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经历会磨练一个人,也会造就一个人!陈瑞奕是一位具有很大视角看世界的青年画家,毫不掩饰自己对历史政治的看法。在他的叙述中,他走过很多的城市总会被很多的东西所感触:北京的“西洋楼”、西安的古城墙、新疆的帕米尔、纽约的第五大道、西雅图的牧场……每一个足迹都会带给画家不一样的体会,也许这种体会让画家更宏观的角度去创作他的作品,表达他的思想。多年以来,虽然瑞奕作画的主题发生一系列变化,但是他对画中意境与气韵的追求一直未曾变过,通过自己的油画向人们展示他对废墟中的历史的看法也不曾改变。
就《读城》系列作品来说,这组作品以遗址为切入点,从早些年创作的《古城门》《帕特农》……《十七孔桥》《凯旋门》《孤石》到《孤楼》系列作品等,表达一座座被“遗弃”的古迹,从现实中历史遗址的被“遗弃”到作者内心被“遗弃”的废墟,某种程度的传递出作者内心对过去历史的回望和记忆。正如当代著名评论家、策展人陈向兵所说:“陈瑞奕的《读城》系列,以遗址为符号,导入历史岁月的敏感视线,融进了大量历史城市遗址或宫墙的想象性描写,表达出现代人对历史的观察与反思。那些古老的遗址,即使只留下残垣与碎片象座废墟,艺术家也能让我们体验到某种历史的隐秘——社会变迁及历史记忆之间复杂的情感和精神勾联。”
历史的对话者
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历史的对话者。
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城市都存在着自己的一种文化。陈瑞奕在谈及他留学美国时的生活,对这个国家很深刻的印象则是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300多年,但是通过美国的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来看,它却给我们有着一种千年般的历史感。这方面能让人引申出很多的现象和问题,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却非常的在乎这种历史感,或者为政治?为文化?亦或者其他?
在瑞奕的创作中,从早期的《国家记忆》系列到《纪念碑》系列再到现在的《读城》系列作品,主要是综合从政治、历史等方面唤起人们有意识的去认知过去的、已故的或者即将消失的“文物景观”,对于历史建筑的把握上有个尺度。正如陈丹青所说:像北京的四合院每年有近600条被摧毁,但这些建筑的被摧残,并未引来人们的反思,反而得到一位法国批评学家很愤怒的感慨:这是一个文明对历史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杀”行为!瑞奕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古迹,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古迹经历风风雨雨后的衰败与孤独,它们都在时间中穿梭,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堆废墟吗!
生命的解读
评价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不在于技法的表达上,而在于对生命的表达是否深刻。当问及作者有什么绘画技巧的时候,瑞奕很从容的回答:我没什么大的技巧,主要就是用油画刀为主要作画工具。一般的画家都离不开对于技法与细节技巧的表达,而作者仅仅是通过自身对生命的解读产生灵感,通过长时间培养的受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知识等对于他本人影响的艺术风格,靠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和敏感而作画,这是一种最好的发自于生命本源的情感体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名城古迹在掌权者不断的更换中渐渐的萧退,渐渐的成为废墟,今天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这也是一种从时间角度感叹历史轮回的一个过程。
再继承与追求创新
与瑞奕的交谈中了解,虽然作者研究的是西洋绘画方向,但骨子里却非常迷恋中国传统绘画,他很欣赏很多的中国艺术史上杰出的画家,比如董其昌、八大山人等。他说这些传统画家的画用简单的笔墨所表现的一种意境是我一直追求的,所以从他的作品能感觉到某种程度的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所影响,许多的画家追求现代艺术的创新,而完全忽略了传统的精髓与艺术精神,所以导致创作出来的东西缺乏深度,这点画家陈瑞奕做的非常好,在他的很多画里,除了一个荒凉的历史建筑古迹外,都可以看见一棵枯树,这棵树独立于作品的前方,给人一种荒凉孤立的感觉,这更好的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更加真实的表达了瑞奕的情感。
无论是一个书法家还是一个画家,好的作品都会深刻的反应创作者本身的一种情感,陈瑞奕的《读城》系列作品展示给我一种孤寂与空旷的感觉,这恰恰也是他现实生活中一种心灵上的孤寂,这种孤独是一个画家发自内心的孤独,而不是感情层面的孤独。
(本文作者介绍:张亚飞: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