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刚

1968 出生于四川
1997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主要联展
2009 四川水彩名家邀请展 成都
2008 67阶!当代艺术展 成都天艺村一号馆,成都
2008 成都浓园开放展 成都浓园艺术村,成都
2008 成都08春季艺术沙龙展 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成都
2007 中国第八届水彩.粉画展 大连市博物馆,大连
2007 水色长征-四人作品展 诗婢家美术馆,成都
2007 寻找风景--汤志刚绘画作品展 Vermont?Studio Center,佛蒙特州/堪萨斯州,美国
2007 2007美国佛蒙特州艺术中心访问艺术家 Freeman Foundation,美国
2006 成都06春季艺术沙龙展 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2005 中国第七届水彩.粉画展 郑州美术馆,郑州
2005 第二届中国北京双年展 —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 
2005 了了沙龙油画展 了了画廊,成都
2004 第十届全国美展 深圳美术馆,深圳
2004 第二届李剑晨奖2004水彩画双年展 江苏美术馆,江苏
2004 建国55周年美术作品展 四川美术馆,成都
2004 四川高校教师作品展 四川美术馆,成都
2003 中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 福建博物馆,福州
2003 中国首届粉画大展 苏州博物馆,苏州
2002 第六届全国水彩、画展 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1 中国首届水彩人物画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
2001 四川新世纪水彩画展 四川美术馆,成都
1999 建国50周年全国美展 四川美术馆,成都
1997 97中国青年水彩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直觉的语义与状态一关于日常速写
· 情绪的蔓延与美学经验
· 自述
相关评论 更多
· 艺术家的礼物
· 汤志刚:“风景”的真实与幻觉
· 生存与荒芜——汤志刚“景观叙述
·  朴实情感和生命本色—汤志刚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情绪的蔓延与美学经验>>

  在作品中表现出模糊与纯粹的图像境况,让它们(他们)的情绪更具有一种隐晦和忧郁的悲情性。其实这与我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纠缠与联系。在近期有关森林系列的作品,画面线条和色彩逐渐趋于流畅,朴素,富于自我的编织,充斥着率真的富于节奏的变化,诚然,在景观本质的诉求更加纯粹与自然,预示的情绪更为醇厚。

  我把经历和观看到的图像与事件作为作品的必要元素,让情结与段落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探索形象呈现的抽象化情绪因素,让作品具有非同质化的独立取向。
 
 始终坚持着一种“解构的现实主义风格”,我常常挪用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在时间心理上积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场域,期待能从中读到关于与社会有关的心理综合现象的许多隐蔽性话题。在2010年创作的《夜晚的拥抱》中,画中两个互相拥抱的人体置身在奇异的现场,废车、烟雾、信号灯、堆积的油纸使场景冷清孤寂;虚空和冷黄色的地面更加强了这种孤独与无助。在凸显封闭与窒息的色调中,清冷的人体让这种气氛更具街景窥视的现场体验。
 
 在作品中力求把呈现的图象更多触及到当下心理景观的多个角落,一种不安的情绪、隐晦的暗示、强力的级差对照;在图像结构中,感兴趣于图像对照的景观美学认知经验解读表现,在图像的实现过程中,我隐约感觉其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生活关系状态的真实瞬间,我尽量把这种个人微妙感觉还原成当下人的心理情绪与个人生存体验。
 
  一段时间选择“仿造”这样的方式创作作品更多是对传统景观的潜在解构,在阅读中启示一种情绪的模糊性和持续的心理蔓延性,更有利于探讨图像与现实之间的隐晦关系。在图象的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我消解了单个对象的时间连续性和自身完整的叙事脉络,抽离了精神愉悦的情愫,意在直指景观的核心本质:关于真相、关于生存和隐蔽性。今天,景观已经渗透于现实存在的方方面面,因为这种“景观风景”下其实蕴含着难以分辨的符号。模糊两可的图形信息促使我在对风景重新定义的同时,也在提示一种对商业社会下生存方式的关注和忧虑。
 
 就如我在《忧郁的春天》这一作品创作手记中的叙述一样:“春天的状态更多的是喧嚣,欲望,躁动和繁花落尽后的迷茫与失落,物质的世界让这种蔓延的情绪更具有一种隐晦和忧郁的悲情性”, 我希望这种“蔓延的情绪”让作品的图像指向更具社会景观意义的经验判断价值;同时在图象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的路径上启示另外一种美学经验。
 
                                             2011年3月于成都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