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奕

2008 毕业于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美国“Trilobite版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现居广东,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主要个展
2014 “再风景”陈瑞奕油画作品展,东莞•东城文化馆
2013 “孤城•远景"陈瑞奕油画作品展,深圳•罗湖文化公园文园阁

主要联展
2015  艺术南京--2015国际艺术博览会,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2015  开端--深圳当代学院艺术之新新力量,罗湖美术馆
2015  闽声--瑞•艺术福建展览项目工程展,紫阳美术馆
2015  品象——广东小幅油画作品邀请展,关山月美术馆
2015  风华正茂——深圳青年油画家提名展,深圳美术馆
2015  深圳当代中青年油画家风景写生邀请展,古元美术馆
2014  面对面:深圳油画作品交流展,大芬美术馆
2014  转境与位移——深圳当代青年本土艺术家交流展,深圳大学美术馆
2014  当代荟萃——岭南当代艺术家邀请展,瑞•艺术空间
2013  第九届深圳画家画深圳暨深圳青年美术展,深圳大学美术馆
2013 “例外状态”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当代艺术交流展第二回,深圳•T6艺术区
2013 “视觉交叉体”首届广东当代艺术群落青年艺术家联展,东莞21空间美术馆
2013 “相聚热土Ⅱ”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深圳美术馆
2012  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深圳市美术作品展,广州艺术博物院
2012  2012广东青年美术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
2012  纪念52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关山月美术馆
2012 “Look At Me‘看看我’”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作品展,T+1当代艺术空间
2011  新一代!大学生图像艺术节,香港版画工作室
2011  第五届广东省版画展,湛江博物馆
2011 “与爱同醉”2011杭州当代艺术博览会,杭州
2010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0  加拿大国际版画交流展,加拿大
2009  2009全国青年小型版画艺术展,山东
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广州艺博院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失落的城——关于《读城》系列作
相关评论 更多
· 在废墟中探寻历史的对话——对当
· 《读城》系列油画
· 探寻封存的历史记忆——从陈瑞奕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失落的城——关于《读城》系列作品的自我阐释>>

    遗址?废墟?还是历史?

    曾有学者说过:“如果当北京最终消失了所有的四合院,西安拆掉了那条明代的城墙,苏州将园林盖成了摩天大厦,我们的心灵将会感到何等的寂寞?”

    《读城》这组作品以遗址为符号,表达一座座被“遗弃”的古迹,融进了大量历史城市遗址或宫墙的想象性描写,所呈现的是现代人对历史的观察与反思,同时对于历史的回望,传递“对景即物”意义上的观看和感知。遗址在时间的溶剂中被渐次消蚀、疏离继而远去。“巨石阵、希腊神庙、圆明园”等皆为大众所熟知的遗址,但它作为一种符号却能让人感受着一种孤独和被遗弃!如果说《巨石阵》所描绘的是存在于历史中的另一种“冷落”,那么,《古神庙》所呈现出的则是存在于当下的一种“凄凉”。那些古老的遗址,即使只留下残垣与碎片象座废墟,也能让我们体验到某种历史的隐秘——社会变迁及历史记忆之间复杂的情感和精神勾联。
为什么要用“读城”来形容这一系列作品?城散发着无数迷人的因素,从中蕴含着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祭祀、生活、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领域。从古至今,城随着政权的改变而改变,旧体制被新体制所推翻,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外来者的侵略或领土战争等导致某些极具宗教符号的建筑被沦为“遗址”“古迹”,最终成为历史。过去成为现在的历史,现在逐渐成为将来的历史。然而,历史绝不仅仅是被揭过去的一页,不是永逝毋返的时间,也不是经由记忆寻回的时间,它正在我们眼前展现容颜,在现在的每一时刻堆积沉淀。由于知识的积累,这孤寂的遗址受到这多方面领域所堆积而成的“城”亦让人迷醉,从中只有“读”才能明白其间之迷人之处。正如英国学者约翰•伯格在其著作《观看之道》中说过:“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和信仰的影响。”对这历史的追忆最终回归到画面生成的当下语境之中,归于一种独特的观看,这种观看并不是对某一历史性世界的再现,也不是把历史转化为图像的记录,而让它在“已消逝”中继续发生,形成一种过程。由于这种过程,过去与未来交迭应和,消逝与存在彼此纠结;由于这种过程,当下视域被往昔映照而有所显现,眼前景象由于时间而变得遥远亦或不遥远,或者越来越远!

    最后想用英年早逝的学者王小波几句话来收尾:“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尽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

 

陈瑞奕
2012.2.2
写于深圳大学耕云楼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