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纽约以各种艺术展览纪念9·11十周年
时间:2011.09.08 来源:东方早报

   9·11事件或许是历史上拥有最多影像记录的灾难性事件,世贸中心双子塔的轰然倒地曾在美国人的集体意识上烙下了一个悲惨的印记。在事件发生10周年之际,纽约大多数主要美术馆、无数画廊和其他组织纷纷以展览的方式表达纪念。

  展现大规模伤亡事件这一主题,艺术史上有两件经典作品:泰奥多尔·席里柯(Theodore Gericault)的《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格尔尼卡》(Guernica),分别表现了法国海军抛弃147名搭载者和德军轰炸西班牙小镇,它们逼迫人们直视历史,引起心灵的震撼。然而,9·11后的当代艺术领域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经典作品,有人认为当代艺术家已经无力承担严肃议题。另一方面,图像展现灾难的功能已经为新闻媒体所瓜分,加上受害者家属的激烈反应、论断的悬而未决,都导致展览场馆有了自我审查的敏感,不再展示过于耸动的内容。十年之后,美国人民脆弱的内心伤口依然没有愈合。

  正视或回避,皆为怀念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MoMA PS1)自今年9月11日至明年1月9日举办名为“9月11日”的展览,让人意外的是,本次由馆长彼得·伊力(Peter Eleey)亲自策划的展览中将不会出现任何关于双塔、飞机、残骸的图像。只有一件作品是艺术家对于9·11事件的直接反应,艺术家埃尔斯沃斯·凯利(Ellsworth Kelly)将世贸废墟规划成他想象中的一片青草地。而其他40位艺术家的70件关于纽约的作品大多完成于9·11事件之前。

美国民俗艺术博物馆展示的织物作品“9·11国家致敬织物”。这是美国钢铁公司4位女性用3466块方片组成的,织物中描画出纽约城的天际线,两座金黄色的双子楼位于中心。

 

  伊力表示这次展览试图“与记忆对话”,“我希望这个展览可以给参观者提供另一种视角,看到事件的发生对我们本身的生命,以及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的一件摄影作品呈现的是一张报纸在晚风吹拂下在纽约街口上下翻飞,它让人们想起9·11的可怕景象,尽管照片本身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约翰·皮尔森(John Pilson)的一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呈现了与双子楼隔街相望的世界金融中心办公室里的亲密生活场景。斯蒂芬·维铁罗(Stephen Vitiello)的作品创作于差不多同一时期,这件声音装置将占据展馆的地下室,艺术家在当时的双子楼北楼的91层录下了大楼的声音。玛丽·露西尔(Mary Lucier)的影像装置《黎明烧灼》(Dawn Burn)创作于1975年,她拍摄了东河上一次日出,阳光的亮度烧坏了摄像机,在菲林上留下了一个黑色的灼痕。这件装置表现了创伤本身,以及创伤留下的持久不退的印记。     

  艺术家缘何嗓音含混

  某些意义上,9·11之恐怖图像的空缺并非没有原因。2002年,9·11一周年的时候,艺术家Sharon Paz曾经展出过受双子塔上掉落的遇难者的新闻图片启发创作的剪纸作品,贴在皇后艺术中心的玻璃窗上。它们仅仅展示了12天,就因为投诉被撤。2009年,一位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明星Eric Fischl,制作了一个比真人更大的青铜裸体像《翻滚的女人》,献给9·11遇难者。这件作品在洛克菲勒中心仅仅展出了一周时间,也引起投诉,中心最后不得不把作品撤下来。一些展览机构因此在选择展品时进行了自我审查。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的名声日渐下降,他们被视为无礼、轻浮的群体,他们的名声依靠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像气泡般增长,他们怪异的新波普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上百万美元高价。很多人认为,他们根本不配承担这种严肃议题。做出“气球狗”之类作品的人,无法像毕加索、席里柯那样调和大众的口味,他们仅仅只是幸运儿。9·11是一个公共事件还是私人事件?很多遇难者家人依然将之作为一种极为私人的事情。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无权再现其他人的死亡,这或许是一种冒犯,也会勾起人们的痛苦回忆。

  事实上,逼迫人们回忆真相正是《美杜莎之筏》和《格尔尼卡》成为经典的原因,视觉艺术的传统中因而拥有一种向不公怒吼的声音。然而,如今9·11的图景在视频、影像中已经反复展示,新闻记者暂时不需要艺术家的帮忙。

  艺术家们也做了一些图像作品,迈克尔·理查兹(Michael Richards)雕塑了一件真人大小作品,展现飞机飞入自己的身体——这件作品也将在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展览“十年之后:纪念归零地”中展示,不过,钉入身体的不再是飞机,而换成了钉子。

   艺术在今年纪念活动中依然嗓音含混,因为有许多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定论:死去的是受害者还是英雄?攻击事件失败了,还是一次成功的挑衅?

   以双子楼的尘埃做素材

  与那些争议重重的作品相比,一些颇为温和的艺术品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认可,比如街边的纪念碑,10年之后幸存者的肖像,事件遗迹制成的艺术品——它们几乎是作为文物被欣赏。

  两座大楼的轰然倒塌震颤了纽约当地艺术家的心灵,他们中的一部分利用事件留下的物品进行创作,是对于事件本身的纪念,也是缝合自己受伤的心灵。 

  艾琳娜·德尔·里维罗(Elena del Rivero)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灾难发生前后,她一直生活工作在离世贸中心不远处的杉木街(Cedar St。)。9·11当天,她恰好在故乡西班牙。当她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发现窗户全被震碎了,屋内一片狼藉,铺满了灰尘、碎片和纸张。她从工作室的废墟里小心地挑选出办公室文档、个人留言、其他文件,整理工作进行了足足5年,她的工作室逐渐回归到清爽干净的样子,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拾起对于未来生活和创作的意识——9月7日至26日,纽约新博物馆的大厅里将会安放这件作品“家:一首圣歌”(Home: A Chant),3136张被烧灼过的纸片小心翼翼地缝在大棉布上,从天花板上像瀑布一样悬垂下来,却又带着历史的沉重。

  美国民俗艺术博物馆同样将展示一件织物作品“9·11国家致敬织物”。这是美国钢铁公司4位女性组成的“钢铁拼布小组”用3466块方片组成的,每块上面都绣着一个在事件中罹难者的姓名。8×30英尺的织物描画出纽约城的天际线,两座金黄色的双子楼位于中心。 

  曼哈顿下城文化协会的展览 “何处惹尘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呈现了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展期自9月8日延续至10月9日。这件作品是徐冰2004年在英国威尔士首次制作展出的。9·11当天,徐冰在河对岸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发生,事后,他收集世贸中心轰然倒塌后飘散四处的尘土,将之布置为一个禅意的空间,这是徐冰这件作品首次来到美国、来到纽约做展览。也许,美国人在对于悲剧的纪念和自我疗伤之余,也期待着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观念,对自我及世界进行重新反思。

 

 

编辑:阿特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20亿豪宅算什么,周杰伦收藏的这些艺术品...· 超8千万成交,冷军破纪录,里希特成最贵内...
· 刘益谦:收藏是磨人的事业,是时间和时代把...· 中国最美的30座美术馆
· 王庆松 作品能做社会插图,比进美术馆更重要· 全球这20个展览你不容错过!
· 闾岫北镇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在忠仁美术馆开幕· 孔达达:艺术品可不是金融道具
· 重新构建的上海当代艺术——“上海当代艺...· 用艺术迎接艺术品消费时代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