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蛍(b.1996)
日本人气艺术家
多次于东京举办个展
城蛍 夜行虫 2020 布面油画 53.2x53.2x2cm
日本艺术家城蛍的作品《夜行虫》和她大多数作品的呈现方式类似;在画芯之外还有一层形态各异的框体作为背板,让画芯与背板交叠在一起,混杂着艺术家优柔怅惘的情绪却又限制在棱角分明之间。
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让她的作品异于传统意义中的架上绘画,让作品成为一张张被遏制但又被明确记录的情绪切片。
鞠婷(b.1983)
OCA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中国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收藏
鞠婷 无题062018 2018 木板丙烯 111x108x10cm
鞠婷的作品《无题062018》,在我的印象里她的每张作品都特别重,色彩跳跃的画面背后凝结着创作过程中许多有分量的工作。
这让我想起雷德侯(b.1942)所说的将不同色彩和工作流程“模件化”——鞠婷的创作利用媒介特性发生的变化,产生了画面中多重翻折与撕扯的肌理。
这效果又并非是机械的照搬,而是基于明确的个人逻辑,由对“物”的依靠,到产生新的感知,最终呈现出“物”与“象”的联接。
李易纹(b.1982)
上海、布鲁塞尔、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个展
今日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参与展览
李易纹 叠加效应 2019 纸本水彩 36x54cm
李易纹的作品《叠加效应》如同他的自述:“唤醒所有的感知通道去感受湍流中的眩晕与失神”。
虽是一张小尺幅的水彩作品,但水彩的质感很好的演绎了水的流动性;并让人联想到随着材料流动性所带来的、更具象的地貌推演过程——作品画面像是描绘了一种地质景观的形成。
我个人一直很喜欢水彩画,水彩能够很好地诠释艺术家在色彩运用中可控与不可控的部分,让干练笔触下的陌生痕迹变得有迹可循。
刘艺超(b.199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多次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展览
刘艺超 草原漫步 2021 布面油画 80x60cm
刘艺超的作品《草原漫步》,我大概两年前开始关注刘艺超的作品。他的创作参考基本都来自于日常随机拍摄的图像。
基于摄影的图像来源让作品和光线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也为他可以反复摆弄画面色彩、亮度和轮廓的虚实增加了更多的合理性。
期间他还尝试过数码绘画,不同媒介的尝试都帮助他更准确的呈现抽离“具像物”之下的真实所见。
龙荻(b.1984)
人气艺术家
为知名刊物和品牌多次创作插画、封面或撰稿
龙荻 雨多的夏日 2021 纸上水彩 47x39cm
龙荻的作品《雨多的夏日》,龙荻的多重身份和角色一直让我很感兴趣。
更多元的身份和经历让“艺术家”的头衔于她而言毫无负担,我想她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随性韵律和具有呼吸感的人物形象也可能是来源于此。
同时她的创作也更纯粹的呈现了对性别关系和亚洲女性身份的自我认识与反思,内容的多元与身份的混杂相得益彰。
邱岸雄(b.1972)
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
英国V&A博物馆、瑞士伯尔尼博物馆等收藏
邱岸雄 海边的野兔 2021 铜版画 39x54cm
邱岸雄的作品《海边的野兔》,在他的创作中包含了不同文化、文学作品和口口相传的寓言故事,细致勾勒出一幅幅超现实的泛欧亚大陆景观。
这件作品是铜版画系列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海边突兀的白色墙面前陡然矗立着巨大的半身人像和怒放的曼陀罗花,两侧分别呈现着被时空错置的野兔、直立行走的生物和正在被揭开的秘密。
这些纷杂的内容被准确地呈现在铜版画上(以致敬丢勒),“以新的方式拓展古典艺术中的复杂结构与叙事性”。
烟囱(b.1983)
蓬皮杜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参与展览
英国V&A博物馆收藏
烟囱 惊讶蛙之一 2018 布面油画 35x25cm
烟囱作品《惊讶蛙之一》有着很强的叙事性,很容易调动起观者,这张作品在重新构造了具象的卡通形象后反而变得更有感染力,让人看了很开心。
张爱力(b.1990)
湖北美术馆参与展览
亮相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
张爱力 现代诗20180701 2018 布面油画 22x27cm
张爱力的作品《现代诗20180701》正表达了艺术家所说“当尺度脱离对象,细节逼近真实,颜色变得极端,具体开始失真”。
这张作品透露出张爱力创作时十足的专注,这份专注不断被放大再放大,逐渐变成了只是金属的表面而不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
局部细节的放大和观者姿态的缩小让观看体验变得富有张力,也把小品作品蕴含的视觉能量发挥到极致。
富江亮(b.1991)
硕士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
东京多次举办个人展览
富江亮 边界042420 2020 布面油彩 22x27.3cm
艺术家富江亮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油画系,他的作品《边界042420”》以“跨界”为主题,探讨人们害怕但依然选择依偎的巨大力量,例如自然、宗教和种族。艺术家认为自己是在以自身为“过滤器”在窥视这个世界,这个系列作品也向观众展示了他全新的关于世界的观察发现。
Rebekka Steiger 丽贝卡·施泰格(b.1993)
瑞士新锐艺术家
曾在瑞士琉森美术馆等参与展览
丽贝卡·施泰格 Skysailing 2019 布面蛋彩油画 40x30cm
丽贝卡·施泰格的作品《Skysailing》十分打动我。
风景是丽贝卡·施泰格近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但她的构成元素并不依附于人们所理解的地球和自然;画中的元素悬停或漂浮,不受束缚。黄色画面上点缀着棕色椭圆形的颗粒状纹理,进一步与凌乱的线条形成了天空的样貌。随着想象的延伸,它们可能会变成液体,也可能会变成被风吹动的植物群,有无限的可能性。
莎拉·奥拉瓦(b.1975)
芬兰当代艺术家
在欧洲多个国家举办展览
莎拉·奥拉瓦 玫瑰是玫瑰是玫瑰是玫瑰4号 2021 坦培拉 170x135cm
莎拉·奥拉瓦的作品《玫瑰是玫瑰是玫瑰是玫瑰4号》创作灵感来源于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的一部同名小说。
艺术家说:“我所画的玫瑰在创作的过程由盛往衰,逐渐凋零。这代表了玫瑰在生活仪式性节点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纪念日、时间、出生、爱情和死亡。”
玫瑰的幻化凋零似乎也表达了艺术家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鹫见康夫(1925-2015)
“具体派”代表人物
日本现代艺术先锋
鹫见康夫 SY-P-19 1996 纸本水墨 26.9x38cm
鹫见康夫作品《SY-P-19》是他1996年创作的作品。当时担任数学老师的鹫见,偶然间发现了“算盘”所画出的轨迹之美。从此之后,振动器、纸伞,与“算盘”一同变成了“鹫见技法”的代名词。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艺术创作的边界进一步延伸到了物体的运动,使得静止的画面呈现出规律运动的轨迹。
皮特·瑞安(b.1981)
印度尼西亚人气当代艺术家
作品曾亮相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皮特·瑞安 Sister Brotherhood 2021 布面丙烯 70x90cm
皮特·瑞安的作品《Sister Brotherhood》灵感来源于他与妹妹之间的亲情。画面中的曲线强烈表达了他们亲密无间的亲情。
同时,皮特也是一名艺术与设计系大学教师,这从画面富有平衡感律动的笔触中就能看出。
作品背景中富有设计感的的图像进一步传递了他的创作手法:即用夸张的人物形象和鲜明艳丽的颜色表达他对家人的热烈情感,线条在这里成为表达情感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