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一场记者与艺术家的对话:艺术如何点亮乡村?
时间:2024.07.1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文化艺术的重任与使命。艺术以多样化手法多角度参与乡村振兴,不仅可以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塑乡村形态业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实际意义的实践效能。

这一点,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谢永增认识得清楚,表达也极为直观、坦率。从2019年,他依托临县在三交镇孙家沟村打造的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立足乡村文化原生“底色”,先后策划组织举办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画展40多场次,并与省内外多家高等院校的美术学院合作,先后吸引上万名艺术院校师生到孙家沟写生,不断探索艺术赋能乡村的方式方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在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开馆五周年之际,吕梁日报社社长彭斌专程来到孙家沟,走进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零距离对话谢永增,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一些实践进行交流探讨,以期表达艺术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促动作用。
 
· 对话人物 ·
 
彭斌:吕梁日报社社长,高级记者。
 
谢永增:谢永增,1961年生,河北深州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燕山大学客座教授,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多次获得国家美术奖项。代表作有《绿源》、《沃野》、《故乡》等。
 
 
图为彭斌(左一)、谢永增(右一)在交流。
 
对话
 
艺术带给艺术家们最大的触动还应归咎于“原乡”情怀,这永远是他们对自然的第一声作答。莫言将大多数溢满深情的文字植根于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对商洛区域的特殊情感、余华与海盐的不了之情就能解释这一情理。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谢永增的多数作品是以吕梁山区黄土高原为背景的。无疑,吕梁以及孙家沟算得上是谢永增的一个艺术创作原乡
 
彭斌:书画艺术中有一个专业说词叫“书画同源”,我觉得艺术绘画和新闻舆论宣传也算得上是同源同本,也就是说在表达作者对作品的观点和审美时,它都有一个创作“原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您就选择来吕梁写生,可以说与吕梁山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村一寨、一砖一瓦结下了深厚感情。你是怎么看待和理解这种情感和渊源的?或者说,三十多年的坚守和执着,您与吕梁在艺术方面达成了怎么样的一种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
 
谢永增:吕梁是我的艺术原乡。30多年来我大部分的创作灵感得益于吕梁古老的乡村,质朴厚重的古村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吕梁在我心目中是事实上的第二故乡,离不开,更舍不下!
 
我本是河北深县小榆林村人,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腹地。小的时候,小榆林虽没有崇山峻岭,但也是高低起伏、流水不断。那时候,为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1965年开始小榆林进行农田改造,完成了令人生畏的,旷古的动土工程,抹平了数百年的沙丘坑塘,改造成几千亩平坦良田,也改变了小榆林的地形地貌。
 
艺术创作本身离不开童年记忆。我的童年是在家乡新旧更替中形成的,从旧到新,中间地带被切断了,艺术创作源泉也到此而止了。
 
彭斌:童年记忆其实不只对艺术创作有影响,对人一生的习性、喜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也有了解过您,虽然由于历史的发展,您的创作灵感在童年记忆中就此断片。但最起码我觉得你的童年是幸福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属于你的青少年时期,你算得上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在那个大多数人把画画看成是不务正业的年代,你可以拿起画笔、背上画架去画自己喜欢的场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谢永增:我确实是幸运的。因为我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老师。那个年代,懂得因材施教的父亲,没有扼杀我从小就喜欢到处涂鸦的爱好,而是把我送进了深县文化馆拜师学习。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接触到素描、速写,我一下子就被绘画的魅力迷住了。那个时候,看着画得好的一些学长们的作品,说实话,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渴望,心想着哪一天能像学长们画得一样就好了。那个时候,画好画是我的梦想,也成为了一种内在动力。文化馆的培训班尽管非常短暂,但是为我打下了最初的绘画基础。
 
彭斌:如果说吕梁是你的艺术原乡,那么我认为孙家沟就是你艺术心灵深处那个最安然的家。我觉得,这个家是属于所有艺术人的心灵归宿,更应该是您一直追寻的心灵栖息地。从河北到吕梁,从北京画院到孙家沟,您是怎么一步步找到这种归宿,或者说内心深处经历了怎样的一种漂浮和躁动?
 
谢永增:这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1986年,我看到了电影《黄土地》,通篇的画面都是黄土沟壑,古老的村庄。恍惚间,影片里描写的就是童年印象里的家乡环境,仿佛一下子找回了消失多年的家乡,潜藏在内心的“火”又呼地燃烧起来,我迫不及待地启程西行,一下子跨上了黄土高原,从此与吕梁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间我来来回回,上吕梁山多了,就自然没有了外乡人的感觉,而是有了家的归宿。
 
吕梁就是我的大后方,心里觉得空了,就来住上一阵子,自己也记不清来了多少次。
 
2017年,我第一次来到孙家沟。呈现在眼前的孙家沟,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晋西北韵味的古老院落,分布在一条沟的两岸,只见潺潺溪水缓缓而下,哗啦啦的流水声让我激动又惊喜,这就是我梦里寻找的地方。
 
如果说吕梁是我的第二故乡,那么孙家沟就是我的精神家园。这个家是每位从事艺术人想有的家,更是我一直以来在艺术道路上追寻的那份恬静。
 
孙家沟,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农耕文明记忆和悠久乡土历史文化的传统古村落,也正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有关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艺术点亮乡村,艺术赋能乡村,孙家沟因为谢永增活了,也因为有一座窑洞式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而名声大噪
 
彭斌:其实,在吕梁,有好多类似孙家沟村的一些古城、古镇、古村。比如我们的临县碛口,还有李家山,从名气,建筑特色,以及文化底蕴等各方面大家都比较了解,而且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成熟,您怎么就对孙家沟村情有独钟,而且坚持了五年。
 
谢永增:确实是这样,画画写生的人来吕梁大都是奔李家山去的,去碛口写生的人也很少,为什么呢?碛口那个地方地面太平,李家山地形特征好,变化多,而且对画画的人来讲有情趣。但这些地方和孙家沟比起来,又略有不逊。
 
孙家沟的山形地势决定了这个地方容易出画,画家们来了就想呆上十天半个月。孙家沟更能激发起画家们画画写生欲望。
 
孙家沟最好看的季节是春秋季。四月份、五月份以前,十月份以后是最美的。树叶掉得差不多了,荒山上的草都枯了,那种颜色,那种草色和古村落特别协调。
 
彭斌:从艺术角度这么一解释,很多东西也都明白了。确实是这样,艺术讲究的是匹配,黄土高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跟其他的景色要浑然一体。这也是孙家沟让您情牵梦绕的地方。之所以这样,也就有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我们知道,五年的时间,在您的带动和影响下,艺术馆也做了不少事情。作为北京画院的一名知名画家,在临县,甚至是吕梁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您这样的尝试,可以说是在大城市艺术积累多年后回馈社会的一种实践方式,也是大城市文化资源下沉到吕梁的实践探索。
 
谢永增:这件事缘起20多岁。那时我基本每年都去吕梁写生,对那一带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2018年再次来孙家沟的时候,对这里闲置的古老院落产生了能不能利用一下的想法。
 
吕梁是我的艺术原乡,我的作品大多表现吕梁山茆沟壑、古老村落,这些作品如果放在窑洞里展出来又将如何呢?通过临县政府和三交镇的多方支持,最终以我的名字冠名的艺术馆在孙家沟落地。
 
通过半年多的筹备,2019年7月7日,“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正式开馆了。这个馆作为我工作室画家展示成果的平台,也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艺术馆。艺术馆馆址过去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庄园,面积非常大。当地政府出面做工作,把这个院子的住户搬迁了出去,整体用作艺术馆。开馆时去的人很多,现场气氛很是热烈,社会反响也非常好,超出了我的想象。
 
建馆五年来,我联络协调各地画家到孙家沟写生办展,在孙家沟村举办各地画家画展近40场,围绕吕梁举行了“情系乡土·赋彩吕梁”——沿黄美术作品展、“重温红色记忆·倾情美丽乡村”——走进吕梁红色根据地等专题画展,签约美院写生基地近10家,成为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也离不开艺术的点缀和渲染。临县三交镇孙家沟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吕梁市重点打造的100个乡村旅游村之一。如何借力艺术,通过谢永增和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将更多的艺术资源引进孙家沟,或者引入更多的“艺术元素”,赋能吕梁更多像孙家沟村一样的古村落,助力艺术在古村落落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彭斌:今年吕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也是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重要抓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乡村旅游为牵引,建设和美乡村、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脉,让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活起来、火起来,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当然,这样的重点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助力推进。目前,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已经在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中走出了一条可思考、可借鉴的路子,要持续有效地走下去,艺术馆还需做些什么工作,或者说,艺术到底该如何介入,更好地发挥作用?
 
谢永增: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严格地讲是件很难的事,通过孙家沟艺术馆在曲折中走过这五年,我有太多的感悟与启示:
 
第一,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一定是从主导者个人擅长的角度介入,我就是从老本行——绘画介入到孙家沟的。
 
第二,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要有一个平台,孙家沟艺术馆就是我的平台。
 
第三,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一定是主导者本人熟悉有兴趣的环境,前面说过,吕梁是我的艺术原乡,30多年我走过画过吕梁很多村庄。
 
第四,艺术助力乡村振兴顺应国家大势,我当时就是顺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第五,在我看来也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孙家沟艺术馆运行五年来,得到了吕梁市委宣传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山西省内外美术界同行们的鼎力相助,这些构成了孙家沟艺术馆这个平台的坚实基础,当然也是我这个主导者的坚强后盾。
 
彭斌:这几个观点直白,也确实到位。这应该也是您在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一些启发。现在算起来,满打满算五年的时间,我们也从五年的实践中多多少少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成效和变化,您觉得孙家沟最大的成效和变化体现在哪里?
 
谢永增:在孙家沟建这个艺术馆,最初的想法就是在哪儿画就在哪儿展,让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我们画的他们的家。特别是那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场景,是他们每天一抬头就看到的,让村民们感受到原来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入画。以前觉得老百姓不喜欢艺术,现在知道不是他们不懂,而是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当真正面对艺术时,发现他们原来也是那么地喜欢艺术,而且能看懂艺术。他们反反复复地来看,带着家人、亲戚朋友来看,路过看,特意安排时间看,不错过任何机会。好多村民原来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是这么美,通过我们的作品,他们开始珍惜家乡的山山水水,学会了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当然,他们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艺术馆。
 
现在,孙家沟写生基地已经名声在外了。
 
这也是我们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泥土滋养艺术,用艺术点亮乡村,给孙家沟的群众带来实惠。临县原来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为建这个馆,临县政府拿出了建馆所需要的资金,就是想通过艺术馆的运作运营,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让这个村子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现在已经有村民愿意联合起来,把村里现有的旧窑洞进行了改造,有的还安装上卫生间和wifi,能同时接待几百人写生,住宿、吃饭、洗澡,这些过去没有的生活设施都解决了,也有不少团队来到这里写生、旅游,对现在孙家沟的环境很满意。原本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有的也返回家乡,因为他们看到家乡有了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彭斌:您所说的变化其实也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是乡村振兴最终的目的。我们也期望更多的艺术形式介入吕梁的乡村振兴,期待更多的村落能够和孙家沟一样在艺术的促动中可以看到“一束光”,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也真诚感谢您支持我们的工作。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吕澎:马蒂斯比艺术家更冷静,比评论家更清醒· 写生与谋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行艺术...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现 “那是光照进来的...· “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艺术” 于上...
· “疗伤一代”激发生命艺术新路径· 和时间默契——马元的个人方式
· 徐冰:水墨是一种思想· 何黎霞 “ART+852HK” 博览会参...
· 张亚平 “ART+852HK” 博览会参...· 朱毅 “ART+852HK” 博览会参展...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瓷韵风华——何志隆&王...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