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下午3点,由上海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新民晚报社、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东韵•西语”黄阿忠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黄阿忠从艺30多年来首次在北京举办的个展,艺术家本人表示就像“进京赶考”,展出了其从1989年至2015年最新作品共162幅。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驻会副主席迟志刚、上海市长宁区政协主席陈建兴、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张坚,艺术家尚扬、王怀庆、邱瑞敏、陈家泠、韩硕、李向阳、周长江、吴亮、戴士和、王克举、闫平、李江峰、孙纲、丁一林、段正渠、白羽平、王玉平,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歌唱家蒋大为,演员周洁、李军等嘉宾莅临了本次展览开幕式。
1952年生于上海的黄阿忠,作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他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致力于绘画创作。几十年来,他对于油画静物,风景等有着精深的研究,打造了独特的风格和个人的绘画语言,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面貌。同时,他跨界研习中国画,其“荷花”引人注目。近年来,在“山水”的创作中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黄阿忠是美术界公认的多面手,在油画、国画、水彩、版画等领域都有独到的创见和面目。
作为黄阿忠首次在北京亮相的个展,他谈到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进京赶考的学生,“很紧张,也很激动。我想从事绘画的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想到中国美术馆来办个展的梦想。”10年前,2005年6月,黄阿忠个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可谓一时“惊起一滩鸥鹭”,当时的黄阿忠就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什么时候能去中国美术馆办展览就好了”。整整10年后,他得偿所愿。
早在“星星美展”萌芽之初,1979年2月,没有任何仪式和讲话,国内第一个民间自组的展览——上海“十二人画展”悄然开幕,黄阿忠就是其中一员。陈钧德、陈巨源、沈天万、孔柏基、黄阿忠等12位艺术家通过150余幅作品表达了“每一个艺术家都有权选择艺术创造的表现形式”的理念,这一画展也因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画展而载入艺术史。
当时的黄阿忠,作品还是以写实风格为主,收到当时展览的推动,1984年前后黄阿忠开始琢磨和尝试寻找自己作品的内核。这一找就是十年,据黄阿忠回忆,1994年前后,他才确立了如今属于自己的创作风貌,并在21世纪初期达到成熟和完善。以“桌上的器皿”、“静物系列”未达标的静物画反应了他这一时期的艺术特征,他在静物画上吸收了塞尚、勃拉克、毕加索、莫兰迪等西方大师对造型的处理方式,以及马蒂斯对主观色彩运用的方法,巴托了其早期静物画平面分割的单一形式,进而进入到一个较为自由的创作状态。
这次画展,黄阿忠以“东韵·西语”为主题,可看出画家在艺术探索上的感怀和野心。“东韵”取东方之精气、趣味、神韵等释义;“西语”则主要表达西方的表现、构成、节奏等等。然而,在黄阿忠看来,中西融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体悟和时代使然。更有意思的是,他将油画作品归入“东韵”卷;而把国画作品编至“西语”册,由此,东韵,西语,与其说是形式上的对比,不如说是心灵上的碰撞。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6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