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山水”超越——2021与李诗文对话
时间:2021.12.17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



 



李诗文 LI SHIWEN


1972年生于中国安徽

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上海油画雕塑院首届油画创作研修班

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研究员,从事策展与创作。  



主要个展  

2011  都市表情——李诗文作品展   云清艺术中心  台北

2018  见山——李诗文作品展  德荷艺术中心  上海

2019  山色——李诗文个展  方圆美术馆  北京

2020  江山霁雪:李诗文  八大画廊  上海

2021  林泉高致——李诗文   上海ART MENG空间



主要群展  

2011  礼花——沪上优秀青年油画家汇展  上海徐汇艺术馆

2012   中韩艺术交流展   上海东外滩艺术中心

2014   漂移·海上”海漂艺术家邀请展    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4   南京国际美术展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2015   “城下”雅集——乐坚、洪健、李诗文水墨作品展  上海艺席空间

2015   南京国际美术展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2016  海上70——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6   第十六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6  2016“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   “后素”纸上作品展  北京溥艺术  北京

2018  “一平尺”纸上作品邀请展  上海春美术馆

2019  玉山:刘源&李诗文 深圳大学美术馆

2020  又见江南——海上艺术名家特展  苏州美术馆  

2020  云生结海楼——李诗文、漆澜、邵仄炯绘画作品展  朵云艺术馆



获奖与收藏

获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银奖。作品被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南京海德美术馆、上海刚泰美术馆、徐汇艺术馆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山水”超越

——李诗文访谈



采访人:孟祥俐/孟祥月

艺术家:李诗文

采访地点:李诗文工作室

采访时间:2021年11月7日



特别感谢陆康老师为展览题字






李老师好,看到此您次展览主题 “林泉高致”,绝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山水画,而实际上这是个当代油画展的主题。北宋画家郭熙有画论《林泉高致》,明代董其昌和近现代黄宾虹都曾创作过《林泉高致图》,您这次展览的作品和历代大师的绘画思想之间有关联吗?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这和我创作一贯的思想有关。山水是农业社会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是个农耕社会,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古代帝王官绅秋季围猎、春季劝农,亲自到山林田园体验生活,以身作则劝导人民进行农业生产。在生产生活中古人对于山水自然,形成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和深沉的情感寄托。

所以,山水不只是一种绘画题材,而是有着很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受儒家教育,“修齐治平”是入世责任,当仕途不如意,政治抱负难以施为,或者衣锦还乡,往往会归隐山林去修身养性。“隐士” 性情高洁,在文人价值系统里地位是很高的。山水是“隐士”最后的家园。

如李白得意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出一入,离不开山水田园。今天我画山水已经不是直接指向归隐这个概念。虽然内心上,我很向往那种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它很自由和放松,和自然界非常近。但现在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使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大,让我困惑不安的就是这种无法挽回的疏离。

另外,我生长在农村,打小在山林、在田园里劳动、嬉戏,风吹日晒。对于山川草木在阴晴雨雪、寒来暑往各个气候季节里的轮回变化,我有着切肤之受。至今我还是很自然、习惯地看太阳光线变化估计时间,看月相判断日历。农村的生活经历培养了我对于自然山水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难以磨灭的记忆。画到山水这个题材时,小时候的各种相关的经历记忆自然就涌现出来,甚至似乎能感受到那时阳光的温度,闻到草木的芳香。

山水对于我,一个是历史传统,一个是亲身经历,还有一个是文化感召——就是伟大的无与伦比的中国山水绘画系统,这是最直接的!这个系统从绘画语言和精神内核上综合、升华前面二者。《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史中非常经典的一部画论,系统地从思想理念、观察感受、技法表现等方面梳理了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纸(绢)上山水的方法经验。对于我,所谓“林泉高致”寄托的是一种理想和高尚境界,以实现对于都市忙碌生活的超越。古人到山林里去放逐自己,因为他们认识到生命是短暂有限的,而大自然安静而永恒,把个体的有限生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以超越生活的繁琐和庸俗。





我们了解到您是油画专业毕业,从开始的写实油画创作发展到水墨画创作,又转回油画创作,为什么又回到油画的媒材?早期的油画与现在的油画心境有什么不一样吗?

油画是一个纯粹来自欧洲文化系统的语言。我们读书学的自然是学院主义那个体系,打好素描、色彩的基础,后来自己又自学逐渐掌握油画传统的材料技法,在写实油画创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觉得它有局限性,不是最符合我的心性,也看到自己在写实的道路走下去未来的可能性,所以就不再想走下去了。虽然早期的写实作品还是比较受欢迎,但我的个性还是喜比较散淡、自由一点,我更喜欢绘画中不确定性的东西。写实绘画里有太多确定性,那怎么办?这时我就想回归我们自己的传统,重新回到起点。因为我从小的时候就写书法,对中国传统的书画非常喜欢,对水墨非常敏感。我大学期间学过八周的中国画课,虽然时间比较短,但对我影响很深刻。所以开始尝试水墨。

最早,我是用朋友给的皮纸,画了些水彩,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我开始抛弃写实性颜色,甚至只用水墨在渗化性强的生宣上作画。由于水墨生宣不适合用来写实,这迫使我改变自己熟悉的西方写实性思维和技法习惯,顺着自己的性情感受结合材料产生的变化随机地处理画面。水墨与生宣相遇常常产生的出人意表的偶然效果和丰富的不确定性,这些与我内心的情绪感受非常合拍。通过画水墨我逐渐放下了写实思维,并且进一步体会到传统水墨那种微妙、空灵的气韵。从此,我的绘画转到非写实再现的道路上,逐渐趋近和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前的油画是画人物为主,现在的油画则是表现山水,主要是家乡的山水。我的家乡在长江边上,安徽和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区,这个地方有个很深厚的禅宗文化传统,山水之间散布着像池州翠微、投子大同等很多的禅宗祖庭名寺。“自古名山僧占多”,禅和山水是合一的,我画的就是这个情境里面的山水。





看您近几年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山林、云雾、山石,色彩淡雅,偏灰色系。而这次您的作品则多以山泉为主,色彩也明艳许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微妙变化?在创作方法和主题表达上有什么思考?


我早期的山水绘画是以大色块构成关系为主。随着我对于水墨研究的深入,我的绘画变得更加敏感一些,在把大块面的布局保持住的情况下,追求局部色调韵律的节奏变化。从大的构成色块,走向比较微妙层次变化,这是我今年绘画的一个主要的变化。同时也试图画得活一点、更加灵动一点。我可能现在在水墨上面能画得非常自如,但是目前在油画上不一定也能做到自如。因为材料的特性以及内在的张力不一样。至于色彩鲜灰,是根据个人的感受与心境在动态调整变化的。

对于我来讲,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水墨,一是油画。二者交替进行,相互调节,相互促进。画水墨使我不断地从现实返归中国传统,“风筝不断线”,画油画使我不断地面向当下。

方法也是动态的。以前,我每张油画都有素描稿和色彩小稿,现在色彩稿减掉了。以素描稿为主,一稿不行画两稿,两稿不行画三稿,素描稿觉得差不多定下来了,直接在画布上画油画。这样一来,因为没有色彩稿的暗示,我画得就很自由和放松,同时更加警惕自己所处的状态,画得更投入。以前有色彩稿的时候,有点依赖色彩稿的提示,再得到支持的同时,也会受到束缚。


 



每年您都会安排出时间外出写生,搜集名山大川的自然素材,回到上海后加以创作,最终的创作作品与现实的场景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又有某种关联。我们感觉石涛先生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理论对您的创作有蛮大的影响,这样的理论对您是否有影响?


对景写生和观察大自然拍照采集图片资料,两者都很重要。写生除了搜集素材外,可以深入地观察自然、体体验大自然的那种气息、温度、寒暑季节的物理变化和光线氛围。

春天是春天的气息,秋天是秋天的气息,阴天是阴天的气息,阳光是阳光气息。尽管我在绘画中不刻意地去表现体积、空间和光,最终画面中那种自然气息还是捕捉到的。还有就是现场写生,由于天气光线的变化,作画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必须在两三个小时之内完成作品。这个时要求你敏锐地感知,高度地概括,精炼地表达,对绘画能力的锤炼很有帮助。中国水墨画是不表现光影和体积的,画面中的内容顺便带一带,是暗示性的,是意象来表现的,它就是一块石头、一座山,一棵树。

到大自然中去收集素材的时候,会画一些速写和拍照片。速写可以让你更深入地观察自然的细节和肌理。我画画时,比较尊重自然给我的启示,不会像一些画家根据传统的图式自己编排,所以要拍一些素材照片。拍照也是选择过程,哪棵树好看,哪块儿石头好看,哪座山好看,哪几块山的组合很好看,拍照时就要有意识地选择。现在很多艺术家不太注重到自然中间去写生,甚至反对写生认为写生就是走传统学院主义路子没什么意义。我画的山水必须是亲身经历的,别人拍的照片和素材我没法用,亲眼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场景是鲜活和生动的,身体感受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回到工作室虽然借助照片图像进行创作,但照片给我的只是一个记忆的线索,根据它重新还原我内心的那种感受,表达我自己理想中的山水境界。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国画与西方油画创作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同时中西绘画的理论与观念,如何表现和运用在您的作品创作中?


这一直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简而言之,东西方两种绘画是源自不同的造型观念。因为西方传统的绘画是建立在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基础上,他们讲究科学和理性,解剖、透视、建筑、色彩光学等等,都有一套很完整的科学体系。西方的艺术是我独立于自然之外的,我去观察自然,分析自然,探索发现自然的种种规律,然后用之于绘画。他们的绘画和大脑关联得更多。

中国绘画艺术是用心去体会、是向内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按照辜鸿铭讲,中国人是讲究心灵的民族。我们认识事物不只是通过眼睛去观看,更是用心灵去体会,中国绘画是对内心体验和意会的表现。表现山时,我融入于山,与山是一体的,而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在北宋的时候,中国的写实性绘画达到了一个顶峰,但对于山石的表现不是西方三维立体的,这种写实性仍然是一个暗示性的意象表达,不是西方那种客观再现。郎世宁的绘画写实、逼真,但缺少生气和神韵,怎么看都不舒服。宋代山水画,花鸟画就画得很自然,气象万千,那是活的,充满生机,因为我们的情感在里面。我觉得东西方绘画的差异在这儿。所以我在表现山水绘的时候不去刻意表现体积,光影,直接把心放到山水中间去就可以了。我与山水相融,所以山水就有了我个人的气息、理想、追求和情操在里面。西方的艺术也有它很好的一个方面,比如他的造型技巧、人文的传统、包括对色彩光学、绘画材料学的贡献,这些对我影响也很深。



当下,从事传统绘画的人对当代的东西很漠视,反之从事当代绘画的人又对传统很迷失,您是如何看这个问题?



传统是它所处时代的“当代”,是昔日风流。任何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工作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独立孤悬于艺术史之外。做艺术家最好的最成功的结果是能够成为艺术史的一环。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不应该满足于在大师的阴影和脚印的讨生活,而是把拓展艺术史的边界,开疆拓土,推陈出新作为一种责任。





现在艺术市场和艺术方向,有非常大的一个群体关注潮流艺术,您怎么看待潮流艺术?



潮流艺术的生存土壤肯定是和当代审美有某种契合,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是要看他是能够广泛持久地感染人,能否成为一个非常经典的文化现象,如果只是搏一下眼球,之后大家都淡忘了,那么就不是一个好的潮流艺术。如果一种潮流艺术它创造了那个时代的符号和样式,获得较为普遍的感动和共鸣,也许它就能写进美术史。



艺术家在创作时会在某个时期陷入创作的瓶颈期和低谷期,您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状态,那您是怎么走出来和克服的?



这是艺术生涯必须面临的,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一定会遇到瓶颈期和低谷期。就像前面说到我从写实主义转到这个山水上面来,经历了很重要的变化,过程非常挣扎,那就是瓶颈期和低谷期。我到这个年龄,经历了一些可能和不可能。我努力要求自己,不停去反思去变化。我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先是把我想表达、想追求的东西不断地做到最丰富,做到心、手和对象和内心情感合一,这是第一步。到一个时间点,再逐渐把一些东西放掉,把一些规范性约束性的东西放掉,一旦你开始放掉的时候,你碰到的障碍就少了,就会越来越自由。相信当画面上表现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的时,反而显得越来越充盈,内在显得越来越大。我在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哪个时期的艺术或者艺术活动对你影响最深?在你的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对我影响最大的西方大师应该是塞尚。我迷恋过塞尚很多年,当学生时穷,买不起进口画册。大学毕业去教书,单位上午预支了我第一笔工资500元,下午第一时间就去外文书店买了本《塞尚》,320元,一大半工资都花掉了,翻到今天,书都散页了。以塞尚为支点,向前追到文艺复兴前期的弗兰切斯卡,往后追的是莫兰迪、巴尔蒂斯。巴尔蒂斯、塞尚、弗兰切斯卡,这一类的艺术家对我影响比较大。

除此之外,我比较喜欢的马蒂斯,他特别超脱,有一段时间的绘画他造型都放开了非常自由随意。其实马蒂斯也是受塞尚影响。有一个人把马蒂斯和梵高结合得比较好,那就是霍克尼。他强化了色彩的主观性表现,把梵高的绘画进一步简化了,更符合当代审美。

中国的艺术家对我影响大的就更多了,个人偏爱就是牧溪和八大。

当然还有杜尚带来了观念的解放。批评家王瑞芸认为杜尚的思想和中国禅宗很相似,杜尚彻底地打破成见和各种执念,解放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把艺术带向一个新的天地。美术史是一个坐标,必须在美术史这个坐标体系里面的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了这个坐标体系,你才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你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在哪里。



 
 

在您的众多作品中,寄托了您怎样的生活理想?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作品背后的趣事和难忘的经历?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创作作品,我觉得每天呆在工作室,看着自己的画,画画就是就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到工作室把茶壶杯子洗一洗,先烧壶热水,泡壶茶,坐坐在沙发上看着自己的画儿。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慢慢地享受时间的流逝,那种状态就很好、就很满足。



平时除了书画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



锻炼身体,练太极拳。我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练拳,或者练剑,让自己身体保持更充满活力的那种状态。有的时候晚上吃完饭以后,出去散散步。有计划、有系统的去读一些书,看书能够打开你的思想、想象,打开另外的一个世界。晚上偶尔也写写书法、临帖,这个是我从小的一个爱好。



 

 
 
刚刚说到读书,当下市场中很多各式各样的书籍内容,选择也是一个烧脑的过程,您比较喜欢的书籍,有什么可以推荐的?



因为每个人的东西兴趣不一样。除绘画外,我喜欢看的比较多一点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史哲方面的。比如禅宗方面的书,铃木大拙的《禅与生活》对我帮助很大。有时候我也喜欢看一些小说。疫情初期的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把村上春树的系列全都买回来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就明白他的写作套路,平凡生活里孤独小资的文艺情调,和当代的一些文化非常契合。

说是爱好,其实和绘画都有关系,写字、练拳、散步、看书,有的是直接关系,有的是间接关系。比如练拳,拳练好了,我身体好了,我画画的状态更好。太极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拳论里讲的很多东西,和画都是相通的。反正我就是这种性格,我干一件事情就享受一件事情。



在你的人生中,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我没考虑这个问题,就是觉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做这些事情心里特别踏实,而且我做这个事情我很享受。今天我画了几张小稿子,这张稿子我感觉画的好我也会很兴奋,这张稿子画的不太好可能心里面有点闷闷不乐,但是想一想也可以放得下。他完全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已经不考虑意义不意义。就像需要呼吸一样,你会去想呼吸的意义吗?你始终在呼吸,一刻都离不开。那艺术对于我就像呼吸,非常平静,存在不存在你感觉不到的,但其实他就在你的生命、生活中。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快乐总是短暂的、飞逝的,如果沉浸在痛苦中就非常难熬,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艺术。我们与外在的世界接触是有限的,但是内心的世界无限的。艺术丰富了我们人类无限的心灵世界。艺术为心灵插上翅膀,使我们得以超越凡庸的当下。记不清谁说的,“艺术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征服,他捍卫着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如陈子昂所吟诵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春湖 100x135cm布面油画  2021年




寒潭秋石 60x85cm布面油画  2021年




远峰 90x120cm布面油画  2021




空山暖照 75x11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望岳 110x60cm布面油画  2021年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2022青年艺术100年度展——全方位领...· “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到底怎样?
· 北京女藏家700m2的家:超美地下室专为...· 耿建翌——提前离场
· 马克龙亲临红砖为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揭幕...· 一场奏响精神家园的交响曲
· 首届中国台湾非具象美术作品展· 跑滩匠——邓上东个展
· “彤管流芳”胡宁娜喻慧双个展在常州开展· 玄思与实质:野山虎笑的绘画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