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影像已经超越与它原先作为“记录”工具和“欣赏”对象的功能,而是对取景器后面的选择与表现,选择也随着艺术的潮流由视觉转向知觉。影像也越来越多地在重新诠释着新的意义和内涵,并随着意义的多样性产生出美学标准。
我们常说,“看”的艺术感觉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就如人们的品尝习惯存在于特定的饮食文化之中一样,不同的文化孕养着不同的“观看”方式。摄影代表了一种“观看”方式,透过镜头、取景框和成像技术的观看方式。就是如何选择对象,图像呈现的是选择对象后的结果。镜头对影像的“截取”是一种“转述”,无法逃脱观看立场这一问题。
摄影作为一种“保留”手段,它“保留”了一种时间的痕迹,“保留”了一个空间的瞬间事实以及某种一闪而过的情绪。摄影作为一种“转述”手段,“转述”了转述者本身的观察角度、价值判断和人文立场——也即是转述者在某一个动机的驱动下所作的选择,其中也包涵着个人的”修辞”习惯,通过图像表露自己对世相的认知和对事物的诠释。
女性大多是单纯而直接的对照着内心独白的即时情绪和感觉状态,心与自然一起跳动,或欢娱、或伤感、或压抑、或平和,以一种向内关注的视野抒发着感觉,是鲜活、细腻的捕捉者。留意细节,关注建筑宏观的美、泳池中的反射光影,女性裙子的褶皱,树枝的光影等,这些无所不在却被人忽略的角落中找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改变日常视觉体验。其感知方式直接导致画面的“超凡脱俗”,虽然作品捕捉的是日常的瞬间,图像呈现的却比日常更为夸张,使图像呈现出日常生活中非同一般的直观面貌。
图像“保留”了一种不一样的“现象”,也保留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平常”的感觉和印象。同时也表现一种和当代的生活完全不同的节奏和时空的感觉。它打破时空的顺序和理性的界定而呈现出虚拟、梦幻、无序的错觉,以及现实生活的距离感、疏离感。
例如:秋月冬阳照临之中的普通物件。路边的株花棵草,衣架上晾晒的衣物、窗边的花瓶、角落中丢弃的手套等这些日常性的物件自然而然的表露出个性和气质,平凡庸常的物件发散出自身充满尊严的光,安然坦荡,本真地呈现出庄严感,俗物的自性与摄影人的观看角度,呈现出世事无常事事常,凡人有识事事识的态度。
受生活感悟启发的图像,都具有一定的内在张力,摄影其实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媒介,当代影像是艺术家用于讨论问题、阐述观点的一座桥梁。摄影师通过当代艺术的图像在视觉与精神领域中探索时代、人性,探索景观社会中的异化的生存形式、景观条件下的“伪生活”等问题。从观念的反思中表现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关怀。例如,通过一些有某种关联的图像,打破传统纪实的单一表现手法,拓展想象表现空间;或者和所选择的人物或场景构成某种对比和反差,对其进行探寻和质问。
并置图像成为多维的时空关联,从有一定的跨度空间中引发联想,与我们快速的现代生活方式相呼应,代表一定的隐喻。既是昨天和明天的互文,又是超越本义的关联,是构成丰富内涵的视觉表达。
将相关的物件并置在一起,串联起主观的认知空间,不同瞬间的平行、重叠和交叉呈现,在现实与虚无之间搭建起通道,给人以错位感。把画面并置进行展示,通过对比性语言,在和谐和冲突中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联想,思考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现实与理想、安全与危险、秩序与混乱、舒适与艰苦的关系等。或是通过连贯性的画面并置给人瞬间的和谐感,或是非现实的趣味感。它们关联的是现代世界之间的碎片,不仅是决定性的瞬间,而是决定性的相互之间的影响,图像中看起来日常化的场景,它们之间同时也在对话,
摄影师通过摄影提出问题,有强烈的主观态度。影像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带有张力、冲突的矛盾,同时也代表某一行动与反应。它们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情绪,带着敏感、不安、危机、焦虑、怀疑、隔阂、恐惧,疏离,也有混杂着忧郁的希望。图像代表摄影师的复杂情感,一种真实的情感,表现对生命与现实的反省。通过图像从视觉到感受、思维 使观看者顿悟。
当今,面对根漂浮的生存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返乡的途中,对于某种气味的思念,即使时隔多年,仍旧强烈凶猛。海德格尔用其诗性的哲学语言在寻找梦的家园,而图像作为当代的艺术语言,其刻下的痕迹之隐喻和外化,表现出来的无限丰富性也将赋予其特殊的寓意。
蔡忆龙
2017.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