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Art289记者在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现场遇到两位女士,看打扮是典型的上层中产阶层,其中一位女士是律师,她先生做宝马车代理。在安艺术中心,她与同行的朋友一会儿讨论青年艺术家王烨的画,说这些作品“比较柔,工笔,笔触细腻”,她很喜欢,又补充说“喜欢色调,像古代的画”;一会儿又说起角落里任哲的雕塑。这位女士与她先生常常购买画作和雕塑装饰自家客厅,对当代艺术颇为了解。
忽然,她若有领悟地问:“现在市场怎么都是工笔水墨?”“因为市场需要啊!”安艺术中心的艺术经纪人耿学艳答道,她们之间很热络。“市场需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艺术消费者的普遍爱好,耿学艳称所谓的“新工笔”融合了传统表达手段与西方元素,颇受新兴中产家庭欢迎。
一位资深艺术评论家说,目前大众对艺术的概念还停留在现实主义模式,但在中产阶层这一群体中,现实主义与抽象派之间的博弈要复杂得多。通过对各艺术机构的采访,Art289记者初步得出两个结论:与传统艺术相比,新兴中产家庭更热衷消费当代艺术;但在写实和抽象之间,实际购买时大部分中产家庭还是更偏向于写实。看上去很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揭示了中产群体品位的独特性。
1870年,伦敦国家画廊馆长查尔斯·伊斯特莱克爵士(SirCharlesEastlake)的夫人直言不讳地指出,随着“中间阶层”积累了更多的财富,他们正在重塑英国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这种转变让在世的艺术家大大受惠。“新富”往往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这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鉴赏的无知”。由于他们对过去的艺术品了解得更少,所以这些“新富”更乐于购买当代作品。两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转变在全世界缓慢地发生。
现在看来,中国也不例外。“从风格来看,人们喜欢的还是以写实为主。在中国,艺术爱好者普遍都会觉得抽象艺术难懂,所以大多数藏家都对抽象艺术不太感冒。但我们在国外的客户却更偏向于抽象艺术,他们认为,与写实作品比起来,抽象艺术更有意思。”广州LC画廊老板陈燕如表示。
李伟广认为大部分人偏爱写实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能体现出艺术家的技法和花费的时间,而那些脱离生活的作品则很难卖出。上海某画廊的王芳女士表示:“客户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喜欢就是喜欢,很难做出引导,欣赏抽象作品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
但是中产阶层这个群体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调查显示,将近七成受访者喜欢抽象画,尽管只有四成的人家中挂有抽象作品。艺术机构的诸多负责人都认为人们购买抽象画的主要目的是装饰房间,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与房间格调匹配”和“适合室内装饰”的总共约占40%,另外60%受访者则认为抽象画能“激发想象力”,能帮助他“抗拒现实主义”。
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在《制造中产阶级文化,1815-1914》一书中写道:“中产阶级的品位不只是未来与过去的对抗,同时也有极大的分歧和难以预测的深度,基于社会地位、国家以及个人的差异而各有不同。”1900年,巴黎举办“十年展”(Expositiondécennale),五花八门的油画与雕塑见证了维多利亚晚期中产阶级的品位是多么难以琢磨,人们对艺术的品位就如他们的政见一样,充满分歧。
中产阶层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既是包容的,又是多变的。尤其是过去30年中,英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可以说充实且滋养了当代艺术。但工薪阶层往往不愿背叛自己的阶级去追求所谓的高雅艺术,比如电影/音乐剧《跳出我天地》(BillyElliot)中的矿工父亲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去学芭蕾。同样,中国新兴中产阶层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想法的束缚,很难选择自己不大熟悉的抽象画或新媒体艺术,这些新玩意儿不在他们原本的知识框架和审美范畴内。
然而,中产阶级在审美这件事上又可以是前卫的。盖伊继续写道:“在审美方面,有些中产阶级是敢于杵逆潮流的,他们在品位上的进取心有时也不输于商场上的进取心。”这样的例子从塞尚的早期支持者到20世纪的美国比比皆是。1913年2月纽约举办的“军械库大展”(ArmoryShow)吸引了约十三万名艺术爱好者,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是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凭着它造成的轰动,“军械库大展”在美国人中间(无论是赞助者、收藏家还是普通观众)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化”的中产阶级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