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和毕加索,谈论20世纪现代艺术永远绕不过去的两个人。
当你这一秒张开嘴唇,舌尖向上,最后嘴唇慢慢闭拢,低声念出“Matisse”的时候,世界上的其它角落,也有人发着同样的音调——“Matisse”。而这一秒,在世界上还有另一群人数相当的家伙,他们念到“Picasso”!
艺术史上有过这样的时代:独领风骚和大师蜂拥。
说到文艺复兴,达芬奇似乎是要单拎出来的一个角色,他似乎很难和同时代艺术家放在一起比较,他是一个横断时代的天才。
说到印象派,莫奈、雷诺阿、梵高、德加,似乎很难比较出谁优谁劣,往往喜欢印象派的人,不只喜欢其中一个画家。
艺术史上还有这样的年代:绝代双骄。
白热化的竞争,似是而非的友谊,隔空喊出的冷话,进攻与反击。这满足了人们对于戏剧最大化的想像——一个强大无比的人,如果没有宿敌,那么他就不够完整。
好比李白和杜甫、梅西和C罗、科比和詹姆斯、孙悟空和杨戬、诸葛亮和周瑜、卡卡罗特和贝吉塔。
人们总是乐于用宿敌、朋友,以及CP去解构他们的作品和关系。
尼采说过:“对于一名艺术家而言,在欧洲,只有巴黎是他的家。”
20世纪初的巴黎,穷困潦倒的马蒂斯和初出茅庐的毕加索将要开始他们一轮又一轮的Battle。
马蒂斯自画像
毕加索自画像
1
塞尚的孩子
1900年前后,马蒂斯穷困潦倒。此时他是一名丈夫,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此时的他既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也不是一个好的父亲,他差点因为欠债将家人送入监狱。
马蒂斯并非没有努力,他尝试了各种19世纪最前卫的画法,从梵高到高更,然而效果都不太好。
最后,他走到了塞尚跟前。
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男人,史上最早的“果粉”,据说他从农民跟前买来大量的苹果,每画一笔就要思考和观察二十分钟。
保罗·塞尚自画像
塞尚的苹果
马蒂斯决定沿着塞尚的路继续向前,后来他称塞尚是“绘画之神”。
毕加索则称“塞尚就像我们的父亲。”
而此时的毕加索还停留在他的象征主义风格中,即将迈入一个又一个颜色时期。
早在1901年,毕加索就看过塞尚的画展,但那时他没有想法。
关于创作和突破,他并不自觉。
在马蒂斯的画出来之前,他并不知道马蒂斯做了什么决定。
1905年秋季沙龙,马蒂斯展出了他的作品,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2
野兽的出击
在秋季沙龙上马蒂斯展出了大量作品,他将梵高的强烈情感表现力和塞尚的抽象空间感结合,将空间流动感极大化,使用了近似抽象主义的绘画方式。
但是画作观感是:丑。
大众和评论家纷纷不买账,著名艺术家沃塞勒说出了这样的冷话:“这是一场色彩的狂欢盛宴,阿尔伯特的传统雕像就像是身处野兽群中的多纳泰罗”。
“野兽派”因此得名,在当时它的含义更多的是嘲笑和戏弄。
然而在众人的哄笑中,一对美国兄妹毅然决然的买下马蒂斯的《戴帽子的女人》。
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他们就是哥哥里奥•斯坦因和妹妹格特鲁德•斯坦因。他们出身富有的斯坦因家族,而他俩,也是后来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主要金主之一。
他们获得了一个权力,评判马蒂斯和毕加索孰高孰低的权力。
毕加索《格特鲁德·斯坦因画像》
1906年,独立沙龙画展开幕,马蒂斯展出了他最具野心最先锋的作品——《生之喜悦》,这几乎一举奠定了他现代艺术领军人的地位。沙龙刚一结束,这幅画就被送到斯坦因家的陈列室,高高悬挂了起来。
马蒂斯《生之喜悦》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毕加索和马蒂斯终于在斯坦因兄妹的安排下见面了。
3
原始的反击
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是悬殊的,马蒂斯比毕加索大了十二岁,此时在画坛已经颇有地位。
而毕加索,还是一个无名小辈,他住在一座蒙马特山的小房子里。
这座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和潮湿阴暗被称为“洗衣船”。毕加索的屋子里没有电和煤气,只有一盏小煤油灯,陪伴着他在夜晚作画。
二人的形象也大不相同。马蒂斯中等身材,带着眼镜,早年从事司法学习的他待人接物都很有教养。作为法国本地人的他发音清楚,表达能力很强。
而毕加索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秩序的破坏者,身材矮小,行动迅速,总是穿着一身工作服。出生于西班牙的他法语很烂,口音很重。
二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此时比较不安的是毕加索。
在1905年他看完马蒂斯的沙龙后,他意识到自己落伍了,引以为傲的天赋受到了打击,如何打败马蒂斯,成了这个时间他最重要的目标。
而马蒂斯,则试图以一种长辈的身份去关照这位年轻人,但与此同时,一丝危机的预感冲入脑海——这个年轻人将会是自己的极大威胁。
二人日后经常在斯坦因家的沙龙聚会里见面聊天,有一天,马蒂斯带来一件刚果人的小雕像,毕加索在看过之后福至心灵,关于非洲艺术的想法彻底觉醒。
毕加索立即前往戈索尔闭关创作,此时的他有了打败马蒂斯的把握。
终于,在1907年,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横空出世,这幅画将一次又一次的被谈及,它是现代绘画史的里程碑,也是当时最为暴力偏激的作品。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
而这一次,也是毕加索风格的确立,他称之为“驱魔的作品。
在《亚维农少女》之后,二人的发展发生了转变,毕加索变本加厉,朝着立体主义的方向前进,而马蒂斯的艺术在公众看来,已经不够先锋,不够那么离经叛道了。
要命的是,斯坦因兄妹也开始疏离马蒂斯,和毕加索越走越近。
4
中场休息和垃圾话时间
《亚维农少女》出来之后,一向温和的马蒂斯一反常态,在表达不屑的同时声称:这幅画是对现代艺术的嘲弄与亵渎。
而毕加索的诗人朋友阿波利奈尔则带领众人,在蒙马特的墙壁上写下:“马蒂斯让人发疯!马蒂斯比战争更有害!马蒂斯比酒精更危险!”的字样。
尽管二人暗自较劲,但表面上还是笑嘻嘻。
在1907年,二人有一次换画风波。毕加索选择了马蒂斯的《玛格丽特的画像》,而马蒂斯选择了毕加索的《水罐、碗和柠檬》》
马蒂斯《玛格丽特的画像》
毕加索《水罐、碗和柠檬》
根据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说法:二人为了拼命的贬低对方,都选择了对方最差的画。
在换画之后,有流言传出毕加索的朋友以向马蒂斯的画丢飞镖为乐。
不过毕加索的朋友很快站出来解释,为了不伤害画,他们用的是带吸盘的玩具飞镖。
这句话恐怕不能看做道歉或解释,反倒是有股浓浓的拱火的含义在里面。
毕加索说过:“与我相比,马蒂斯简直是个少妇。”
而马蒂斯在展览开始前也放出狠话:“和毕加索一起展出,就像和癫痫病人在一起。”
5
形式、颜色和女人
抽象画的先驱康定斯基曾说到:“马蒂斯——色彩。毕加索——形式。二人殊途同归。”
马蒂斯和毕加索是一个事物的两极:
马蒂斯喜欢白天工作,毕加索喜欢夜晚工作。
马蒂斯喜欢从现实中观察出有趣味的东西,毕加索则大量运用想象来创造。
马蒂斯崇尚简洁,试图通过艺术安抚人心,毕加索则热衷于暴力和性的极致表达。
二人都从塞尚身上学到了东西,一者偏向色彩,一者偏向形式。
不过二人相同的是,情人很多。
据说在当时的巴黎,不睡自己的模特枉为艺术家。
马蒂斯长住尼斯时,毕加索曾带他的情人去探望马蒂斯。马蒂斯提出要为毕加索的情人作画。
毕加索对此大为不爽,他恶狠狠的对情人说到:“不只有马蒂斯一个人能把你的头发画成绿色。”
二人互相较劲,却也联系紧密,特别是在法国被德军占领期间。
6
拒斥死亡
马蒂斯去世几周后,毕加索终于走出了画室,嘴里喃喃道:“马蒂斯死了,马蒂斯死了。”
据说人类拖延症的核心症结是在抗拒死亡,请求死亡来的慢些。
毕加索推迟接受马蒂斯的死讯,恐怕也是希望自己能晚些死亡。
马蒂斯晚年做完十二指肠切割手术,便一心投身于剪纸艺术当中,那些剪纸艺术色彩斑斓,似乎是在帮他掩盖即将死去的事实。
马蒂斯晚年剪纸
而与之相反的,毕加索很长寿,在晚年他的自画像中,不加掩饰的透露着对死亡的恐惧。
毕加索自画像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死于心脏衰竭,马毕二人的战争终于画上句号。
正如他们所愿:他们可以多多交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