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有人站在通往艺术村的桥上,2012.5.21
继作为一个区域的金融、贸易、旅游和零售业中心而迅速获得靠石油美元驱动的十年的成功之后,迪拜在一个意料之外的舞台——艺术上,竟碰了钉子。
收藏艺术品上蓬勃发展的热情,说服了很多人,大家都认为迪拜即将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个一夜之间的奇迹,为这个酋长国的文化生活蒙上了高雅的假象。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艺术中心,迪拜必须潜移默化地改变整个中东地区的文化结构,这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也是很耗费时间的。
邦瀚斯拍卖行的英国与欧洲方面行政总裁马修·格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迪拜有很多有钱人,自然在可支配收入方面会有增长,但是,这并不能将迪拜即刻变成地区艺术市场的中心。在像伦敦或纽约的地方,你附近有一大批人聚集在博物馆、画廊,还有很多经销商,这些可以帮你判断是否是市场的低迷时期。而这些在迪拜的艺术发展初期,也很多见。”
专家们说,如此宽广深厚的网络只能在经历时间的累积之后,才会出现,不是一群有钱人就能促成市场的成熟的。
在五年前,正值世界各大拍卖行在迪拜进行着一场接着一场的创记录拍卖会之时,诸如“繁荣”或“全盛”的誉美之词都被拿来形容迪拜的早期当代艺术市场。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佳士得和邦瀚斯的拍卖收入双双急速跳水,最终导致邦瀚斯直接停止了在迪拜的拍卖。马修·格林回想当时的境况说道,“那根本就可以说是虚假的曙光。”继续留在迪拜的佳士得拍卖行,在今年4月进行了其第12场拍卖会,但是收入却远远低于2008年曾取得的2000万美金的成交额。自那之后的常规拍卖会,最高营收是于去年四月获得的790万美元。对于邦瀚斯,缩水的总收入则为退出迪拜市场铺平了道路。
做出将拍卖行动缩减到只留一家联络处这一决定的马修·格林说道,“我意识到,如果我们继续留在迪拜的话,我们会遭受比在伦敦受到的还要大的重创,而且我们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大多数还到处旅游,所以根本没必要非要在迪拜办拍卖会以接近他们。”
年轻、新潮
令艺术专家们激动的是,数字上的稳健增长与中东地区藏家们的影响力的稳步增强,以及加入市场的年轻买家的日益增多。
数字表明,不管中东地区的收藏家们身在何方,他们在全球艺术市场上都越来越有影响力。据佳士得方面称,中东地区的客户,贡献了佳士得2011全年全球拍卖营业额的8%,由2010年的5%增长了3个百分点。
一位参加佳士得拍卖的中东收藏家告诉记者称,“一半的时间我在迪拜,另一半时间我在伦敦。但我看到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从购入不太昂贵的艺术品起步,不断自学,并试图成为这里艺术市场的一份子。”
“我真的发觉这很刺激”
佳士得的一场于今年四月进行的拍卖会,在位于迪拜市中心的朱美拉阿联酋五星酒店的舞厅进行,主要拍卖的是阿拉伯、伊朗和土耳其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吸引到了一批年轻时尚的买家,而且其中一些是新锐收藏家。
将2007年和2008年年初的迪拜艺术市场的繁荣,描述为过热与不可持续的佳士得中东总监迈克尔·耶哈在采访中说,“这一新派的收藏家们,对于建立更强大的艺术市场是有促进作用的。我们所处的现状是,有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市场,里面有更深厚基础的买家与更年轻的收藏家不断加入。藏家们想在自家门口买艺术品,因为他们与自己身处的地方息息相关。”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与民权,以及在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里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革命运动的影响,都是激励这一群年轻人的因素。一些人说他们在寻找这样的艺术品,正如收藏家沙日·谢尔巴尼所说的,“反映社会痛楚,同时尽是有力宣言的艺术品”。
在迪拜长大有着伊朗血统的加拿大人谢尔巴尼说,“例如伊朗的艺术,很有话题性,我喜欢那种我能有所联想的艺术品,而且传达的信息多数是关于社会问题的映射。”
谢尔巴尼,现年34岁,在过去四五年间,一直在收藏艺术品,谈论起了在迪拜度过童年时光,之后远渡重洋学习深造的一代人,许多后来带着鲜活开阔的放眼世界的视野回到了迪拜,并决定成为这个城市艺术变革的一份子。
身为私人藏家与迪拜库尔多精品艺术画廊总监的巴尔沙·奥尔什鲁奇这样问道,“当你存放艺术品的展示墙空间满了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届时,你会继续延续这份热情,不是去到电影院,而是进入开放的画廊,到那时,它不再是仅仅为了将你的展示墙填满而收藏艺术品……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
迪拜艺坛的一个正确指引就是迪拜艺博会的普及,这个艺博会覆盖中东、北非和南亚地区,今年是其举办的第六年,共有来自32个国家的75家画廊前来参展,参观者的人数也是2007年第一届时的近乎四倍,超过了22000人。该艺博会的总监安东尼·卡弗预测迪拜艺术市场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她说道,“全球艺术市场对阿拉伯与伊朗艺术家的认可,已然非常地明显,我不认为在此地艺术市场上,有谁希望有一次大的繁荣。他们其实是希望市场的稳健增长,而且我可以说,比起以往,我们的发展变得更加好了!”
责任编辑: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