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瑞尔·瓦格纳
《自然》
2024年5月30日-8月2日
香港 | 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H Queen’s 5-6楼
梅瑞尔·瓦格纳,《峡谷》,1986年 © 2023年 梅瑞尔·瓦格纳。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卓纳画廊欣然于香港空间呈现美国艺术家梅瑞尔·瓦格纳的个展。此次展览《自然》将涵盖瓦格纳的职业生涯——展出艺术家在各种传统及非传统背板支撑材料上的创作,包括画布、纸本、石板、石头、有机玻璃及钢板等——由此汇集起的一组作品探索着瓦格纳对创作进程、偶然性以及时间之转化效应的持久的兴趣。这将是自2021年画廊宣布代理艺术家以来,瓦格纳在画廊的第二场个展,也是她在近15年来首度于大中华地区举办的个展。
瓦格纳极富创造力的作品侧重颜料的物质性、可变性,它们打破了对绘画、浮雕、雕塑及装置的传统划分。瓦格纳于1960年代崭露头角,当时极简主义和后极简主义已经取代抽象表现主义,成为了主流的美学流派,而瓦格纳则对其主要的议题采取了既避而远之又欣然接纳的态度,创造出严苛的硬边抽象作品,它们微妙地指涉了风景。到了1970年代中期,瓦格纳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画布,而是将非传统的背板支撑本身作为涂画色彩的表面。这些替代性的媒介之所以会引起瓦格纳的兴趣,不仅仅因为它们极富纹理的外观,还因为它们饱含着种种自然界的提示——这呼应了她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成长经历——并且它们与过程和随机性也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瓦格纳将背板支撑整合到自己作品的构图逻辑之中,由此,她通过深思熟虑的绘画元素的添加——首先是几何形状,之后是彩色的印花构图——将碎片进行排布和联结,从而诗意地在自然和构造物之间进行调解。正如策展人蒂芙尼·贝尔(Tiffany Bell)所描述的,“瓦格纳的艺术在随机与秩序之间建构起一种对立。一方面,她展现的是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非传统艺术材料,它们或为人类所用或曝露于自然进程之中。而另一方,她细致地运用那些深思熟虑的、常常是几何形的布局,以此达成一种简洁而又雅致的秩序。”[1]
梅瑞尔·瓦格纳,《主张》,2005年 © 2023年 梅瑞尔·瓦格纳。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艺术家的创作既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她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对她而言,这些表达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自然世界息息相关,而每一种表达方式又会反过来影响另一种。此次展览里最早期的创作中,有一幅出自1966年的单色硬边绘画,作品在匀质的背景上用纤细弯曲的线条勾勒出巨大的圆形。这样的构图可被解读为一种色彩与形式的研习,同时也如一轮亏月,由此从最开始便引入了双重性的存在,而这一点也在日后成为了瓦格纳创作实践的特征。数年之后,也就是1970年代中期,艺术家开始使用其他材料来指引她的构图,像是曾在一些作品中出现过的胶带。展览中的胶带作品渲染于有机玻璃或纸本之上,并以铅笔、油彩颜料、粉彩加以增强,这些都为她的构图赋予了一种氛围感,它们保留了瓦格纳早期对形式的强调,但又体现了她实践中的一次重要衍变,其中的进程与形式发展出了内在的关联,而其材料转瞬即逝的特性也得以展露。在诸如《无题》(1979)这样的作品中,胶带与油漆颜料轻涂而形成的抽象区块相得益彰,营造出透纳式的氛围境况。
梅瑞尔·瓦格纳,《威廉姆斯街》,1988年 © 2023年 梅瑞尔·瓦格纳。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此次展览还将探索瓦格纳对现成材料和非传统材料之创造可能性的探究——在位于纽约长岛市的P.S.1当代艺术中心翻修时,她收到了一大批石板材质的黑板及其碎片,由此进一步激发了艺术家的这种实践。尽管艺术家此前也曾用石板做过绘画的背板材料,但因为收到了这批黑板,它们成为了瓦格纳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作品《斯泰拉科姆》(1979)中,艺术家轻轻地施加油彩、粉彩、蜡笔而勾勒出抽象的构图,并以此暗指作品标题所提及的位于华盛顿州小镇普吉特海湾(Puget Sound)的滨海沿岸。
瓦格纳的石板创作在她诸如《峡谷》(1986)的作品中达成典范,它凸显了艺术家积极地拥抱这些表面所独具的形式及材料特性。作品由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黑板碎片组成,它们依靠在长达二十英尺(合约六米)长的墙面,起伏的形态让人想起作品标题指涉的“峡谷”这种地质构造,同时也指向着更开阔的参照。就像策展人魏愷(Lily Wei)说的,这些作品“带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凝练简洁和视觉张力,唤醒了种种联想:山脉、一片解构且缩小的巨石阵、局部放大的宋朝风景,以及一道都市峡谷——或者,只是破碎的石板的残垣断片。”[2]
梅瑞尔·瓦格纳,《无题》,1991年 © 2023年 梅瑞尔·瓦格纳。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艺术家小型的、印象派风景作品是她探寻描绘时间的另一种方式。这些尺幅紧凑的油画是在瓦格纳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场实地写生而就的,极富特点地呈现出秋叶的深红、冬日的雪白、春夏之花朵的鲜黄、粉红与淡紫色。这些作品通常以作画时的月份命名,它们年复一年地记录着四季变化带来的影响。
这场展览还将囊括瓦格纳钢板绘画的诸多示例,它们的创作开始于1980年代晚期——将有机的、工业的元素无缝地并置在一起。瓦格纳主要在冷轧钢上采用防锈颜料,在钢板带着光泽的表面上涂绘色彩。这些反光的作品以其工业性的物质质感与颜料条块,让人联想到色域绘画和极简主义的雕塑。作品《威廉姆斯街》(1988)由两块相互交叉的钢板组成,并且通过每块钢板边界处重叠的水青色方块而进一步地得到统一。类似地,作品《主张》(2005)极富特色地呈现出淡黄色、灰色、黑色与蓝色的不同宽度的横向条带。瓦格纳充分接纳她采纳的现成材料中的不规则之处,并在她的作品中引入了自然的色彩变化以及腐蚀留下的痕迹。在其他作品中,比如《无题》(1991),两块形状不规则的石板在结构上相互关联,瓦格纳在其表面用白色油粉棒涂绘上纤细的线条,使其更加的统一。这些石板粗糙、不均匀的特质,与细致渲染、近乎细绳般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使用胶带、颜料、石头、石板还是钢板,瓦格纳都被这些材料的自然演变所吸引和推动。她拥抱开裂、染色、脉纹、褪色和自然结节等各种媒介与现成品的材料特点,所创作出作品的最终构图由种种进程与时间决定,但尽管如此,它们又始终以她对色彩的专注以及她绘画性的敏感作为指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蒂芙尼·贝尔(Tiffany Bell),《梅瑞尔·瓦格纳:在随机与秩序之间》,收录于《梅瑞尔·瓦格纳》,展览图册(纽约:纽约工作室学校出版,2016年),第6和9页。
[2] 魏愷(Lilly Wei),《转瞬即逝与恒久耐磨:颜料、石头和钢的艺术》,收录于《梅瑞尔·瓦格纳》,展览图册(纽约:纽约工作室学校出版,2016年),第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