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默
一百年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渡海留洋求学,“西风东渐”的强大文化潮,颠覆了建立在封建王朝基础上的传统文化阵营,动摇了以国学为中心的精神意识堡垒。几千年帝制的灰飞烟灭,代之以众望所归的共和的到来,也带来本土文化的振兴。这种振兴的显著特点,便是在民主政治的社会新背景下,呈多元态势的文化推进。文化的多元反映在艺术上,便是在材料、观念、语言方式上的多元呈现。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蜜月时光,虽然在诸多方面受制于隶属国学的“国画”的不良限制,但从国外传入的由多种材料组合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即“西画”,开始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并进入寻常百姓家,与“国画”形成既对抗又融合的两大艺术阵营。站在东西方大文化基础上来看曾经对立的文化资源,共享精神才是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的动力。排斥或对抗的所谓“国粹”阿Q心态,无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影响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后人类”而言,叶强的生存背景和文化体验都有着明晰的时代烙印。在他和他的同代人眼里,“对抗”是陌生的,文化的多元性已呈主流。而追求艺术表达的更多的扩张性、野生性、实验性、独立性、融合性,业已成为这个时代艺术家的命令式课题。他找到一种似可称之为“软嫁接”的语言方式,将中西文化的一些有效元素,进行意味深长的精神构合。在叶强看来,元素无所谓对错,语言也没有高下之分。作品的有趣无趣,在于智慧的释放,在于心机的灵动。在他的堪称发明的个人图式中,亚麻布与油彩的西式语言,描绘的是宋元山水与希腊神话的精神调侃;“国画”的装裱悬挂方式,展示的却是“西画”的视觉元素。在貌似冲突的图式意境里,混合的土洋符号和特定的内容情节,在时尚的精神解构中趋向谐和。他的心也许有点“大”,欲将思想和方式都相去甚远的两种文化,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搅拌,在匪夷所思的流动实验中,达到在这个充满新奇与刺激的当代世界里视觉丰富的至善追求。说的高尚点,东方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罢,都是人类的公有财富。资源共享,何乐而不为?
2006年11月于成都龙王庙老默柴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