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芸

1983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装潢系书籍装帧专业
1996  应德国奥格斯堡职业艺术家协会邀请作为交换艺术家在德国工作。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个展
2017 “2017 时间的声音 Voices of time——徐芸绘画作品巡回展”青岛站、济南站,国展财富中心,青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中国
2016  时间的香醇The Savory of Time——徐芸绘画作品展,云南财经大学钟正山美术馆,昆明,中国
2015  时间的声音 Voices of time——徐芸绘画作品展,北航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4  林中路——徐芸现代水墨画展,瀚墨空间,北京,中国
2012 “存在方式”徐芸个人作品展北京,798 诺博茶叙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10  徐芸个展,NeumarktRaiffeisenbank画廊 纽伦堡 德国
1998  徐芸个展,Studio Zimmermann 工作室,法兰克福,德国
1997  徐芸个展,北京中央工艺美院雪白画廊,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8  LANDSCAPES OF THE HEART—米妮Minnie Valero(美国)徐芸鞠洪深作品展,21画廊,圣地亚哥,美国
2018  春天里—中国少儿绘本名作手稿展鞠洪深徐芸,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中国
2017  观看的方式--鞠洪深徐芸水墨作品展,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中国
2016  中国印象——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德克萨斯州南方大学,德克萨斯州,美国
2016  无界——8090 水墨提名展,集古斋画廊,中国香港
2015  中央工艺美院 8090 水墨展,鸟巢一号展厅,北京,中国
2014 “访问14”Konsthall Betel,玛丽亚娜隆德艺术大厅,瑞典
2013  薪火相传—毕业三十年校友艺术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中国
2012  月是故乡明,青岛市美术馆,青岛,中国
2012  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多元文化中心,布达佩斯,匈牙利
2011  和• 玄——海峡两岸名家作品展,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北欧水彩博物馆驻馆艺术家展,北欧水彩博物馆驻馆艺术家,瑞典
2007  贵州双年展,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贵阳,中国
1998  交流,Siemens 公司画廊,奥格斯堡,德国
1997  奥格斯堡职业艺术家联展,Kunst imPosthamerhaus画廊,德国
1996  艺术家联展,GALERIE HERRMANN 画廊,奥格斯堡,德国
1993  美国南海艺术中心展,美国南海艺术中心,美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绘画随笔
相关评论 更多
· 阳光路上
· 书写的美感
·  风穿过旷野,那是时间留下的声
· 水墨醒了--徐芸现代水墨作品欣
·  徐芸与迪安娜•齐墨尔曼(德国
·  我看徐芸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我看徐芸>>
鞠洪深
 
不知何故,一种清冽、苍凉、乃至伤感的气息,总是萦绕着我。我十九岁离开家乡青岛,在北京学习四年,在昆明工作二十二年。离家时间久了,我好像一直在追逐某种非常遥远、难于言表,甚至难以企及的快乐。
 
 徐芸,来自昆明,天然携带着一种春城的气息,快乐总是挂在脸上。
 
我和徐芸,由同学到夫妻,转眼我们相识已三十多年了。工作、生活、为人妻、为人母,徐芸不会因这些变化,而忘记制造快乐。常常,由于我接受快乐的能力,使其变快乐为不快乐。
 
我们年轻时,徐芸快乐的方式,往往形而下的居多,例如:跳舞、唱歌、旅行;那时的快乐,像昆明的气候,常常,四季为春。现在看来,似乎也不觉得是一种荒废。
 
我也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徐芸有机会接触欧洲,其后,她与欧洲的缘分从未间断。
 
她第一次去德国最令我揪心,出发前,她最熟练的英文句子不过是: “sorry ,I speak a litter English……”,以此宽慰她自己说英语时的紧张情绪。三个月后,当我去机场接她回国时,让我惊讶的是,她已经能够以较流利的英文与外国朋友交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会想起关于意大利名星索菲亚罗兰学语言的故事,索菲亚罗兰不会俄语,她去俄国拍电影,两个月之后,她就能以流利的俄语出现在答谢晚宴上。徐芸对语言的敏感和模仿能力,总让我一次次想起这个故事。
 
多次欧洲旅行,改变了徐芸的一些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她的艺术观。她的视觉更开阔了,更自主了,情感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似乎在热闹背后多了一些寂寞与冷静,如果深究这份寂寞与冷静的内涵,我认为徐芸在面对艺术时多了几分矜持。
 
 2005年,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们举家由昆明迁到北京。
 
 繁忙而热闹的北京,大城市的喧嚣的背后,迎接我们更多的是寂寞。
 
北京的天气,正如周树人先生所云:“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为夏的头,亦不妨称之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袷可以随意徜徉的时候真是极少,刚觉着不冷就要热了起来。 ”湿闷的夏日,是我们移居北京上的第一堂节气课。
 
我们在北京的居室,相对昆明的家空间较小。在这小小的空间内,徐芸学会了打发寂寞。
 
打发寂寞,喝茶也是一种方式。喝茶之余,观茶壶之造型,久而久之,徐芸对茶壶着了迷,大概这一系列作品就是这样开始的。
 
徐芸作画,换言之,也可称其为她自己生活的方式。左边是网络,右边是电视,中间是画案(一张宜家的大木桌,主要功能是饭桌和电脑桌),她跳来跳去,往往是哪里舒服跳到哪里,犹如林中的小鸟,时而啄食,时而鸣叫。当然,画的不顺利的时候,她会选择出去走走。
 
徐芸画壶的方式,由她的兴趣所至,方法和材料的选择也随之衍生而出。
如果硬要分析,大概有这么几种:
 
一、壶-黑白系列与壶补色系列(竖条幅丙烯);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画布的外形比例呈条状,像中国的立轴。在这样的空间内,经营茶壶的形象,自然会有许多东方色彩的染指。而徐芸恰恰是另辟蹊径,她对壶的形象,采取解构的方式,似乎是有意回避中国样式的简单平移。色彩,或黑白,或采用补色关系。在细纹的画布上,色调的深浅关系,呈现出一种恬静平缓的状态。这些状态流露,与当时我们在黑桥村艺术区有了一个约200平米的画室有关。画室的僻静与舒适,徐芸完全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里。
 
二、壶-墨趣系列(横幅油画);这个系列的作品,尺寸相对较大,亚麻布的粗颗粒加塑型膏的处理。这个时期,徐芸开始对画面的肌理,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在粗颗粒经过特殊处理的底子上,油彩覆盖后,裸露出点点闪闪烁烁的亮点,画面会呈现出一种浓郁、松弛、婆娑迷离的景象;在形式上,徐芸引进了波普艺术的思维方式,这些变化,自然来自欧洲和北京对她内心的影响。
 
三 、壶-彩墨系列:90年代徐芸一直采用彩墨这种介质创作作品,而2008以后的这些作品,在材料的运用上有了改变,从高丽纸到宣纸,较之前者,现在的墨韵更足,艳丽色彩在墨的氤氲之中,像晚秋的树林,在逆光中透射着多彩的斑斓。
 
四、壶-装置、综合媒体系列:对于茶壶的探究,仅仅停留在平面上,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徐芸来说,还不够尽兴,她开始用立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艺术家看世界、看事物的角度,其间会蕴含着某种哲理。但,艺术就是艺术,并不是哲学,任何一种过多地强调哲学功能的艺术,都显得有些偏颇。徐芸用“切 ”的概念,只展现壶三维的立体状态的一半,这样,不免会引发起阅读者的某种追问?为什么是“一半”?!“一半”从造型的角度,是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平面与立体的对比;“一半”,从认知的角度,是一种对未知的期待。关于“一半”的概念,皆可人云亦云。在那个阶段,徐芸不但切茶壶,同时还切苹果、瓶子、灯泡、苦瓜、柚子、等等 ……似乎在她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切,至于为什么非“切 ”不可?!一定要在其中寻找特定的答案,也许,这完全可能与创作者的初衷相悖。我想,艺术家为大家,为自己制造某种意外经验,某种快乐的方式,某种看待世界的角度,这或许是她创作的动力。
 
从2007年到如今,与“茶壶”为题的作品,不断持续,但从未整体的展示过。今年,在798偶遇佳璇女士,她看了这批作品很是兴奋,并建议在798诺博茶叙艺术空间,为这批作品做一个专题展。并将“一半茶缘 ”这个概念引进了徐芸的作品中,由她的《诺博茶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成一个装茶的礼品,佳璇有她自己对“一半”的理解和解读方式,愿徐芸和佳璇的努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意外和快乐。
 
以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总是以看待生命的方式,去看待我身边的每一件东西,甚至我餐桌上盘子和果
实。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我把一个果子打开,把它的定格在某一个时刻,再以另
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让你看到生命在这一瞬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面!
 
我是个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很多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放在盘子里一个切开水果,我也喜欢翻来覆去地摆弄它们,色彩、形状或是盘子与果子的关系……总之它们一定有吸引我的地方。当然,更让我好奇的还是果子的内部结构。打开一个果子,总有期待,就像孩子拆开礼物包装一样的急切,盼望果子的内部能给我带来不同反响的惊喜。我喜欢在茎肉纵横、饱颗粒满、汁水丰富、色泽艳丽甚至香气扑鼻的综合呈现里,寻找我的兴趣点。那种茎、肉组织相互依存又扭动的自然构成,最让人着迷,那简直就是艺术。这其中还蕴涵着无数激发人去想像的,自然美感和原始的性启示,它们促使我去深究,一个生命是怎样蓬蓬勃勃地生长、彻彻底底地绽放,然后,再一点点萎蔫和腐烂的过程。
 
细胞分裂、子房膨大、胚形成、核变硬、子房速增;然后,叶绿素破坏,花青素逐渐形成;色泽的变化;绿/黄/红/橙/棕/黑;香味产生;果实由硬变软;接着内源激素的变化;细胞分裂/伸长/成熟/衰老/萎蔫/腐烂。
 
一个果子与一个人的生长模式一样。那种生命的挣扎,奋斗,强壮、成熟而后自我完善的程序一样。对阳光,空气、水分、土壤依赖也一模一样。
 
人们常用一朵鲜花从开放到枯萎,来比喻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果实从新鲜到腐烂,何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写照呢?!
 
以看待生命的方式,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东西吧。甚至每天餐桌上的盘子、果子。打开一个果子,去发现美丽的表象下面的另一个真实吧。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之后,再自由地去思考,或许,你看到的和你那一刻正在了解的,不过也是一个假象,事情的发展
并不是你表面看到的那样,它还需要你继续往更深处去探索。
 
徐芸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