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很悲观。且让我们面对现实:钱真的很重要。在英国,印刷术普及之后,阅读成为一般中产阶级可以消费得起的嗜好;到了莎士比亚时期,大众也能负担得起去剧院看演出。但需要更高鉴赏力的文化活动,则要等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才能惠及普通人。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道理在艺术消费领域同样适用。
金钱只是使消费艺术成为可能,不可能保证一个人会把这些钱花在购买画作、培养品位上。暴发户多半更愿意把钱花在豪车、名表和装模作样的高尔夫上,好不容易买一件艺术品装饰客厅,可能还是“财源广进”一类的横幅,或者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来喝茶。
因为品位的培养,或曰对艺术消费和收藏的欲望,还有另外一个条件:闲情——也就是有余暇去接受艺术的滋养。人们喜爱艺术的原因各异,接触艺术的途径也不一样,但一定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大美术环境中熏陶。至于墙上挂不挂画、挂什么画,排除财力因素,则基本由品位决定,而艺术品位则受到时间的制约。唯有长久地浸淫于艺术之中,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才会有更大的动力走进美术馆,才会有更强烈的欲望去画廊买一幅画装点房间。关于这一点,那位把艺术品当做孩子生日礼物的母亲无疑是清楚的。
简单地说,在中产家庭购藏艺术品这件事上,钱很重要,而时间,也是金钱。
需要多少钱,多少闲?
接下来的问题更具体:一个中产家庭究竟需要多少钱、多少闲,才会购买艺术品装饰家中的墙壁?一个收入较高的上层中产家庭可以花几十万买知名艺术家的一幅原作,收入低一点的可以花数千至几万元买知名艺术家的版画或无名艺术家的原作,收入更低的亦可从宜家等家居市场购买行画、海报挂在家中。这样看来,钱固然重要,但并非绝对标准。
不同于财富人群,中产阶层与拍卖行中的天价艺术品几乎没有关系,在购藏艺术品时,“消费得起”是十分重要的标准。目前,5万元及以下是当前中产阶层消费人群的主要购买力水平。即便如此,中产家庭的购买力已十分可观,虽然无法问津明星艺术家原作,但完全买得起刚出道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品位低的中产阶级固然比比皆是,但也有一部分中产阶级能够欣赏并支持前卫艺术,特别是赞助起步阶段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第一批收藏塞尚(PaulCézanne)画作的人绝对谈不上富有,多为中产阶级背景,维克多·肖凯(VictorChocquet)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为巴黎海关的工作人员,他的收入一般,但收藏的热忱远远超过经济能力。他常常出现在拍卖场,因财力有限从不购买价位高于300法郎的作品。像所有收藏家一样,肖凯是个偏执狂,却不是单恋狂,除了塞尚的画以外,他也买德拉克罗瓦(EugèneDelacroix)、毕沙罗(CamillePissarro)、莫奈(ClaudeMonet)和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的画。1891年过世时,他共拥有32幅塞尚作品。这些后来成为大师的人物当时也只是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中产阶层的承受范围以内,关键在于肖凯这样的收藏家具有独到的品位和精准的艺术判断力。
在当今中国,随着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青年艺术家受到市场青睐。近几年,“青年艺术100”、“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和“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相继出现,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广大中产家庭提供了买得起的市场空间。2013年,北京举办了两个平价艺术节,分别是“买得起”艺术节和“艺起”艺术节,核心客户群就是年轻的新兴中产阶层。根据《2014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3年“艺起”的价格主要在500至1000欧元,“买得起”中50%的作品低于1000欧元。
原本专注于高端市场的拍卖行自然也不想错过大众市场。上海泓盛拍卖行2014年春季有两项新举措,一是上线了一个艺术频道的电商,另外就是如今颇为成功的微信拍卖。“阿特姐夫日夜场”微信拍卖群自情人节启动以来,至2014年8月共上拍作品近五百件,94%的作品成交并完成交割,绝大部分(约95%)成交价在5万元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