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栏目(2) 2016年第1期定稿
山色迥出 别样太行
——对话河北省著名画家白联晟
姜硕
白联晟 (莲胜) ,河北深州人。现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高级课程班创作课导师。河北省画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览展示,并被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和台湾多个国家、地区的艺术馆所及私人机构收藏。
采访白联晟先生是在他的画室进行的,走进画室,只见浅色木质家具与一套包豪斯风格的沙发搭配的相得益彰,角落里用些许绿植与清供点缀,客厅墙上挂着白先生的花鸟六条屏,案上摆放着两幅他自购的版画作品,整个儿画室的风格一如白先生的画风,明净悠远、畅然安逸。
山水画为中国画之大宗,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精神理念相唱和,观者在可居可游可观可望的“第二自然”中坐穷泉壑,与自然造化相亲近,由此发展出一套完备的表现手法,形式可谓完满,历来大家辈出,风格多样,因此也最难突破。白联晟擅画山水,大多以太行为主题,我们的谈话,也是从“选择画太行”谈起。
问:北方山水画家多以太行为作画题材,您的山水作品也多以太行为主,请你谈谈选择画太行的理由。
白:我们画家选择作品的主题,并不是一个物象外形的选择,说到底还是一个情感的选择。我生在河北,长在河北,太行山就是一个我绕不开的情愫,我的成长记忆里有太多和太行相关的元素,我爱它,所以我要画它。相反,如果我选择一个我不熟悉的主题,仅仅是因为这个主题新颖、形状好看或够噱头,而画不出感情,那这样的作品就是苍白的,观者看后也不会有情感的共鸣。
学者李延在他的《自山水承传——有感于莲胜的水墨山水画》中这样写道:“白联晟对于作品中感觉的关注,似乎胜过了对传统和现代绘画形式、表现手法的研究。在他的创作中,所有的思维和技艺都服从他所追求的那种感受,他从“大朴无饰”的审美角度书写自然赋予山水的朦胧诗意。他画雄伟、峻峭的高山,也画峡谷、瀑布、小溪,甚至画几间树木掩映的农舍和小憩的村民……但他心里清楚,形式本身是最好的文本,只有它才记录着感动画家的每一处思绪与风景。白联晟的山水画上没有取悦与人的企图,没有故做姿态的炫耀,那些一点一滴积成的山峦树木隐含着艺术家不断探索的技法和创作的愉悦。犹如印象派般明亮的色点遮蔽了视觉以外的背景信息,他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点染着每一个山头,每一处屋舍。面对前辈确立的山水高峰,白联晟没有选择模拟这山峰的形貌,而是钻进密林,不断攀登险峰,于幽冥苍翠之境去寻找使山林生辉,使墨韵长存的山水承传之路。”
美术评论家杨维民先生这样评价:“北方山水画派的峥嵘奇绝的画面总能在第一时间抢占赏画者的视线,但最后引发人思索的总是画面背后的力量。具有学院派气质的白联晟在把握画面的整体节奏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在对各个元素的空间位置的搭配上总能给人以四两拨千斤之感,看似随性而为的大片的留白或叠墨在细细品味之下总会发现画家对山水别具一格的领悟。采用大面积的色块表现山脊的壁面,并以此与着重色的植被产生强烈的对比也是他比较鲜明的特色之一,而此种矛盾之中见和谐的特质遍布于他整个的作品之中。白联晟用柔软的水与墨描绘着硬朗险峻的岚岫山川,在越来越多的山水画家用技巧在作品上故作豪迈的同时,他笔下的太行却总能在大气中看到温柔的细节。”
问:北方人画太行,多以雄浑厚重为主,但您作品中的太行,却多了一份明净悠远,这种画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白:在当代画太行的画家里,我认为我的老师贾又福先生做得特别好,他画出了北方人的坚韧与厚重。相较于外形,我更看重太行给予人的精神启迪。我每年要多次去太行山写生,去的多了,看的多了,我发现自己更看重太行秀美、温情的一面。夏秋之交、夕阳西下,这种美较之雄浑厚重,更加让我感动。太行人民那种善良的、淳朴的笑容,是一种让人心暖的美,于是我把这些信息捕捉到了我的画里。
青年评论家赵秦曾这样评价白联晟:“由于身处当代学院美术教学的前沿,白联晟在学术上对古今及西方美术的流变了然于胸,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自身规律有深刻的把握和独到的见地,对当代美术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巨大变化也有密切的关注和思考。他对传统包括今人的学习是直取其内核而弃其皮毛,所以他的作品与传统有十分亲切的血脉联系而又无一笔前人符号。白联晟是属于较早建立个人图式的画家,在画展画册中,他的画一眼立辩,不必琢磨,就是因为他的笔墨技法范式已经完全是自家面貌了,是他长期在写生实践与创作实践过程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技巧风格。”
问:您是怎样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
白: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李明久、白云乡、刘进安这三位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刘进安老师的笔墨,曾经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内研习的对象,我从刘老师那里受到了“北方笔墨”或者可以称作是“河北学院笔墨”的很大影响。后来我到贾又福先生的高研班进修,在这段时间里把山水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一遍细致的梳理,比较深刻的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对于山水画的不同贡献,也逐渐完成了我自己绘画语言的传承与再创,将自己的笔墨进一步提纯。
著名评论家韩朝说:“白联晟以率真气大胆建构自我,响应‘师人迹不若师人心’,如今已确立自家风貌。他的笔墨亦与其率真性情相统一,墨华淹润,笔力遒劲。其用笔洒脱而不失厚重,‘不质不形,如飞如动’;用墨则大面积铺陈,重墨深邃,淡墨华滋,犹听山水交响。他把大场景的恢弘与山野情趣熔铸一处。联晟极重视‘写’,他的笔之骨、墨之韵的作用,在长短相间、枯润相生,泼墨与勾勒之间达到收放自如,太行山之气势和精神于此显现。白联晟作品的“气”很足,画面因此呈现出葱郁沉厚,清旷健拔的风格特色,有着入造化与出造化的内蕴,是对太行的追忆,而非实写,在对此记忆与印象的建构中,画家能够自由地结合自我性情,凸显表现意味,产生距离美感,进入当代语境,由此也使作品的精神性特征得以突出。”
问:可以说如今您的笔墨已经有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了?
白:是,很多朋友开玩笑说,把印章遮住,也能看出这是我的作品。其实很多时候我在想,有了自己鲜明的绘画语言是否就一定是件好事,是否就是成功与否的标志。如果画家满足已有的画风而就此止步,也是一件可怕的事吧,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每天铺开画纸提笔作画时都会警醒自己,要不断的保持思考,把自己每一点新的想法都设法表达出来,力求不断进步。
白联晟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忙完公事,进得画室,喘息之余,见手头有一纸片,便信手涂抹,自感有得到处,题曰:生活太行。生活难,吾画太行,四下高手林立,实为难上加难!直面生活,锐意磨砺,方为正理”,又:“力求每日展素拈毫,掬山揽水,思维未敢有半点懈怠。”
观者感叹道,这不仅是画家真言,也道出了这个时代很多画家所处的环境和氛围,艺术进展,非有坐忘之心不能逮,也非有现实之思不能得。
问:谈谈您对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解。
白:我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太行写生,我经常对学生说,要带着“真实眼睛”去观察自然造化,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人云亦云,你们要学会在写生行进的过程中去体会自然体会情感,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在车上聊天、游戏、睡大觉,到了目的地才铺好画纸机械的作画。我和我的学生都要写“读书笔记”,这是新知识、新能量不断积累的过程,非常重要。
白联晟先生说,绘画语言就像是钥匙,不断尝试之后才能找到打开情感之门的那把锁。他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我的那把钥匙,并且找到了自己想要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形成了自己风格的笔墨样式,这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