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品在各大拍卖会上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一直处于有也可无也可的状况,当代艺术品在拍卖会上始终冷冷清清几几寥寥的现象,与狂热的古代近现代拍品相比,可以用“可怜巴巴”来形容。有关人士常常错误地把当代艺术品在拍卖会上的表现,当做当代艺术品市场冷热的晴雨表,却忽视了为什么古代近现代热当代冷的原因。其实,这个原因的形成,是古代、近现代与当代完全不同的两种交易方式造成的。
纵观来看当代艺术品的交易,无论在数量和资金量上要比古代近现代艺术品大得很多,当代艺术品交易主要在广阔的社会市场,每天在全国各个地方的市场与民间,都有无数笔交易发生,交易总量很大。而古代近现代在社会上交易却是凤毛麟角。古代与近现代在社会上交易难有多种原因,一是因为古代与近现代作品在价格方面上下浮动过大,甚至社会交易与拍卖交易相差几十倍上百倍,价位存在很大的不确切性;二是古代与近现代在社会上存量有限;三是作品的真假鉴定难。因为社会缺乏古代近现代艺术品的鉴定人才,能够鉴定古代与近现代者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有,大部分也缺乏可信度和信任度;四是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层出不穷的伪专家假鉴定现象引发的事例造成的不良影响,更让古代与近现代作品在社会上的交易可信度受损,增加了民间交易难度。
这些种种原因,古代与近现代的也只能拿到拍卖会上,人们也就涌到每年的这几场有影响的大型拍卖会,通过预展,让有意的人来过眼或者通过各种方式鉴定,然后给自己一个心理价位,再通过拍卖竞价,达到成交的目的。
而当代作品在社会上是普及化,大部分县级城市就有当代艺术品交易圈子,或市场化,或个体画廊,或私下沟通交流,他们交易便捷,信任度高,但在经济实力上,他们却与古代与近现代圈子的人相差太大。虽然古代与近现代是小众群体,但是,他们的经济实力与专业都比较强,作品的流向是具有强大经济支撑的收藏家。而当代圈子虽然普及,交易量大,但缺乏专业性,对当代艺术家层次缺乏了解,更多的是大众文化的感情与精神需求。正是这种大众需求的低门槛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感情情结,当代作品的投资热才得以普及化。
当代圈子的大部分人对拍卖会并不感兴趣,拍卖公司也懒得搭理他们,因为当代一个艺术品拍卖专场的成交份额,有时不如古代与近现代的一幅作品的成交价格。但是当代圈的人又矛盾地看重当代作品的拍卖冷热,并把作品拍卖的冷热用来衡量市场好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