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新闻

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国际艺术名校校长对话

时间:2015.06.15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官网


  
  现在,他们又分别担任两个在各自国家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的美术学院的院长,而这两个学院在20世纪以来又有着藕丝不断的联系——20世纪早期,徐悲鸿等许多老一代艺术家都是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并把这个学院的教育观念带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之后,其教学思想的形成,也有来自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传统。两个院校在百年沧桑当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院的教育也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转型,迈步前行。在世界格局更为纷繁多变、当代艺术更加多元转换的背景下,我们将以怎样的身份和视角去看待?又以怎么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范迪安和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答案:

 

由策展观中欧当代艺术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认为,自全球化开始,1989年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展览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当时就有国界区分已不那么明确的观感。在他诸多的策展经验中,都存在一种互动对话的理念,即在策展时提出问题,并试图在过程中得到回答。他将展览比作一部实现策展人理念的歌剧,用具体的物品或图像呈现互相冲突的思想,让艺术家发声来展现整部剧情。他指出,当今世界的艺术家在面临全球化时有三种发展方式,一是在本土文化中深深扎根,二是在全球化作用下的标准化产物,三是带着本土的根到海外生长枝叶的跨国发展。
  
  范迪安认为,当代中国的转折点在1979年,即以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为标志。中国艺术有两种轨迹并行的特点,一方面是存在于自身内部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在与西方系统交汇、碰撞中形成的变化,两种动力促使中国艺术的变化迅速而深刻。他强调,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了“东方之路”板块,策展人奥利瓦选择了14位中国艺术家参展,中国艺术家开始通过国际大展走向西方。谈到中国的策展现状时,范迪安指出,当前国内还处于要培育多元文化观念和多种审美视角的过程,当代艺术还需要更多的公众理解,在面向国际时,为展开文化交流,则应突显当代艺术的中国特点,并从普遍的现象中寻找特殊性。
  
  当代艺术应关注当代世界范迪安推介了尼古拉斯的两本理论著作《关系美学》和《后制品》,两本书分别探讨了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他认为作者提出了关系美学,打开了重新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范迪安指出,目前对“当代世界”的讨论尚显不够,尤其欠缺与“当代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当代世界包括政治世界、军事世界、经济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整个世界的迷幻性与交错性显著增加,很难区分虚拟与真实,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之间叠合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艺术家一方面要从自身的文化资源中寻找动力,另一方面应在援引“他图像”的同时,渗透出切身感受,这种特殊性,对思考当代艺术是一个重要起点。
  

责任编辑:阿特去阿特首页
我来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