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尹秀珍:“应力”消退又增长
时间:2023.05.18 来源:artnow by Noblesse 作者:artnow

 

 
 
经过了三十年左右的艺术生涯,尹秀珍已然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她对于日常材料提出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以此书写时代的“应力”。此刻,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带来的宋冬、尹秀珍双个展筹备多年才拉开帷幕,而artnow借展览之由和尹秀珍的采访也进行了一年有余,本篇专访也或许成为创刊以来跟踪追访历时最久的一篇稿件之一。
 
 
展览现场   尹秀珍,涟漪应力系列,2021-2023
 
 
 
 
 
 
延期了三年后,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退火”项目终于在2023年迎来宋冬、尹秀珍的双个展。当宋冬以“退火不退火”为题,尹秀珍则将关注点投向了“退火”这道工艺所诉诸的对象——“应力”,展览名字便是“涟漪应力”。所谓“应力”,是指玻璃由于外因而变形时于内部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力。尹秀珍说:“玻璃中退火退的就是应力,才会呈现出最后完美稳定的状态。而应力这一部分是隐身的,它是力和力之间不确定的内在较量,就像涟漪中会有应力,生活里也会有应力,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我尝试用玻璃这种材料来呈现涟漪中看不见的应力。”
 
 
展览现场  尹秀珍,涟漪应力系列,2021-2023
 
 
 
走进“涟漪应力”的场域,先是在柔白灯光笼罩的氛围里,两组“涟漪应力”系列置于地面与墙上——尹秀珍将水果与平板玻璃一同烧制的作品放置于地面;将日常用品在石膏中搅动成漩涡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与琉璃一起凝固,挂于墙面。在房间顶上原本是12个通风口的位置上,挂着作品《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仿佛是108颗欲滴的水珠,落入平静的水面,再次激起层层涟漪。以大体量、具有肉身质感的《大喇叭》与《潜喉》作为一进一出的过渡,《泪器》所在的幽暗空间呈现了108件玻璃器,每件玻璃器从72cm-179cm依次相差一公分,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组,低下头将眼睛搁在犹如克莱因瓶的器皿上,和自己的情绪静静待上一会儿。
 
 
 
尹秀珍,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2023
灯工玻璃,收集来的衣服,108口气
 
 
 
 
展览的最后,是一处《天意》——能量的涌动与平静,生命的刻印与记录,到了最后,观众需要低下头来,才会在抬头那一刻看到“天意”,轻描淡写,又如神来之笔——一片流光返照的玻璃碎片卡在了墙上,尖口处停留着一只蚊子。那是“涟漪应力”的起点:“这是我最初做软化玻璃时,从第一块作品上流淌下来的玻璃中掉下来的碎片。当时我就觉得这片儿玻璃特别好看,就留着,也不知道留着要干嘛。我创造的这个空间是作为整个展览的核心,我一直特别慎重,反复地思考,但也是不知道要放什么,就一直空在那里。到最后我脑子里忽然亮了一下,觉得这碎片可以用。但在包装的过程中帮忙的人不小心压碎了玻璃的尖儿,我特别沮丧。到布展的最后,整个空间洁白纯净,我看到这只蚊子在洁白的台子上,用手没有轰走,它已经死了,但是很完整。当时我就感觉到这是天意的安排,我把这个玻璃碎片竖直呈现在正对矮门的墙上,把蚊子放在那个缺失了的尖上。光照射到玻璃上产生光的涟漪。这些并不是我刻意设计的,我选择了“天意”。当中有苦恼有失落,但最后一切都刚刚好。”
 
 
 
尹秀珍,天意,2021-2023  玻璃,蚊子
 
 
尹秀珍并不是第一次使用玻璃,早在1994年尹秀珍就使用现成的玻璃材料创作过作品,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单元“玻璃应力”上曾用玻璃工艺创作作品《思想的容器》,而这次的“退火”项目,从立项到开展历时5年,让尹秀珍得以深入而全面地接触玻璃的各项工艺,从学习、运用到挑战,在时间中投入,也在时间中沉淀,她不再拘泥于玻璃最后的审美形式,而是融汇于过程的展开。《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邀请了108位参与者留下“一口气”,变成108个参差百态的玻璃球器,与收集来的不同人穿过的衣服结合安置。为了让参与者的这“一口气”切切实实地留在里面,尹秀珍和工作人员前前后后试了好多次,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玻璃来说其实是易碎的非常规操作。最后尹秀珍找到趁热封堵的方法,让人们的这口气与大气层共力。“我不是为了要留一个完满的形状在那里,当人们留下的‘一口气’——这口气与大气层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在这个各异的形状——被人们穿过的不同衣服包裹在一个空间中时,那种力量感是更强烈的。”包括《大喇叭》与《潜喉》所呈现出的独特的“修真粉”,也是尹秀珍于玻璃材质中独创的颜色。“本来在玻璃的色标里没有这种颜色,那我就想试试,去不同的原料工厂与他们商议试制颜色,他们觉得量太少没办法试制,并告知说不可能做出来。我就用现有的原料自己配比试制,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调整,最后试出来了,很兴奋。就把这一组颜色命名为‘修真粉’。而且这么大体积的作品,退火就退了四个月,工厂一开始不愿意做,觉得肯定会失败。但就算它裂开来我也是可以接受的,裂,是一种语言。最后我用金属钉把裂缝锔起来,像手术缝线,有了另一种力量的存在。”玻璃成形,需与“应力”相互制衡,但又在不受其束缚时,艺术的涟漪才慢慢展开。尹秀珍在展览中对玻璃提出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也在与玻璃“相互借力、相互较量”的关系中,将自己以艺术对生命的思考推进一步。
 
 
尹秀珍,大喇叭,2021-2023  铸造琉璃、金属
 
 
 
 
 
 
 
作为艺术家,尹秀珍的执着都落在了实在的部分。材料是实在,当下是实在,热爱是实在。就像吹入玻璃的那一口气,它不是概念,不是虚无,而是反复试炼后的生命痕迹。
 
 
尹秀珍以其旧衣物构成的装置作品为公众所熟悉,她一直在收集,一直在使用,包括在这次的“退火”项目。尹秀珍强调,那是人们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布料,和仅仅是衣服或布料相去甚远。所以在旁人看来,那或许是尹秀珍为了延续自己标志性的语言而重复的同一种材料,但在她眼里,这一堆衣服和那一堆衣服并不相同。“每一次,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的人穿过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命经验会在衣服上留下痕迹和温度。我觉得这些衣物代表不同的社会属性、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时代等等,代表的是彼此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历史的迹象。所以在我这里,我肯定还没有厌倦。”
 
 
 
尹秀珍,武器,2003-2007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07
图片经佩斯画廊与艺术家惠允
 
 
除了收集的他人衣物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的水泥到2015年开始尝试的陶瓷,再到这次让她全情投入的玻璃,这些在流动和塑形中以变化回应变化的材料,也会在尹秀珍创作生涯中阶段性地出现。和其他艺术家将这类材料的审美或抽象特性发挥到极致不同,尹秀珍会为其注入实在的生命体验,带来模糊而亲近的质感,创造她独有的“经历美学”。比如《衣箱》《泥鞋》《温度》《酥油》等作品中,尹秀珍将水泥与穿过的衣服、布料、鞋子、酥油相结合;在“精神之器”系列中,陶瓷与布料、刀、镜子、尺子等相结合;这次在玻璃的创作中,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虽然尹秀珍不曾为自己的创作脉络中做过总结或规划,但相似的符号或命题总会在她不同的创作阶段里呼应出现,比如这次用玻璃创作过的《泪器》原来是尹秀珍于2016-2017年用陶瓷创作过的命题,那时候她以自己的眼睑压印在瓷泥上,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记,如同自己完成了一场安静的修行,而这次她以玻璃制成《泪器》,成为“盛不满”的克莱因瓶,变成公共的冥想空间,邀请观众共同参与这情绪的流动。
 
 
尹秀珍,酥油鞋,1996
图片经佩斯画廊与艺术家惠允
 
 
上图:尹秀珍,泪器系列001,2016   瓷、金,共108件
图片经佩斯画廊与艺术家惠允
 
下图:尹秀珍,泪器,2021-2023  灯工玻璃
 
 
 
 
“可能是因为我感兴趣的事儿还在这儿,或是说当时可能觉得已经做完了,过去了,但其实潜意识里还在,又在某个时刻被某种契机唤醒,再进行深掘。但是再次呈现的时候,肯定是在新的语境下去产生新的语言,就不再是原来的作品。这也是作品的精神延续性。”经过了三十年左右的艺术生涯,尹秀珍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但在她身上,并没有那种功成名就所带来的“命题作文”,或是突破自身的野心与渴望。一种近乎天真的创作冲动,依然在她的生命中“涟漪”不绝。
 
 
 
 
在准备“涟漪应力”这个展览的期间,尹秀珍使用的不仅是玻璃,还有岁月。“又老了几岁,我又高兴又是难过。忙碌的这两三年,觉得时间也过得特别快,展览的开展也意味着这个段落的结束,另一个段落的开始。我觉得这是我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一段时间,毕竟人生能真正做事的时候也没多少年。”2023年,正好是尹秀珍的60岁。
 
尹秀珍提起这个数字的时候,还是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一下子就到了这个岁数。可以到回望自己人生的时候了,觉得是一个瞬间,又觉得是许多事情连起来的厚厚一沓。“小时候我看到别人在笔筒上画梅花,就觉得特别好玩儿,回到家我说我也试试,就找来毛笔,先蘸粉色,再在笔尖上沾上一点白,然后在纸上压紧转一圈儿,这梅花就出来了。那时候就觉得特别有乐趣。当时邻居看见了,就在那儿说:以后这小孩儿没准真能吃上艺术这碗饭。”一直在乐趣中做着艺术的尹秀珍,不知不觉就到了耳顺之年。她身体里的时钟仿佛一直留在当下感兴趣的事情中,猛一抬头,才发现大半辈子过去了。有时候,尹秀珍的焦虑会一下子涌上来,在看得到尽头的这段路上,该怎么安排好这个收尾,该如何度过这人生。
 
展览“涟漪应力”的倒数第二件作品是《潜喉》,庞大而脆弱的“肉身”穿墙而过,观众在展厅时朝“肉身”里看,作品内部嵌入的水晶球会倒映外面的世界,风景随着时间变化着,天黑了又亮,风会吹动树叶,有人会经过……而当人们走出展厅,绕到建筑体的后方才能看到作品的背部,高高地镶嵌在墙上。尹秀珍说:“你觉不觉得它就像一颗星球,宇宙中一颗孤独的星球。”
 
 
尹秀珍,潜喉,2021-2023  铸造琉璃、水晶球、金属
 
 
 
生命的应力消退又增长,涟漪一生。蚊子还停留在那一片玻璃的碎片上,发出对生命的追问。
 
 
 
 
 
 
 
您觉得相比其他材料,玻璃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给您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尹秀珍:我很关心玻璃的透度和应力的释放,与陶瓷相似,它们都需要“加热”和“冷却”后成形。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一种不可控性,就是在变化中运动,但玻璃融化后的“糖稀化”状态与陶瓷烧融后的“果冻化”状态不同,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流淌的特性,并会产生多种可能。所以要不断地参与制作过程,计划也随之不断变化。作品是随着过程一直在生长,一点点地长成这样。如果这个展览没有开幕时间限制,好像可以一直做下去。
 
我特别感兴趣是,从我个人的视角介入玻璃这个材质之后,能否做出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并尝试有没有新的可能性。
 
 
尹秀珍,涟漪应力系列一,2021-2023  平板玻璃、水果
 
 
 
材料的不可控,展览延期的不可控对您来说是种困扰吗?
 
尹秀珍:我觉得特别好。等待的时间,反复的时间,其实也是思考的时间,它会让我的热情一直在那儿。创作本来就该这样。
 
 
您的作品里时常出现“108”,是这两年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吗?
 
尹秀珍:我是对佛教中那“108”的数字感兴趣,寓意也很广大,有说法讲:108的所指之一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用在我的作品上也特别合适。其实对于佛教,我并没有刻意的倾向。我觉得人生本身就是修行的过程,不断在修。
 
 
 
尹秀珍,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2023
灯工玻璃,收集来的衣服,108口气
 
 
 
 
您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它修什么呢?
 
 
尹秀珍:修身、修心、修为、修真、修……,人在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会有很多迷茫,人为什么活着?这个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因为人太渺小了,且私欲太重,所以要修行。人心是很容易漂浮的,需要一种定力去认识本心、回望自己,然后再去深入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
 
 
您觉得生命里我们有办法像“退火”那样完美地消除“应力”吗?
 
尹秀珍:它消除了还会再增长,是在一种消长之间的交错前行。
 
 
您一路创作过来,题材和形式都比较广泛,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做个阶段性总结吗?
 
尹秀珍:没有,我想我不是一个按照规划行事的人,喜欢随心所欲。其实总结挺重要的,但我一直欠缺着形式上的总结。我好像更感性化。
 
 
尹秀珍,涟漪应力系列二,2021-2023  铸造琉璃、日用品
 
 
 
去年这个时候采访您,那时候您觉得“现实比起来,好像任何作品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抗衡”,现在还这么想吗?
 
 
尹秀珍:我现在觉得人更渺小了,相较于宇宙,人可能真的就像尘埃一样。那么短暂的一瞬,什么是重要的呢?人应该怎么活?我最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作品也不重要,能做出什么东西其实不重要了。
 
 
那重要的是什么呢?
 
尹秀珍:我觉得人应该是自由的,就是头脑里的那种自由。你要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看,自由地去做一件事儿……虽然到最后你要具体地去生活,但不能局限于生活本身。
 
 

 
关于艺术家
 
尹秀珍(⽣于1963年,中国北京)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她的作品聚焦于⼈们对客观外部环境变化的微妙感知。她的⼀系列代表性作品,通过使⽤回收材料创作,形成了⼀种雕塑记忆⽂本。在⾼度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全球经济增⻓的快速变化中,她试图将那些通常被忽视的东⻄个体化,以隐藏地展示⽣活的个性。尹秀珍举办的主要个展有2020年⾹港CHAT南丰纱⼚《补天》;2012年荷兰格罗宁格美术馆并巡展⾄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0;中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2008;德国MoritzhofofChemnitz和WeltechoChemnitz画廊,2008;美国洛杉矶REDCAT,2006;美国纽约ISE基⾦会,2003;澳⼤利亚墨尔本格特鲁德当代,2000;中国北京⾸都师范⼤学美术馆,1996;和中国北京当代艺术馆,1995。2007年,她的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展出,并在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愿你⽣活在有趣的时代”展出。她的作品被列⼊2004年圣保罗双年展;2004年悉尼双年展;和2002年光州双年展。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焦小健:塞尚及塞尚之后· 行走的策展:走到荒野去创作
· 忻东旺:我是一个感动于生活的人· 40位伟大艺术家,笔下的母亲肖像
· 陆兴华: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的内部宗教——...· 向京:我对将要说出的所有话都深表怀疑
· 答案自在我们之中:从“我们这一代——90...· Art+100潮流艺术节120位艺术家齐...
· 邢丹文:热恋中的社会奔跑· 徐累:这是一个演绎的时代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