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永不停驻,转眼间我与拥军已认识三十余载。提笔时,美院里的青葱岁月再次浮现。“忆往昔,恰同学少年”!
中国的90年代,是打破思想禁锢投身改革开放大业的时代,是经济发展腾飞的时代,是艺术青年投身梦想的时代。李拥军在那个时代的美院毕业,去了深圳闯荡人生。这段经历成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转折,期间他收获了爱情和家庭,思考了艺术,也沉淀了人生。随后毅然选择回归家乡、回归艺术,正应了李白那句“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的心境,他对家乡的情感显然是真挚的!
四川盆地向东南出川之处划出乐山这条古道水路,数千年的文化遗存随处可见,但在现代城市化浪潮席卷下,荡漾千年的悠闲时光戛然而止。60后艺术家不可避免地遭遇时代的速度力场,视觉中的生活景观在生命线索里不断变换,记忆的温度或许还没来得及捂热,身旁的街道或建筑却已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崭新而陌生的楼体矗立眼前!这种新旧杂陈,烟火人间,使“阅读者”的困境远远大于参与者的期待。对于生于此、长于此的艺术家李拥军而言,地域气候和文化特质早已浸入他的创作意识和生命气息。
可以说,李拥军的绘画是他独特的“阅读”方式。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彩,都透着生活的苦涩与记忆的凝重。他常画藏于山中的三线工厂,那曾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家园。随着时代变化,工厂大多都已搬迁,剩下破败的建筑与杂草共生。不可否认,曾经如火如荼的辉煌岁月,正逐渐被野蛮生长的植物所侵蚀,被新的城市景观所吞并。他用画笔记录或探讨这种变迁,用凝重的色调承载对岁月的幽思,用阴郁的灰色雾气笼罩记忆之城。空间结构虽然是绘画绕不开的存在,但他画面中的空间却是由膨胀的薄雾支撑起来。画中的街道,工厂,房间,在尽力消解物质属性后,弥留的形象如影子般附着在纸面。它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美好图像,本身并不“美”,是很多画家避之不及的绘画对象,却是拥军反复描绘的对象。诚然,它已是记忆之物,是特定时代的影子,是不落俗套的情感选择与表达!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极其执着,曾经也探索过多种艺术风格及表现,但是题材始终没有脱离过家乡乐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作为画者,不猎奇、不着象,反而更接近内心的真实。画自己熟悉的、心领神会的风景,我以为甚好。”生活的深度和情感浓度伴随着艺术语言升华了!
艺术家的观看是双向的:风景接纳了我们的“闯入”,我们也在这片风景中思考自己的存在和过往。拥军的作品沉郁朦胧,有一种未明的光线穿进画面空间,若隐若现,好像总有挥之不去的情愫弥漫,述说着心中难以言表的痛楚,述说着家乡古往今来沉积的混沌,亦或是穿越星尘浩宇的对话。
雷勇斌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