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海报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是一座以雕塑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漫步其中,总能让人感到艺术、景观和城市是如何协调、共生的。自2010年以来的静安国际雕塑展,为人们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的雕塑作品,已逐步成为中国和上海知名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
▲ 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
12月2日下午,由中国雕塑学会、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和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承办的“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开幕。
此次展览由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担任总策划,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翟庆喜为项目负责人,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艺术理论家孙振华为学术主持,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肖敏为展览总监,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担任本次展览策展人。
▲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与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在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国内十大美术学院,共计34位教师的34件(组)最新力作。
▲ “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策展人语
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的展厅位于地下,与地上的静安国际雕塑展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读。这种对读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方式、方法的差异,更是观念、传统、个性等文化基因与社会现实的展现。
▲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在展览现场
“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以“所见与未见”为主题,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即信息融通又充满激变。
艺术中融通消失的边界恰好成为雕塑家们自省的起点,也促使了中国雕塑家再次向时代发出追问。而通过作品物质形态之所见,来呈现、反映、传达视觉所未能见到的那个精神意象和思想情感;并通过展览之所见,看到中国当代雕塑教学与创作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活动总策划、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致辞
活动总策划、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在开幕式表示,“这次展览如同探险家般踏上未知的征程,突破边界,为中国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现雕塑们对‘未见’之地的遐想。所以殊途共归,‘所见与未见’正是这样一场始于自省的审视,它启于‘所见’更指向‘未见’。” 他相信这次展览对中国雕塑教育和实践能够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 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阐释展览策划理念
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把此次参展作品归纳为写实雕塑的当代演变、形式语言的深入探索、材料媒介的观念表达、传统题材的现代转换四大面向。展览中的创作者既是教师、又是艺术家,这种双重身份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认为此次展览提供了了解中国当代雕塑现状不少具体而又真实的线索,更为探讨中国当代雕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实践的案例和思考的支点。
相比上一个月的上海艺术季来说,“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没有那么浓厚、浮躁的商业气息,所以观展体验很好。策展团队充分利用场馆空间,为每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精心创设了既相互关照又相互独立的场域,让这些围绕学术讨论的作品得到充分展现。
▲ “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现场
黄燕的创作强调对纤维与视觉空间、视觉符号的探讨,善于以富含逻辑思维的图式语言构建包含视角维度、时空认知和逻辑概念的抽象艺术语境。此次展出的作品运用数码编织技术制作,成为一种似棋盘之局、阡陌交通、经纬纵横的“编织文本”。
▲ 黄燕,叙序1,75cm×50cm×15cm×2,丝线(数码编织)、木板、玻璃镜框、LED灯
孙璐强调雕塑教学应聚焦本体,而此次他展出的作品亦是如此。策展人傅军认为孙璐的作品具有一种时代的敏感性,孙璐则回应到这件作品是在很多年前创作的,当时他的玻璃钢材质的小稿被5岁孩子用马克笔涂满,充满童稚。后来放大严格按照孩子的涂画做出,所以也可以说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 孙璐,等待起飞,172 cm×74 cm×33 cm,镀锌铁皮、铆钉
邱加在一次经过旧货市场遇到成堆的破旧桌子,让他感慨过去祖辈相传的木制家具已经不复存在。他通过对于日常用品的二次利用与创作,探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也旨在将这些已经无用的物体纳入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 邱加,S山,74 cm×55 cm×24cm,综合材料
占研的创作一般都需要深度的机械加工,而他所在的珠三角制造业体系恰好可以便捷地满足这一需求。他此次展出的作品反映出他创作思维中的推敲和试验,而数字、造型、机械动力装置背后是高度的程式化、概念化、规律化,他试图以此探寻人类思维的内在规律。
▲ 占研,天眼-金版,68cm×66cm×37cm,铝合金板材、304不锈钢板材、亚克力板材、电源电机等
强飞龙扎实的塑造能力,将中国历史上罕见全能大儒王阳明的神貌合二为一。展览中这件具有纪念碑式的作品庄重、肃穆,但不产生疏离感,而是让心学思想也有了一种具象表达的方式。更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在其身后还刻有几枝竹叶,细节之处可以艺术家之用心。
▲ 强飞龙,心学--王阳明,110 cm×40 cm×40cm,树脂
高珊注重非传统材料和手段在雕塑实践中的可能性,强调材料本身所触发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体验,同时关注观念的传达,以及对空间、情境的塑造。此次展出的作品以铁丝与蜡制成,其作品名字出自晋朝刘琨在牢狱之中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十分精妙。
▲ 高珊,绕指柔,尺寸可变,铁丝、蜡 图片致谢徐叶雯
唐钰涵认为梦的内容的不可预知性,就像命运一样难以预判与琢磨,且具有些许神秘主义的特性。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她把木盒视为大脑的卧室,盒中装有不同数量的灯,每个灯上转印了一句《周公解梦碑》中的碑文,并用这些不同的碑文杜撰了九个不同的梦境。
▲ 唐钰涵,无周公无解,150 cm×21 cm×17cm,木盒、led灯管、UV转印贴、光栅片、开关
吴彤的戏曲人物雕塑系列作品不仅仅尝试表达人性,“如画”“叙画”也是他对传统美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在对戏曲人物的塑造和表现上,他的雕塑作品具有更多的绘画可能性,同时也更大程度地加强了主要空间的深度和整体感,可以感受到一种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 吴彤,游园惊梦,60 cm×20 cm×15 cm,青铜
开幕当日,主办方还举办了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所见与未见”主题展开积极研讨,深入交流分享观点,推动中国雕塑教育和实践的发展。
▲ 研讨会现场
▲ 展览项目负责人、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翟庆喜主持研讨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
郅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认为,“东西南北中”就是中国人的天下观,是精神层面的大同世界;展览在傅军老师精心策划下,极大反映中国目前雕塑教育的态势,以及每个院校推出的长项和特点。
他认为此次展览反映出写实雕塑在近些年呈现复苏趋势,是一种回归原点、重新出发的现象;创作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的支持,如传统元素的转化、传统方法的运用、传统文化的嫁接等;新技术的探索也起到了突破边界的作用,产生了新的雕塑类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院教授
林明杰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院教授林明杰认为雕塑在学院派艺术中更像是“漏网之鱼”,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风格,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一个亮点。他提到相比绘画和国画等领域,雕塑领域的边界模糊,没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权威,更加自由和开放;而艺术的创作需要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而这些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来实现。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蒋铁骊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蒋铁骊认为,“东西南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的雏形是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坚持十余年的年度学术展,而此次展览可以看到参展者没有刻意选择过于复杂或特定的作品,而是展示了自己工作室中真实的工作状态和正在创作的作品,呈现一种同行参观工作室的对话状态;参展作品大多是教师在教学之余的创作探索与尝试,这些作品所使用的手段和观念,并非简单的出自学校课程系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马文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文甲认为每届“东西南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应该整理出一些当代学院遇到的问题,并且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他提到学校培养人才说明当中并没有将培养艺术家作为教育的目标,而现在学院雕塑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体系,对于思维体系的训练还是稍显不足。如何打通文脉、融贯东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祥地,上海美术学院根植上海,面向世界,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美术学院携手静安雕塑公园,为大众提供一个近距离观看当代雕塑的窗口,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艺术享受,打造多元的公园文化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美育的作用。
▲ “东西南北中•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开幕式出席领导嘉宾合影
“东西南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经过近四年的持续发展,如今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且在全国雕塑界具有高度学术影响力的专业性展览,活动始终立足于中国高等雕塑教育的深刻感知与践行。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与兄弟院校共同探索当下雕塑艺术边界及学院雕塑教育拓展的可能性,为未来的学院教育及雕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展览信息
东西南北中
2023学院雕塑邀请展
所见与未见
展览时间
2023.11.29—2023.12.22
展览地点
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128号)
开放时间
10:00—17:00
(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