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技术仍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不能永葆青春,只能慢慢减缓壁画的衰老过程。壁画面临的病害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有气候、温度、湿度的变化,还有微生物的影响。我们遵循一个原则,现在技术达不到要求,宁愿先不修。我们这代人技术上不行,就把问题留给后人。
喜马拉雅美术馆“敦煌:生灵的歌”展开幕前,展厅里散落着先行抵达的数个木箱。箱子上的标签显示着它们到过的地方:北京、杭州、台北、伊斯坦布尔。明年,其中的一些展品还将去到洛杉矶。
美术馆为其中两件珍贵的展品提前举行了开箱仪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戴着白手套,小心地将一卷北魏时期的大般涅经如来性品和一尊由孙纪元临摹的第259窟北魏时期菩萨胸像取了出来。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 (北魏,高27.6厘米,宽332厘米)
距今一千多年的白麻纸佛经经卷,尽管首尾俱残,但乌丝栏纤细规整,墨色仍浓黑而有光泽,书法上处于隶书向楷书过度的阶段,是北朝时期敦煌写经中的精品。纸本文物能保存千年,是得益于它基本被安放在藏经洞这一密闭的环境之中,氧化过程被大大减缓,而如今,库房里也能够做到恒温恒湿。
北魏菩萨彩塑头戴三珠宝冠,高髻长发,细密流畅的阴刻发线与简洁的面庞形成对比,突出了细目长眉和修鼻丹唇,显得端庄而含蓄,在形式和造型上承袭了西域的造像仪轨和技法,呈现出与汉晋传统混合的艺术风格,是典型的北魏造像。该胁侍菩萨位于主尊右侧,原像高1.26米。
《菩萨胸像》第259窟 (北魏,高54厘米孙纪元临摹)
复制品虽不及文物珍贵,但是由于石窟的不可移动性和保护需要,复制品在近年来各个敦煌主题展中扮演的角色已越来越重要。敦煌的大部分洞窟都不开放参观(此次来到上海的8个复制洞窟中就有7个在敦煌并不开放),洞内环境和旅行团的参观方式也使探究细节变得十分困难,而这些缺憾都可以通过细究复制洞窟来补足。
《四飞天》第320窟
据罗华庆介绍,对莫高窟的整窟复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所中断,八十年代恢复,至今一直延续。“整个过程就是启稿、修稿、上色,做出洞窟的结构,再把每幅画装裱在洞窟里,拼装,最后做旧,完成一个洞窟大约需要几年时间。”罗华庆说,“拼接的缝隙一般人不仔细看的话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一看十几米长的大佛,都问怎么运来的。”
第57窟说法图
除了来自北梁、西魏、唐、西夏和元朝的8 复制洞窟,敦煌研究院还带来了常书鸿、段文杰、常沙娜等大师的彩塑临摹、壁画临摹品,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藏经洞文物等共计165组/件源自敦煌的艺术,其中文 50余件,1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