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累
徐累作品
徐累作品
徐累是那种不紧不慢的人,如同植物一般站在原地,守着一份淡定与娴雅,颇有一份得自古都金陵的贵逸之气。他不追摹古人,也不追随潮流,他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追忆和思考的舞台空间,以心造境,在画作之上营造了一份诗意、一分神秘和一份虚无主义的情境。
徐累曾说,“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我不是游猎的动物,我的存在方式也许是植物的方式,在此地猜想,在此地嘹望。我的身上落了一些灰尘,它是从古代飘来的,从异域飘来的,从水星上飘来的,所以我看上去不是那么鲜亮,不合时宜。但是,不要试图挪走我,如果这样做了,就找不到另一棵树取代这个景致了,你会看到地上留下的那个丑陋的坑,那该是多么地无趣啊。“
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和植物般的韧性,让徐累能够在自我的艺术道路上坚守着,不在乎别人称他是“时代背面的人”,也不介意独行时的孤寂,他就那么静静地在扎根在泥土里生长着,兀自芬芳。
徐累说自己是“笔墨不随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却呼吸着另外的空气。
不同于其它的观念艺术家,徐累的作品中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视觉元素,没有强烈的色彩和造型冲击,它是静观而内收的,或者可以说是美的,可以让人停驻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搭台建景,营造出一幕幕神秘的、如同先锋派诗歌般带有隐喻意象的画面,充满戏剧式的张力。
现实中的徐累却是含蓄、谦谨,甚至自称完全理性的一个人。他喜欢琢磨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的差异,喜欢用修辞学的手法进行创作。“说实话,我不是对绘画本身那么刻骨铭心的人,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如何去画,而是如何调弄图像之间的思维关系,修辞关系。”这是一个脑袋里充满着各种奇思异想的艺术家。
徐累不是那种将艺术穿戴在身的人,“你把我扔在人堆儿里去,没人会说这人是画画的。”打趣他说,“但也能够一眼将您辨认出来”。“那是因为我这一头白发吧。”这大概是徐累无心为之的艺术范儿,“三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有白头发,慢慢就全白了,可能是思虑过多?”
在艺术圈独行多年,徐累却也不觉得孤独,甚至不像其它艺术家一样,强调孤独感对于创作如何如何重要。徐累用理性表达感性,然而在作品严丝合缝的布局构思下,却小心的潜藏着一份虚无的忧伤。他说,“我最难过的是一天中黄昏的时候,因为小时候父母参加政治学习,我没有钥匙,常常回不了家,总有被遗弃的感觉。到现在,特别是阴天、冬天的时候,还有这样的感觉。”或许这也多少解释了徐累作品中的虚幻主义和现实的疏离感。
从质疑传统到回归传统
徐累学国画出身,在南京艺术学院时期,陈大羽是系主任,刘海粟在系里讲大课。毕业时,陈大羽先生还送给徐累一幅"名副其实,何虑无闻"的篆联,他珍藏至今。徐累回忆说,“大羽老师那时候年龄也大了,他的教学方法是现场作画,让我们看。他的画也不难临摹,有时候,他会误把学生画的当成是自己画的,就拿走了。他不只花鸟画得好,山水画得也很好,是那种霸气外露的人。“
学生时期的徐累喜欢写意甚于工笔。“当时临摹过沈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永乐宫》等,基本都是写意的,觉得画写意比较潇洒,工笔太刻板。原来有种说法“黄家富贵,徐熙野意”,认为写意是比较高段位的嘛,正好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姓黄,我姓徐,就常常互相打趣。“
“现在完全不这么说,现在应该反过来说。那时候,我画写意是有感觉的,画工笔是没感觉的,心里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
如今精于工笔的徐累,颇有感慨的说,“人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兴趣点不同,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对你未来的能力锻炼都是有用的,你不会学一个东西是浪费的,它会在某一个阶段显现出来。但工夫还是要早作,你现在再去学,只是说补充一点,跟那种童子功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到后来的时候,很多营养不良的部分,一看就看得出来。你像很多老先生啊,到后来的时候反而是开始画古画。“
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徐累进入了江苏画院,并做为一名年轻艺术激进分子,以实验绘画《心肺正常》参加了“89现代艺术”大展,“我那时候认为国画是脱离时代的东西。”《心肺正常》中,徐累把一只蝴蝶同肺部的阴影叠合起来,蝴蝶越是美丽,肺上的病变就越厉害。“这是一个悖论,表像是美丽的,本质却是残酷的,这是一种修辞学的手法,我当时就对这个比较感兴趣,我在学校的时候对于文学、戏剧、诗歌的兴趣便要远大于绘画。“
这也难怪在徐累的绘画中,随处可见诗歌惯用的修辞学、隐喻等手法。“我那时候看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托马斯·艾略特等,包括台湾的现代主义诗歌。那时候学校图书馆早上发20个牌子,你可以进去抄书,抄完后可以带回来。当时流沙河有一本书《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介绍了十二位台湾诗人,每一位诗人用一个动物来命名,在当时的《诗刊》杂志上有刊登。”
多年后,徐累同好友、著名编剧邹静之提及此事,“他说你看得早,他以前是诗刊杂志的编辑。”
说到这里,徐累突然起身,因为家里的一只小猫突然窜向楼上卧房。“这是一只野猫生的,因为长得好看,就养在了家里,院子里还有二十多只野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