赛获奖后,陆续收到了评委工作邀请。我认为,好的设计作品首先要能打动我,可以给我启发,唤起我的联想。但这类作品很少。作为评委,我对参选的作品要求非常严格,往往评选不出组委会定下的名额;评选过程中,评委之间的意见也不尽相同。评委工作多了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在2000年后,我决定减少或不参加一些赛事的评委工作了。
 
 
设计,其实是一个需要不断读书、积累知识、感悟生活的工作。如果知识储备不够,就做不出好的设计作品。文化素质不高,做出来的设计作品往往是很肤浅的。生活阅历不够就做不出打动人的创意。因此,我认为设计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去感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青年设计师应多读设计专业之外的书。
 
我对书籍装帧设计师很欣赏也很羡慕,他们整天跟书打交道,只有在看书和读书后才能完成设计,这个过程其实是增长文化知识的过程。
 
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品行,养成学会聆听的习惯,设计出的作品不仅能为客户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创造更多价值。
 
在设计领域,我非常崇尚日本现代设计之父福田繁雄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启发性、警示性,而且非常幽默,海报有着强烈的艺术视觉感染力,看似荒诞却蕴含着理性的秩序感。我对福田繁雄应该用“崇拜”更加准确一点。
 
徐:从1989年到2019年,您比较满意的设计作品是哪些?近30年设计相关工作经历,对您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除了设计成果获奖颇丰之外,您有哪些重要的人生收获?
 
郑:这个问题可真难到我了。我每一个阶段对设计的认识不同,设计出的作品所呈现出的状态也是在不断变化,而且设计任务和个人的想法也并不完全一致,很难说清哪件作品非常满意。如果非要说一件设计作品或工作印象深刻的话,我个人比较能接受的还是2008年北京夏季残奥会的奖牌设计吧。
 
30年的设计经历,让我收获了不少荣誉,也收获了家庭,我还是很满足的。我是比较乐观和现实的人,可能与多年做设计职业有关。
 
 
 
 
反盗版海报,2006年
 
 
徐:为何决定从设计转到当代艺术创作?您如何看待这一转变?是否遇到什么困难?
 
 
郑:设计行业要求有极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我感觉自己在“一线”做设计工作太长了,开始变得有些保守,我认为在中国做设计还是年轻人好一些,年轻人熬夜很快就能恢复。我现在做艺术是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形成的,并没有刻意地去改变什么。
 
对于我个人而言,如果说我现在从事的当代艺术创作是转变,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转换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吧。况且多年来,我从未有过放弃做艺术的想法。唯一的转变是以前是为订单做事,现在是为自己的想法做事。
 
当今世界很多顶尖的艺术家都并非是学绘画专业毕业的。我现在创作没遇到有不适应和困难。
 
徐:由设计师转为艺术家,30年的设计经历是否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帮助?
 
郑:这个问题问得好。之前的工作经历确实对我现在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段经历让我可以很灵活地游走在艺术与设计之间。在艺术创作时可以借鉴设计的经验方法,做设计时可以跨越到艺术领域。让自己没有任何约束和包袱地去做艺术,这也是目前我做艺术创作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吧。不管是做设计、从事艺术创作,也都是基于我学画的初衷,来源于我在国内、国外生活的经历。
 
徐:什么经历改变了您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为何搁置架上绘画,选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郑:在早期,我对当代艺术的理解确实是比较肤浅的,而且脑子里有一种被固化的观念,总觉得不是用传统绘画造型语言的方法做艺术,是不会被大家认可的。虽然曾经看过劳申伯格的展览,但还是无法理解。直到我去了国外参观考察,与美国艺术家交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看到了非常多样、大胆的当代艺术作品后,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彻底颠覆了。开始接受劳申伯格、贾斯伯·琼斯、安东尼·塔皮埃斯、安塞姆·基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原来用综合材料创作也可以是当代艺术,关键在于把握和利用最合理的材料来表达你的思想。由于认知的转变,我非常清晰、坚定地选择用材料进行创作了。
 
多年的设计工作经历也让我对很多材料都比较了解和敏感。比如我曾经做过景观雕塑,广泛接触过景观类的材料,我也经历过设计印刷环节,对不同纸张都很熟悉。而且,我比较善于发现和运用材料来创作,能够比较恰当地将作品的思想与材料结合起来。我希望让材料说话,让材料去体现和丰富作品的思想观念。这是我使用材料进行创作的要求。我反对“为材料而材料”。
 
徐:如何选用材料进行创作?让普通材料变成艺术表达的语言,您认为难点在哪?
 
郑:当代艺术受现成品艺术观念的影响很深。很多人选用材料创作的时候,往往会被具象造型束缚住。现在一些学校在讲综合材料创作时,常用“三板斧”:第1种玩法,用不同颜色加以其它化学物质使画面表面出现肌理的变化;第2种玩法,用不同材料加以拼贴和破坏处理,其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第3种玩法,即一是“破”,二是“组”,把一个好好的东西砸烂、打碎后,重新拼贴、组合。但是,使用材料进行创作,首先需要抽象思维训练(我此前在大学学习的“打散构成”,其实是一种抽象思维训练方法);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三个问题:第一,当代艺术为何用材料?第二,我们不能因材料而材料,而且在使用材料做作品时,要有要求和标准:选用的材料要比用它任何一种材料都更适合去表达你的思想,因此你才能用这个材料去做作品。第三个问题是,用材料的过程和手段要因地制宜。我回到中国做综合材料作品,其实比我在美国更为便捷。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有非常多生活和工业材料,甚至有些材料会直接启发我的创作灵感。我常常在网上浏览商品和购买材料,这让我的创作更便利了。
 
困难在于对材料的熟悉和认知过程,有些材料的质量也会影响创作过程。比如,我对塑料这种材料不熟悉,我就要专门去了解塑料的各种属性。所以在选用不熟悉的材料进行创作时,就需要反复多次实验材料。面对熟悉的材料,我会对材料进行拆分、重组、模拟等多重手法,拓展日常材料的可能性,从唾手可得的物件中汲取灵感,让艺术创作突破传统约束,使自己的创作充满趣味。
 
徐:在创作方法方面,您是否有比较喜欢、习惯的方法?您会总结建构自己的创作方法体系吗?
 
郑:没有惯用、固定的方法,我更不会刻意总结成某种体系。用综合材料来创作,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我创作的大多数作品都具有实验性,每一个作品都是从失败开始的,在失败中不断调整,最后达到我所认可的效果。虽然我的作品都有手稿,但在尝试使用材料创作的过程中,会不断经历失败、毁掉、重来,最终作品和手稿会有很大的差异。结果不可预期,每一次创作的成功都是惊喜,也赋予了作品的魅力。而且,我认为用材料来创作很有力量。因为没给自己设定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合理、有效地表达我的想法,什么材料我都会拿来用。《让我看看你》《你在听吗?》是由手机拍摄的两件作品,我喜欢这两件作品拍摄的偶然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徐:您是否持续关注当代艺术的动态?2018年您第一次参与了当代艺术展“不问为何”,请谈谈展览策划的契机,以及您展出的作品情况。
 
郑:一直有关注。2006年,我还和艺术家李邦耀、石磊、江衡,在广州白云山脚下一起做艺术工作室。在2018年深圳举办的“不问为何”当代艺术展中,我很喜欢策展人冀少峰的评论:他从未离开当代艺术,多年来他们一直被当代艺术的潮流裹挟着而不断前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当代艺术展,参展的另外三位艺术家都是中央工艺美院的校友,他们是吴玮、陈雄伟和王小丁。虽然都是工艺美院学设计的,但多年以来,他们也一直在做艺术创作。
 
这个展览谋划了好几年,可能是水到渠成了吧。在此,非常感谢策展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
 
在这次展览上,我拿出了5件作品参展:其中《黑中黑》《灰中灰》都有明显的设计构图痕迹,与我的大学专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黄金时代》《泡沫时代》是我用抽象绘画语言创作的作品,这4件作品都被艺术机构收藏了。另一件是装置作品——《欲》,是我“盲道系列”作品之一。
 
 
 
《黑中黑》丙烯、光亮树脂,200×200cm,2018年
 
 
徐:2020年,您参与了由广东美术馆举办的“边界的自觉”展览。您如何看待、评价此次展览?您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郑:“边界的自觉”展览召集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非常有影响力的平面设计师参展,希望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突破艺术与设计的边界,从多维角度回应当代艺术与设计方面的问题。参展的设计师拥有着多重身份,既是设计师,也是艺术家,都受到过专业院校的美术训练,有着很强的绘画能力,有些设计师创作的作品在设计展览、艺术展上均有展出,经常被看见。
 
 
 
 
《灰中灰》丙烯、光亮树脂,200×200cm,2018年
 
 
 
此次展览非常有意义,是广东美术馆一次具有实验性的尝试。其实,今天是一个数字化的多元社会,很多东西彼此融合,比如科技与艺术、设计与艺术。在多元时代,艺术和设计的表现方法和形式也非常统一,有些海报设计作品很当代,有些当代艺术作品中融入了抽象的设计图式。艺术在设计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设计必须要具有艺术的本质。随着艺术外延的扩展、丰富,艺术与设计彼此互文。当代艺术和设计已经没有绝对的界限,同样一件物品放在不同语境中,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小便池放在洗手间,它就是带有功能性作用的器物;杜尚把它放在艺术馆里,它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价值、意义。杜尚的《泉》开创了当代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寻找一个方向》不锈钢、盲道钉、沥青、白石灰粉,2019年
 
 
徐:近几年,您在中国广州、深圳,以及美国、韩国等地参加当代艺术展览,在不同地方与不同艺术家交流,有什么触动和收获?
 
郑:美国是目前当代艺术的风向标,这些年我在美国参观了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给我触动很大。每次出国、回国,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也会产生很多灵感和艺术创作的想法,观念上也会持续更新。这些艺术活动和交流,让我发现当代艺术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帮助我更深刻地去理解当代艺术。每次在国内办展览都是老友相聚的机会,在美国的展览多是学习和交流,在韩国的展览由于疫情影响,没能去到展览现场。
 
 
 
《欲》材料可变,2018年
 
 
徐:问题是您创作的出发点吗?谈谈近些年您关注的一个问题,您是如何将问题融入创作的?
 
郑:作为当代艺术家,要具备独立的思想观念,要有敏感的观察力,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品中要有探索精神和实验性。我常常穿梭在中美两国,让我有机会和条件去体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人文状态,用相对客观的角度反思不同文化、生活、观念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了我很多创作的启发和思考。为什么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富,我们反而越容易迷失方向?越容易浮躁、焦虑,甚至发生一些冲突?用狄更斯的话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秩序NO1》食用吸管等综合材料,140×140cm,2019年
 
 
基于对这类问题的思考,“迷茫”“方向”成为我持续多年关注的话题。后来,我在创作《黑中黑》《灰中灰》作品时,选用了盲道条和盲文的点作为创作的元素,并对不同人群进行“蒙眼”抽样实验,在整个过程中总结和延伸出相关的“关键词”:前途、阳光、明亮、焦虑、不安、安全、烦躁、盲从、顾虑、碰撞、逃避、出走等等,我在这些词汇中寻找到我创作的素材。我的作品中既没有具象的图形,也没有浓烈的色彩,只有简单符号的重复。这些极简的符号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吗?答案需要我们一起去寻找......
 
 
《让我看看你Let me watchyou》摄影,2019年
 
 
徐:您认为艺术与文化有怎样的关系?在创作中,您如何使用不同文化中的艺术意象?
 
郑:艺术家要具有本土文化意识,这可能就是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越是了解的事物,运用起来就越熟练。熟悉的文化能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我的创作是在本土找灵感、找素材,在国外找方法和方向,尽可能让自己的作品走在最前沿。
 
徐:在与您的几次工作接触中,我发现您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您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吗?是否有长期的创作计划?
 
郑:我习惯做案头工作,这还是和以前的设计工作有关。如果偏理性很可能也是由设计师行业的“职业病”造成的吧。
 
只要有时间,我就会一直创作下去,对未来不做预期。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2022青年艺术100年度展——全方位领...· 陈嘉映:艺术与哲学
· AFIH2023 Spring 精彩落幕...· 刘力宁:在创作中了解自己 寻找一条只属于...
· 王炳懿 : 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赋予古老...· “世界是我的表象—2023当代女艺术家邀...
· 孙珂:概念与视觉 — 艺术奇幻之旅·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 栗宪庭:成功的艺术家已经不在我的视野之内了· 痛别著名油画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詹建俊先生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