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王小蕙出生于上海。1976年她有幸被我院录取为在文革末期恢复招生的首批学员。1978年毕业于工艺雕刻大专生班。当时最优秀的几位学员如彭小佳、王小蕙、孙森等至今已都成为成就卓著又各领风骚的雕刻家了。在80年代初朱曜奎教授和我一起带同学经上海前往浙东写生,借此机会参观上海工艺美术厂,偶然在木雕车间里遇见了小蕙,她正挥动钉锤,使劲地敲击着一块巨大的木雕。随后她又带我们在库房里参观了她的许多木雕作品,给我留下了不凡的印象。老实说,在那时的特定条件下,尚能不凡,实非易事。
随后,我们设法将她调到学院,破格请其担任木雕艺术课程的教师。同年〔1986年)她的作品《爱情》荣获“日本龙富士国际美术作品大奖”。在个人创作与教学工作中,由于她的尽心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9年系里为其举办了“王小蕙木雕作品展”,展出作品近百件,受到大家普遍好评。许多师生都衷心赞誉她痴心治学的真挚态度和艺术追求的坚韧精神。她曾充满深情地写道:“几度春秋,我是用汗水、血水以至泪水送走的……但是,只有到了最后,当一件件作品好赖从自己的手中脱颖而出时,我才从中感受到作为征服者的苦尽甘来的欢乐与自豪,感受到在整个雕刻过程中对生活产生的全部意义,感受到创作行动在我胸中激起的感情波澜及它所产生的勇气和力量。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深深地迷上了泥巴、木头、雕刻刀。”
看她的作品,看她的自述,可以更为真切地领悟到艺术家的坦诚精神。
小蕙木雕的题材,多为女性。这是与她经历的家世,与她的生活感受和追求,与她在刻苦磨炼中经受的痛苦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自幼失去母爱,“文革”给她的青少年时期带来的是失落和忧郁,所以她特别珍惜宁静和典雅的美术精神,以期给人愉悦与抚慰。她深有感触地为妇女呐喊,创作了系列作品:《女人的负担》《女人的痛苦》《女人的期待》等等,还十分明确地提出要使自己的木雕艺术“蕴含更多的社会意义,而不仅仅是美的欣赏品”。王小蕙作为一位极具毅力和才华的艺术家,其作品与思维境界已经步入了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一种社会使命感,促使她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这一点尤为难得,尤为可喜,亦尤为令人敬重。艺海无涯,艺生于情,持其情志,必成大艺。我相信她的艺术还会不断结出丰硕之果。
袁运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