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的艺术家李戈晔是一位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当代水墨艺术语言的女性画家。在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她个人生活状态和感受的真实写照,但这这种写照也有着社会的普遍性,能够让更多的观者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
漂浮是一种状态。在早期作品中,简单明了的线条勾勒出了人在水中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陶醉在水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是爱幻想的人们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但是现实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李戈晔经历着生活、工作与住所不断变迁过程。在这过程中,让她有着自己对生活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感受,《相拥》、《迷失》、《流浪》、《遇见》、《白日梦》等,这些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随着对人生不断深入的体验,李戈晔的新作更加直接的表现出了当代人们生活的精神状态。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让更多的人始终处于挣扎状态。多少人不是在这种挣扎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处于《沉没》、《无助》、《窒息》、《悬浮》的状态。
李戈晔是社会的亲身体验者,也是一位观察者。她用自己的水墨图式,呈现着她所感所触的当代社会种种面貌,通过画面来记录自己每段时间的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希望更多的观者在引起内心共鸣的同时,对自己的所处的状态进行反思和调整。
Vision:你出生于苏州而大学却在杭州,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谈谈这两个城市对你成长的影响吧?
李戈晔:苏州是我成长的地方,城市中布满了河道,童年和少年时光留都留了在那里。城市的气息会影响到人的性格,会渗透到人的内心深处,我也不例外的深深受这座湿润安静古城的影响。小桥、流水、人家是那里的典型画面,古典精致的园林透露着优雅宁静的气息。我喜欢水,每天必到河边去,看看来往的轮船,对着河在的水草发呆,看看阳光在水面跳跃的步伐。童年时代是完整的个人世界,充满了幻想。
杭州是我真正开始独立生活的地方,在杭州第一次感到自由,但是也是第一次感到孤独和迷茫,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杭州的四年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让我学会独立思考。
Vision:你毕业后去了上海而后又考上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与北京都属于两个艺术重地,能否谈下在这两个城市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李戈晔:上海和北京是两座很不一样的城市,城市文化和背景都很不一样,上海的海派文化给了我很多的创作自由空间,让我在画面里更注重情绪的表达。北京是文化政治中心,有着强大的活力和可能性,当然也有更大的压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Vision:看到你的作品第一感觉会脱口而出“漂浮”两字,漂浮是一种状态,是否跟你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有什么联系吗?什么时候开始创作你的水中漂浮的人体图像的呢?
李戈晔:画“漂浮”系列是从上海开始的,首先这是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写照,我不断地换工作,不断地换住处,不停的从一个城市飘到另一个城市,说不清究竟哪个城市是最终的家。人就是在社会的河流中不断漂泊着,是一段不断变化的旅程,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人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人生的漂浮感、游动性与不确定因素,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特点。某一天我把这种感觉停留在了纸面上,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画了下来。
Vision:最近看到你的新作又有了一些变化,图像不像以前那么放松的状态,更多的是人在水中一种挣扎的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呢?
李戈晔:我一直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忠实反映,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实的感受,如果不是真实的感受也不会有好的作品的产生。北京的四年生活给了我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也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生很不容易,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努力挣扎前行。人生就是不停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挣扎。我尝试着把自己内心孤独、快乐、迷茫的瞬间感受表达出来。
Vision:你一直在尝试对于你的作品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最早看到是你的个展上,悬挂的画面中,放置了用鱼线悬挂的石子,为什么想着这样呢? 我个人觉得当绘画与另外一些实物发生关系以后,它就更像一件装置作品而不再是单纯的水墨画了。
李戈晔:那批作品是在美国完成的,2004年,我受美国弗蒙特艺术中心的邀请去美国访问两个月,并受邀做个展。传统的中国绘画强调的是平面的是二维的意境,我想打破一些中国传统绘画对空间的固有概念,和对绘画的一种固定的陈列方式,改变传统绘画和空间环境的关系。让画面对空间有一种延续,让观众从可以进入画面,穿梭于画面里,所以展示的方式采取的是悬挂式,我挑了一些有质感的石头和画悬挂在一起,由于用的是传统的手工皮纸,有种半透明的效果,非常轻盈,和悬挂在其中的有重量的石头形成一种强烈材质上的对比,产生一种在极轻和极重之间游走的感觉。
对我来说一件作品的呈现与它究竟是水墨画还是装置没有太多的关系,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方式来完善作品,关键的是所用的材料和方式是否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表达出特定的意义。艺术家靠作品来说话,作品是靠形式与内容来传递信息,只要是符合表达的需要至于什么方式我认为并不是很重要。
Vision:这种的结合似乎还没有达到你期望的呈现状态,在今日美术馆的《水色》展览上,你把拍摄的水的波纹视频效果投射的画面上,又形成了另外一种效果。
李戈晔:这源于我对时间的延续性的思考,绘画是静止的,是时间的定格,影像是时间的延续,这两者并置能够产生互补的效应。静止的画面不能完全表达出我想要的东西,希望通过影像来补充和丰富,为什么绘画的不能够和影像相结合产生另一种有趣的效果呢?事实上在表达那种非真实的虚幻瞬间和漂泊的迷离感上两者达到了协调统一。
Vision:水墨绘画的哪些特点一直吸引你在水墨的道路上有一番创新呢?
李戈晔:水墨是一种材料,可延续可发展的空间其实很大,而且它是真正本民族的东西,是中国特有的材料,也是我们文化传统里东西,并且也是我最熟悉的东西。宣纸有种柔韧的美感,它对水、色和墨的承载力是很大的,同时它也是一种及其敏感的材料,画画时所有的情绪都会停留在那里,一个线条的转折,一滴墨色的渗化,毛笔的提按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种细腻和柔韧的张力都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
Vision:水墨绘画的演变一直备受争议,尤其是最近人们更多的把它称为“当代水墨”,你觉得什么算是当代水墨呢?
李戈晔: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它承载着有太多的历史意义,太多的文化意义,存在太多束缚。“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有着不同的水墨方式,适应时代的水墨方式都可以说是当代水墨,八大在他的时代就是当代水墨,齐白石在他的时代也是当代水墨,脱离时代背景来谈“当代性”是不存在的。只要是反映当代社会的精神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的水墨都具有当代性。任何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创新都会成为传统。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昨天的新潮会变成今天的传统,今天的新潮又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行进,水墨需要发展,符合当下,反映当下是现在水墨需要面对的课题。
Vision:如今70后的一些女水墨画家开始活跃在水墨舞台上,尤其是开始参加一些更注重学术性的大型展览上,比如你参加了《水色》展览,当然还包括其他的女水墨画家,《四门阵》展览上也有大概几位女画家参加,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李戈晔:这说明女性艺术家在成长在成熟,越来越受到关注。
Vision:如何看待水墨的发展趋势?
李:水墨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因为它是本民族的东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