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达维伦敦国王街上的画廊“Priestley & Ferraro ”
初见溥达维,是在3月举办的欧洲古董艺术品博览会上,他正在自己的展位上与来自中国上海的藏家胡女士探讨一件宋代瓷塑的出处:“或许是刑窑吧?”胡女士犹豫地说。“准确的我也不敢说,不像是刑窑,但应该是出自北方的窑口。”溥达维把这件作品定位在北方窑口,很符合唐朝南青北白的瓷器特征。两人的探讨并没有明确瓷器的窑口,加之那件白瓷狮子有些修补,胡女士于是放弃,转而购买了两件唐三彩的水盂。
“圣-詹姆士”是伦敦中心地带非常有名的一个区域,这里向来是社会名流的聚集之地,同时也是英国相对集中的艺术商区之一,拍卖行、画廊也多选址于此。溥达维和其搭档的画廊“Priestley & Ferraro ”正是坐落于圣-詹姆士区的国王街,与国际知名拍卖行佳士得毗邻。
“中国艺术”:终身的选择
溥达维原名David Priestley,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叫溥达维。迈入“Priestley & Ferraro ”画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式宋瓷和几尊唐俑,开诚布公地向人们显示“Priestley & Ferraro ”画廊最擅长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品。据溥达维介绍,画廊的经营范围特别宽,从中国新石器时代到明代都有涉猎。强项是中国高古陶瓷和雕塑,但是青铜器、玉器等也不乏精品。溥达维根据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顶峰时期应该是宋代,宋瓷的精美无与伦比。据此,他以宋为界将经营的陶瓷藏品分为三大类:宋代陶瓷器皿(包括金元时期)、宋之前的陶瓷器皿、宋之前的陶瓷造像。
长期的艺术品经营实践,溥达维对东西方的艺术品偏好有比较明晰的判断:“伦敦或者说欧洲地区收藏宋瓷的群体比较多,而香港地区则倾向于明清瓷器,这是不同的艺术审美倾向。我常年在伦敦自然也就导致我比较擅长于宋瓷。但如果说我喜欢什么。其实就我个人爱好而言,我会更喜欢早期中国漆器,如元代、永乐时期的。”
溥达维被问及为何会选择经营中国艺术品时,他笑着说:“这就说来话长了,我学生时代学的就是中国文化,那个时候我在牛津念书。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我进了学校的博物馆做实习。 你应该知道,我们学校的Pitt River和Ashmolean 博物馆(牛津大学下辖的两家博物馆,其中以Pitt River博物馆藏中国艺术品最为丰富)都藏有一定数量的中国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实习过程中我就自然的接触到了中国艺术品。我以前其实对艺术并没有多少认识,但从那之后,我发现艺术品这个东西非常有趣。”溥达维从牛津毕业后就进入了伦敦苏富比的中国部门,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的一份固定工作。他认为“苏富比的这份工作经历十分之可贵,在苏富比的近十年里,接触了大量的艺术品,从而奠定了自己后来自己做艺术品经销商的基础。拍卖行绝对是个练眼力的好地方,他迫使你去接触不同种类的艺术品,不管是你喜欢的、不喜欢的。久而久之,你的知识面就会很宽。”据溥达维介绍,事实上,在西方很多从事艺术品经营的商人,尤其是稍有名气的那些人中,几乎都有拍卖行工作的背景。也正因如此,西方的很多商人经营的面比较宽,而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很多艺术品商人只经营很具体的艺术品种,也许是自己最擅长的品种。
1994年,在伦敦苏富比工作了十年的溥达维决定离开苏富比自己开创一片天地。溥达维回忆自己当初做这个决定:“做艺术品经销商和做拍卖行其实在日常工作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自己经营更难,前期声誉的积累便是一个难关,而且需要操心的事情更多。但同时也更自由,对我来说,自由更重要。另外,作为独立艺术品经销商,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购买,能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审美,这会让我感觉很舒服,更有成就感。” 溥达维也并非单打独斗,他的画廊有个合伙人:费列罗(Benedicta Ferraro),画廊名“Priestley & Ferraro ” 便是取自二者的姓氏。费列罗和溥达维本就是同事,她曾经做过伦敦和香港地区苏富比的执行董事。二人的组合堪称完美,溥达维有专业的艺术品知识,社交方面略微欠缺,而费列罗则善于处理各种社交关系,为画廊的发展战略做出相应规划。
二十几年下来,时至今日,溥达维算得上是位十分成功的艺术品商人了。回忆自己从事艺术品的经历,他认为,想要成为一位成功的艺术品经销商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你需要喜欢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很难想象你能怎么把它做好;再者,你需要不断更新你的专业知识,在这个领域里,大家经常有这样的感触,不管你多努力,总是还有你不知道的,知识的更新太快,要不想被淘汰,你就需要一直高速更新知识储备;再者,艺术市场这几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艺术市场这几年重心不断东移。做艺术品经销商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职业,你需要了解的并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科技在发展、金融在前进、甚至世界政治也在变化,那些你看似和艺术不相关的东西,都会影响你成功与否。如果你想做一个成功的艺术商人,除了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让自己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也至关重要的。”
商人经商是为了赚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艺术品商人有别于一般货品商人在于——艺术商人所赚取的中间差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的鉴赏能力。说得简单一点,艺术商人赚的差价是不同的人对艺术品的“认知差”。一件艺术品第一位商人售价5万,另一位商人拿到手就知道它值10万,他便从中获取了“差价”。在今天这个信息化透明的时代,又由于拍卖业的大量介入,已经使得艺术品的市场价位不再神秘。换句话说,艺术商人想在当下以自己的知识“捡漏”的概率越来越小。但是毫无疑问,艺术品商人仍然在用自己的知识换取“时间的差价”。
溥达维经营的艺术品多是中国宋代前后的陶瓷以及古代雕塑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品并非大陆藏家主要追求的对象。眼下大多中国藏家还是更多的在购买明清官窑瓷器。溥达维对此也十分了解,但他却不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去购藏明清艺术品。他是这么解释的:“眼下我主要的客人已然是美国人,当然这几年中国的艺术市场很火,我也在试着接触中国大陆市场,会去大陆参加一些古董展会。但是我认为艺术商人有别于其它商品的经销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追逐市场的潮流,或许那样在短期内能让你有些收益,但不是长远之计。我们需要走在市场的前面,而且是永远走在前面。今天我买下了这件艺术品,尽管现在看起来冷门,但是我相信几年后,这个品种的市场一定会好!事实上,这几年我的中国客人越来越多,而且我也有感觉,高古艺术品正在逐渐流行。”察觉到这一变化的并不只溥达维一个人,在今年初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不少经营中国艺术品的商人都有同感。
对于什么样的艺术品才值得收藏、值得投资,溥达维给出的答案十分有意思:“作为艺术品经销商,不可否认我在选购艺术品时,除了考虑自己喜欢与否,多少还是会考虑其相应的市场。但是如果让我给藏家提供艺术投资建议的话,我会认为不宜过多的考虑市场。我觉得只有喜欢的东西才值得收藏。你先不要把它当成是艺术品,把它和日需品一样对待,别去考虑投资,权当是消费。用你的‘消费观’去选择东西,问自己是否确实需要和喜欢?这个价钱你觉得是否值?如果你既喜欢,价格也可以接受,那你就把它拿回家。之后,千万别放在保险柜里收着,把它展示出来,你首先需要在精神上享受和消费这件东西。数年之后你会很意外的发现,它已经给你在经济上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方法是屡试不爽的。反之,如果你一开始就寄希望于这东西能怎么升值,‘艺术’似乎总有一种神奇的反作用力,最后往往结果不甚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