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罗文华:15-19世纪扎什伦布寺绘画风格考察

时间:2023年04月24日 作者:罗文华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三、17-19世纪的作品
 
 
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时期(Blo bz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 1567-1662),扎什伦布寺的修建工程达到新的高峰。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艺术家,新勉唐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曲英嘉措(Chos dbyingrgya mtsho)是其中的翘楚。他出生于后藏,活跃于17世纪中叶,即五世达赖(1617-1682)和四世班禅时期。他是扎什伦布寺的僧人(有说是领颂师),据说,隶属于却布康村(Chos sbugs khams tshan),与班禅大师关系非常密切。1648年,曲英嘉措作为重要艺术家参与了五世达赖布达拉宫白宫壁画绘制,根据阿顿的说法,曲英嘉措完成了有关藏族起源、佛本生传以及菩提道上师像壁画。曲英嘉措也在安贡寺(dBen dgon)绘制过壁画。在扎什伦布寺官属作坊扎什吉彩(bKra shis skyes 'tshal)的初创时期,他已经是其中成员。1647年他为班禅大师制作了12幅唐卡,有佛陀的八相成道、十六罗汉、弥勒与宗喀巴等大师的事迹,以缎制唐卡为主,表明他是一位缝纫高手。此外,曲英嘉措还参与了密宗殿的壁画绘制以及彩绘唐卡绘制等工作,四世班禅圆寂以后,他作为主要艺术家和负责人,完成了灵塔殿的建造、装饰工作,充分展示出其艺术才华。
 
曲英嘉措唯一存世的唐卡作品是四世班禅画像〔图十三〕。这幅唐卡留给我们很多信息:在主尊左下角有金汁书题记:Chos dbying rgya mtshos legs par bris,译为:曲英嘉措善巧绘画。指明该幅唐卡是由曲英嘉措绘制,但似是他人认定,不是他本人手迹。然而此画真迹应当可以认定。画面只有淡淡的敷彩,人物主要以线条勾勒,面部虽有后涂的泥金但已经剥落,仍可见班禅的原貌,面部轮廓鲜明,有明显的起伏,肌肉立体感很强,右侧下方的固始汗形象谦卑喜悦,表情略显夸张。四世班禅周围表现了12位人物形象,由神话历代班禅源流中的10位班禅大师以及一位不知名的游方僧形象和著名的和硕特蒙古领袖固始汗的形象组成。按照神话历代班禅源流绘画的惯例,主尊形象以正面示人者,前世班禅只能以四分之三面出现。唐卡中的四世班禅面含微笑,以智慧老者的形象出现,很可能是四世班禅晚年或刚圆寂后不久(即1662年前后)绘制,带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在四世班禅正上方是施触地印释迦牟尼佛,而不是通常所见的无量光佛,或因绘制时期“班禅为无量光佛化身”的说法尚未普及,这也是神话班禅源流的早期特征之一。如果这个推论成立,此像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神话班禅源流唐卡。后来的木刻版神话历代班禅源流是在18世纪初,即五世班禅时期完成的,其底本很可能就来源于曲英嘉措。大卫·杰克逊(David Paul Jackson)对于此幅唐卡有过这样的评价:“人们注意到人物的面部和姿势都表现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实主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曲英嘉措都称得上是一位大师级的肖像画师,然而他的作品在一些次要人物的处理上却表现出一种过分戏剧化的倾向。由于主要人物画得颇为庄重,具有感染力,右下角施主或祈愿者稍稍夸张的勾勒处理得相当成功。令人遗憾的是,这幅唐卡为单色涂金,未能展现出曲英嘉措对色彩和山水的惯用处理技法(唐卡上还可见到油斑和剥落的面部肉色敷色)。”
 
 
 
图十三 四世班禅像  17世纪中叶  扎什伦布寺藏
 
 
要见证曲英嘉措对于色彩、山水的娴熟应用,我们只能从扎什伦布寺的壁画入手,但是要确定究竟哪些壁画出自曲英嘉措之手,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根据现代扎什伦布寺绘画大师洛桑彭措、阿顿的观点,班禅的拉章坚赞通波内小寝宫(gzims chung)里有曲英嘉措所绘四世班禅肖像唐卡以及释迦牟尼佛神变像唐卡、通瓦敦丹殿现存的天降图和佛成道像都是曲英嘉措所绘。
 
通瓦敦丹殿,也称“一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在大雄宝殿度母殿二楼,由扎什伦布寺二世赤巴班禅桑波扎西(Paṇ chen bzang po bkra shis,1476-1480)遵照根敦珠巴的遗嘱而建,原名叫南塔拉康(rNam thar lha khang),面积为4柱,殿内主要供奉了根敦珠巴的银质灵塔,塔内供奉了根敦珠巴的头盖骨(dbu thog)和骨灰制作的不动佛千尊擦擦等圣物。此后二世赤巴和三世赤巴的灵塔均供奉在殿内。四世班禅对该殿进行了维修,并在殿内建了一座尊胜塔,有一层楼高,此殿正式改名通瓦敦丹殿。殿内共陈设了8座一层楼高的塔。现殿内供奉3座银塔,四壁均保存有壁画,应为五世班禅时期所绘。
 
四壁壁画表现了释迦牟尼佛传故事,例如Ⅰ壁左侧天降像以及Ⅱ壁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和第8天神迹像都是其中代表性作品〔图十四,图十五,图十六〕。
 
 
图十四 天降像  扎什伦布寺大雄宝殿左内殿度母殿二楼通瓦敦丹殿I壁  17世纪上半叶
 
 
 
图十五 图十四左下细部
 
 
 
图十六 图十四右下细部
 
 
尊像面部轮廓清晰,略显夸张,但是颇有力量,立体感很强,莲瓣中间有暗花枝纹,与15世纪晚期的贡嘎曲德寺壁画风格似有某种联系,又与17世纪的彭措林寺壁画异曲同工,甚至在人物的肌肉、表情和空间布局方面其水平还远在彭措林寺壁画之上。壁画用色绚丽多彩,佛陀周围的供养人、罗汉等均着华丽的外氅,手捧法物各不相同,透露出华丽和从容的氛围,颇受汉风影响。特别是Ⅱ壁的佛成道像精彩纷呈,是画家高超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右侧是魔罗形象,表情最为夸张,如颠似狂,与汉地绘画中的众鬼相颇有神似之处,又与左侧菩萨、弟子们的宁静恬淡的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周围的古松、重檐楼阁、山水云气无不学自汉地〔图十七,图十八,图十九〕。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