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每个人的内心比喻为一座城,这座城会给旁人留下怎样的记忆?顾城曾经说过:我的心是我的城,我就是这个城的王子。在陈瑞奕的“城”中,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与潇洒,浮躁与喧嚣,幽默与调侃,她们似乎逃离了一切与人有关的活动,履行着某种宗教般的责任。然而,这一座座空城又留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陈瑞奕的“读城”系列创作选择了东西方的历史遗迹为表现载体,其中包括了希腊的玛雅古城、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洛阳的旧城墙……,如今,这些昔日繁华的城池均已化为了废墟,作者在凝重的氛围里再次营造为人熟知遗迹,有意地排除浪漫情感,静观历史的存在。“读城”系列唤起观众在孤城下展开联想,引发人们探寻自己心中的那座城。
政治视角下的人文关怀
说起与“城”文化的渊源,陈瑞奕在2009年创作“国家记忆”系列起就表现出对“城”的关注,并由此为契机开始了该系列的延续。由于长期对历史的兴趣,使得陈瑞奕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关注,尤其是毛泽东时代的那段历史。“读城”与“国家记忆”两个系列是陈瑞奕以绘画形式所展开的历史认知。然而,与“读城”系列不同,“国家记忆”更多是通过天安门、纪念碑等政治建筑表现特定的历史现象。随着积累的不断丰厚,陈瑞奕逐步扩大关注视角,他在2010年开始构思“读城”系列时便开始由单纯的政治表达转向了对历史大环境的聚焦。这时的创作载体已不再局限于天安门等政治符号,而是转变为对世界各地历史遗迹的关注。
虽然陈瑞奕在这条主线上不断探索前进,然而作品中明确的政治指向却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陈瑞奕的城是沉重的,是压抑的,是孤独的;在作者用颜料堆砌的一座座“城”中,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与潇洒,浮躁与喧嚣,幽默与调侃,她们似乎逃离了一切与人有关的活动,履行着某种宗教般的责任。那一处处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古迹,似乎记录着曾经的所有故事:知道的、不知道的、被遗忘的、被改写的……,客观地诉说着政治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
而作者认为,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一定存在政治的影响;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每一个王朝都会因政体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社会形态,“城”正是社会形态的缩影。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历史组建起的文化形态对人类生存价值至观重要。从晚清时期开始,美术界就不断上演革新浪潮,不可否认这其中政治引发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的抗战历史题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回顾其创作目的,正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引发的艺术形态。而政治主题的创作模式也一直伴随中国社会的前步伐,中国美术界不断涌现出85思潮、伤痕美术等等美术现象,产生了一大批伴随时代而生的美术作品,让我们在艺术中反思历史。在陈瑞奕看来,是政治谱写了历史,关注政治即是关注历史,关注历史即是宏观视角下的人文关怀。
读城当中的精神内涵
在陈瑞奕的“城”里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无论是一座旧城、一株枯树、或是一片废墟都是孤独伫立在暗黑的背景中。作者以纯粹的处理方法,使得欣赏作品的人必须在想象中寻求解答。“我在画画时,时常会被突然而来的情感所影响,它们会直接反映到我的画面。”陈瑞奕表示,纯粹的情感带来的沉重与孤独会引发人们的多方位思考,而画面的情绪是和自己的性格大有关系。
“一座城市从建造到使用,再到化为废墟,最后被人类逐渐遗忘,这是城市的命运。”陈瑞奕表达了当代人在文化变迁下的反思。虽然数字时代带给人们优越的生活,然而还是有很多值得珍惜和回忆的东西,其中包括了社会变迁与政治改革。演变既是人类对文化的不断理解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的不断肯定和否定。作者表示,每当自己有意识地想起眼前的这座城市每一刻都在变化,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种文化变迁是微妙的。经过时间的沉淀,城市会逐渐散发出自身的魅力,这种魅力虽然表现地错综复杂,使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却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虚无又现实的历史舞台
在“读城”系列里,陈瑞奕将天空画的很薄,而主体物则通过层层堆砌营造出半浮雕般的肌理效果,在一束强光照射下,从黑暗中脱颖而出。作者以聚光灯的方式营造强烈的视觉对比,使得孤寂的废墟弥漫着一丝神秘。比起变幻莫测的天空,强光下的主体物更能引起观众的好奇,这束不知从何而来的光线引发的戏剧化效果也是陈瑞奕刻意之为;在作者臆想的环境下,巨大的实体建筑好像被搬上了舞台,像演员一样在万众聚焦下表演。这个舞台既可以是演艺舞台,也可以是历史舞台;它即是虚无的,又是现实的;作者笔下似真似幻的孤城引导观众在聚光灯下展开了联想。
陈瑞奕表示,自己不喜欢以叙事方式去还原场景,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个点,哪怕是微不足道,但要足够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和共鸣。在黑暗的画面里,孤城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还包含着被否定和改写的文化。过往的事实无法扭曲,历史的所有故事也和废墟一起保存到今天,由世人来评判。
暗黑中的美好向往
虽然陈瑞奕的作品传递的情绪是悲伤的,但其中也寄予着作者对美好的向往。作者认为,悲剧之所以很美,是因为能够呼唤起更多人灵魂深处的感受,自己也希望作品能够引起更多的人重新思索,形成新的社会认识,在体会悲伤的尽头之后,憧憬未来美好。
至于今后的创作,陈瑞奕表示会和“读城”系列不太一样,自己会在顺延脉络的同时进行新的思考,而不再直接地通过“一座城市”的单一形式来表现想法,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再认识深刻主题,走出封闭的“孤城”。
宫剑南
2013.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