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华

1955 生于内蒙古
1979 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居青岛,职业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个展
2018  “开门现山” ——赵文华《山门》系列油画展,墨非墨画廊,青岛,中国
2016  “有灵”  ——赵文华有灵山野系列油画作品展,墨非墨当代艺术馆,青岛,中国
2015  “接点.佛罗伦萨”——赵文华油画艺术作品展,墨非墨当代艺术馆,青岛,中国
2014  “浮尘”——赵文华油画艺术展,屏东美术馆,台湾,中国
2014  “视域”  ——赵文华城市题材油画展,墨非墨当代艺术馆,青岛,中国
2014  “心象”——  赵文华风景系列油画作品展,墨非墨当代艺术馆,青岛,中国
2014  “马与”  ——赵文华马系列油画展,墨非墨当代艺术馆,青岛,中国
2013  “精神.视界”  ——赵文华油画艺术作品展,墨非墨当代艺术馆,青岛,中国
2013  “归途”  ——赵文华油画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记忆.风景”,河北省美术研究所唐山美术馆,唐山,中国
2002  “赵文华当代油画展”,格但斯克,波兰
2000  “赵文华超现实油画作品展”,天津奥林匹克大厦唐风艺术馆,天津,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画到绚烂时,灵境是归处——赵文
· 激情与理性的融会 现实与未来
· 精神图像的视觉呈现
· 关于“城市”—赵文华《城市影像
· 独行者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精神图像的视觉呈现>>

——赵文华近作解析
   贾 方 舟
       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能够敏锐地感知他所处的时代,并且在他的艺术中做出回应。在整个人类群体中,艺术家是对他的生存环境反应最为敏锐的族群。虽然艺术家作为个体的人,其反应是极其个人化的,但也唯其如此,它才构成一种真实而独特的表述。
  当我们面对赵文华近年的作品《城市影像》《宽景》等系列作品时,我们深感他对城市不无忧患的阐释是紧扣着时代变迁的大命题。都市化进程无疑是今日中国最具特征的现象。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像现在这样无边际地扩张,无节制地漫延。从小县城到大都市无不如此,城市周边的村落一个个被吞噬、消化,土地被一块块切割、侵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形成廉价的、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劳动阶层。极具破坏性的“拆迁”和“改造”使一个城市原有的面貌一片片从人们的记忆中删除,历史的遗存愈益成为难以寻觅的蛛丝马迹。与都市化同时而来的是五光十色的商业街区的兴起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到处的物欲横流、利欲熏心;到处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所有这一切,都给赵文华以深深的触动。他目睹着眼前这一幕幕光怪陆离的变化,感到陌生、虚幻、无奈、痛惜、焦虑……错综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几年下来,同一主题的作品连续画了四十余幅还不肯罢手。
  在赵文华的眼里,无节制膨胀着的城市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存在,它变得支离破碎。历史、现实无序地杂陈,时间、空间莫名地交错,眼前的一切变得虚幻莫测。赵文华意识到,他所处的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异是深刻的、不能无视的、有必要加以反省的。因为我们不能不追问:“都市化”进程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让我们失掉的又是什么?美国一个哲学家诺尔曼·布朗曾说:“人类今天仍然在继续创造历史,却不曾自觉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自己的不幸福不快乐才能终止。事实上,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似乎正在使自己更加不幸福不快乐,并且还把这种不幸福不快乐称之为进步”。赵文华在他的作品中所展开的正是这种看似进步的“人类的所作所为”给人的心灵上带来的阴影和生存的隐忧。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大工业文明以后,这种隐忧就一直潜伏在人的精神深处。而这种隐忧正是来自于对他们生存环境的不安与焦虑,对生存现实的虚幻感和逃避心理。一位华裔德国学者把这种精神不安的原因归纳为人的“三重疏离”: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及人与上帝的疏离。正是这“三重疏离”使现代人处于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这种“可怕的疏离”所带来的不安与恐惧,成为海德格尔、萨特、亚斯贝尔斯的研究课题,也成为心理医生难以对付的病症。被都市化的现代人生活在自己“产品”的包围之中,生活在水泥森林的冰冷之中,越来越远离自然;都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隔膜;而与上帝的疏离.更使现代人失去了精神的避难之所。尼采曾为此痛苦万分,他在宣告“上帝死了”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死因”:是“我们杀了上帝,我们是他的谋杀者”。这“死因”多么令人胆战心惊!他还暗喻上帝死后人所遭遇到的精神困境:“太阳已经被消灭了,夜已降临,天愈来愈黑,我们在无尽的虚无中犯错。地球松脱了太阳.我们被剥除了所有坚固的支撑,我们前扑后跌,步履踉跄”。这位极度敏感的哲人也许将现代人的精神问题过分地夸大了,但问题的存在却无疑是一个事实。
  在《城市影像》和《宽景》中我们不正是有这样类似的感觉吗?这个世界正处在一种巨大的不安之中,不知从何而来的神秘力量,使这个现存世界处于坍塌、倾倒、断裂、颠覆、错置的乱象之中……所有这些被视觉化的令人不安的都市景象,实际上都是潜伏在现代人心底的“精神图像”。而这一“精神图像”,正是来自人类的一种不期然的悲剧意识,正是如尼采所说的“地球松脱了太阳.我们被剥除了所有坚固的支撑”的灾难性预感。
  福柯认为,在一个非人格化的陌生的都市空间里,人们的交往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纽带,而按照一种新的规则进行。这种新规则,不再是寻找共同的历史根源感,而是取决于多元复杂的公共空间。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一个都市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从一个“熟人社会”走进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从而失去了“共同的历史根源感”,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所构成的都市社会,如原先那样在文化上的自然延续已不存在,必须摆脱自然的血缘、地缘关系,进入都市这个陌生的公共空间,在这个人造的公共空间中建构新的关系网络,而由此产生的飘忽不定的虚幻感、持久的精神压力和逃避心理,都在赵文华的作品中得到回应。
  赵文华的新作延续了他在90年代的探索,那时的他,更倾心于对历史时空的宏大叙事,在回望神秘的远古文化、追索人类的历史踪迹中呈现对苍茫深邃的时空的敬畏与沉思。而《城市影像》、《宽景》则是把他从历史时空拉回到现实人生,但不是对现实、对人生的直观表达,而是深入到精神层面去揭示时代的变迁在人的心灵中留下的阴影。所以这是一种更具精神性的表达。他让我们联想到西方近些年所拍的那些未曾发生过却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发生的灾难片,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绝非凭空杜撰,它反映了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命运的担忧,对人类无度挥霍自然资源的自我反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文华对这一主题的持久关注愈益显示出其作品精神价值。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