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罗文华:15-19世纪扎什伦布寺绘画风格考察

时间:2023年04月24日 作者:罗文华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图八 吉祥天母  扎什伦布寺大雄宝殿弥勒殿二楼Ⅰ壁门上 15世纪中叶
 
 
图九 黄财宝天王  扎什伦布寺大雄宝殿弥勒殿二楼Ⅰ壁右侧  15世纪中叶
 
 
据笔者观察,此殿壁画呈现出汉藏融合的特点,同时保留了印度-尼泊尔的艺术元素,与以尼泊尔-西藏风格为主流的白居寺壁画明显不同,它更多地削弱了喜马拉雅艺术的气息,强调汉地元素的使用,或许这正是勉唐画派的主要特点。这一点也明显不同于钦则画派将汉藏融合的风格与传统的尼泊尔风格平行使用,很可能代表的是年堆或者前藏新锐艺术家的创新风格。
 
根敦珠巴之后至四世班禅期间,扎什伦布寺分别由第二至五任赤巴(Khri pa)管理。这一时期(15-16世纪中叶)的绘画案例可在大雄宝殿二层十六罗汉殿(gNas bcu lha khang)中找到。
 
藏传佛教寺院内建立罗汉殿并以影塑山岩的形式供奉罗汉塑像,明显受到汉地的影响,在后藏较为常见,夏鲁寺和白居寺中都有先例。此罗汉殿,4柱,建于1480年(即三世赤巴班禅隆锐嘉措时期,Khripa Paṇ chen lung rigs rgya mtsho,1476-1487?在任)。殿内Ⅲ壁是影塑山岩,原供释迦牟尼佛与十六罗汉组合塑像,现为新造,其余Ⅰ、Ⅱ、Ⅳ壁壁画保存完好。Ⅱ壁绘十一面观音、宗喀巴像和无量寿佛,Ⅳ壁绘画弥勒菩萨一尊,Ⅰ壁左侧绘画不动金刚与绿度母,右侧绘画忿怒金刚手与文殊菩萨。
 
比较此殿与弥勒殿二楼歇热拉康壁画,我们发现二者相去不过20余年,风格变化不大,细节处可见印度-尼泊尔元素减少得更为明显,如菩萨装束没有明显的变化,莲台和枝叶装饰性很强,但是绘画则更趋平面化,背景色皆以暗绿色为主,较晚的彭措林寺(Phun tshogs gling)的壁画有其影子〔图十,图十一,图十二〕。笔者推测,此殿壁画与歇热拉康的壁画非同一批艺术家所绘,风格差距比较明显,代表了后藏拉堆艺术的另一种风格,其后续可能成为17世纪上半叶多罗那它(Tāranātha,1575-1634年)建造彭措林寺时,壁画绘画的艺术源头之一。
 
 
图十 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  扎什伦布寺大雄宝殿二楼罗汉殿Ⅱ壁  1480年
 
 
 
图十一 菩萨  扎什伦布寺大雄宝殿二楼罗汉殿Ⅳ壁  1480年
 
 
 
图十二 忿怒金刚手  扎什伦布寺大雄宝殿二楼罗汉殿Ⅰ壁左侧  1480年
 
 
16世纪的作品目前尚未调查到,未来尚有必要对扎什伦布寺其他现存壁画,尤其是与大雄宝殿同时兴建的班禅拉章坚赞通波殿内的多处壁画作进一步的考察。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