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真好,叶嘉莹先生100岁了!
时间:2023.07.19 来源:慢书房

 

昨天是农历六月初一,是古典文化研究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的生日。按照中国传统,生于1924年的叶嘉莹先生今年迎来百岁生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叶嘉莹先生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1950年代,叶先生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诗词曲。几经辗转,1979年,叶嘉莹先生回到祖国,成为当时南开大学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教师。七十年来,叶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她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
 
过去几年,叶嘉莹先生陆续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所以必须分享叶嘉莹先生授权传记电影同名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这部120分钟的文学纪录片,没有起伏的剧情,也无引人的特效,只有一位老人的缓缓讲述,在空灵的音乐与景致中,与叶先生一起回想,感发,思索。
 
 
叶嘉莹是谁?
 
她本姓叶赫那拉,1924年生于燕京旧家。在儒家诗教的熏染下成长起来。她毕生以研究教授古典诗词为业,更是把平生境遇与真挚情感融入一首首诗词记录下来。尽管遭遇种种忧患与磨难,却“历尽风霜便未死”,她始终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不断传递给下一代。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中,叶嘉莹先生堪为承先启后、贯通中西的摆渡者。
 
 
 
 
 
纪录片镜头中的叶嘉莹,是前所未有的、以他人为镜映射出的一个多面的叶嘉莹。叶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成就犹如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堪为“似月停空”;每位受访者仿佛江河湖海,各自映照出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灵动与鲜活,是谓“月映千川”。
 
 
叶嘉莹先生曾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
 
 
 
 
 
 
这部记录片也被整理成一本书《掬水月在新——镜中的叶嘉莹》全书共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皆以一句叶先生的诗为题目。
 
壹·植本出蓬瀛
贰·入世已拼愁似海
叁·变海为田夙愿休
肆·要见天孙织锦成
 
所选诗句或潜藏着她的自我认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态度,或预示着她的命运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缩影。
 
每部分对应叶先生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UBC)、南开大学,各部分由“自述”与“众说”两大板块构成。
 
叶先生自述部分提炼自拍摄电影时17次访谈和演讲的录音稿,并参考《要见天孙织锦成——我来南开任教的前后因缘》《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等文补充。
 
 
 
 
 
行文借由她对个人诗词作品的解读,勾勒出她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脉络,而这些内容,都能从相关被访者的叙述中看到呼应,从而在文字空间中形成一种交流与互动。
 
被访者的叙述也来自于采访录音稿。影片拍摄时采访了三四十位与叶先生交往甚笃的人士,包括她的好友、学生、同事、邻居、医生……
 
他们多元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以及叶先生在各个方面对诸位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这些受访者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非常动人的往事、一个生动而丰富的叶嘉莹。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先生的课:
 
叶先生讲课有一种魅力(Charisma)。她一口北京话,纯正而富有教养,念诗的声音很迷人。虽然听叶先生的课只有短短一年,但那一年的诗教却对我影响深远。我后来引用过刘禹锡《乌衣巷》境界背后的含义,这都是从叶先生处来的。
 
他说,自己创作《台北人》《永远的尹雪艳》等作品,都从叶先生讲杜甫《秋兴八首》、讲唐诗背后的历史兴亡中得到的启发。
 
 
 
 
诗人痖弦则表示至今难忘最初见到叶嘉莹的场景: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台湾的远东电影院。那时候远东电影院常常演外国电影,当时的外国电影会在好几个电影院轮流演,从别家演完,再跑片到这里,放映时间没有那么准确,所以大家都会早些来,等电影开场。我当时看到一位女士穿着旗袍站在那儿,意暖而神寒,怎么这么清新,太美了!现在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就一直那么看着,我都觉得自己看得有点太多了,印象太深刻了。
 
“这么美的叶嘉莹”对台湾文坛的贡献很大,痖弦作为一个新诗诗人约请叶嘉莹写专栏她没有拒绝。通过叶嘉莹在《幼狮文艺》上发表的三篇写传统诗词的理论文章,使得台湾原本不相往来的、端午节不肯纪念同一个屈原的新诗人和旧诗人,“开始在一个桌子上吃粽子了”。
 
叶先生的学生施淑在她远赴加拿大之后,也追随她到温哥华UBC大学学习,她说从前大家都知道叶先生的课在台湾很受欢迎,到了加拿大用英文讲课,她仍然很受欢迎:
 
刚去的时候,英文教学给叶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很奇怪,她不流利的英文居然让西方学生听得很入迷。
 
在她的讲述中,叶先生喜欢看电影,喜欢读卡夫卡,可以连着两晚看斯特林堡的戏剧。甚至,她最早在台湾看到台静农的小说,都是因为叶先生的介绍,陈映真的小说也曾得到过叶先生的批语,“但我们从来不觉得叶老师思想左倾”。在她看来,叶先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象征,只是有爱国的精神。
 
叶老师的思想根底,我认为是非常儒家的。她年纪这么大了,还那么努力地去推广诗词,就因为她秉持一个信念:要为传统文化做积极的、正向的努力。她确实也做到了。
 
叶老师回到祖国,我觉得是最好的归宿。她回中国大陆就回到文化本身。
 
曾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陈洪则难忘叶先生刚回国讲课的情景:
 
经历过文革的这几届学生,求知欲非常强,但是我们那时候的老师,大部分知识是相对僵化的,是50、60年代比较模式化的那种思维,教学也是如此。叶先生一来,无论从她的知识结构还是教学风格,那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遇上她,简直是我们这段人生里的奇遇。
 
 
 
 
在他看来:
 
叶先生有中国古代士人那种立身做人的原则,士大夫的风骨融进了她的生命里。
她一生忠于中国诗词文化,并做了很多工作,让诗词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像她这样的守望者,没有第二个人。
 
而在给叶先生看过病的中医卓同年的眼中,叶先生则是一个“生命的精微体”:
 
叶先生的生活没有规律,工作拼命,吃东西非常随便,但是,我们发现她的十二条经脉不管是阳经还是阴经都是通畅的。那么,叶先生靠什么来修理自己呢?又是什么在滋养她的生命,让她这么大年龄还可以讲课讲几个小时不停?
 
除了她日常有练习气功的习惯,还有就是她内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叶老师内心对生命的热情让她永远活在心境的顺流当中。
 
 
 
 
 
她活着的每一天,都将当下的快乐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人生命的闪光点。我所说的闪光点,就是每个时刻最快乐的那个点,叶先生都找得很准。所以我觉得这种
 
生命现象很值得作为长寿和养生的样本去进一步研究。
……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不仅是同名电影的衍生之作,更是叶先生一生言传身教的实录。叶嘉莹先生虽遭遇曲折坎坷,却始终秉持青云之志,让苦难把灵魂打磨得愈发高贵。书中多元的视角、详尽的叙述、丰富的图片,完美展示了当诗词融入个人生命后所产生的美感与力量,也诠释了儒家“充实之谓美”与“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这位“古诗词的女儿”依然在照亮我们,照亮这个时代。
 
 
 
 
 
 
还有一本书,刚刚出版,也强烈推荐,是叶嘉莹先生的《论苏轼词》。这是一本手稿整理版,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苏轼词作何时而作、因何而起,超旷中另有心音,又因何余音绕梁近千载,洒脱之处是否不合格律……叶先生深入苏轼词作,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回答何以苏轼。
 
《论苏轼词》为叶嘉莹先生亲书手稿。叶先生对学问的严谨、对诗词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流淌在这淡淡的字里行间。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邵琦: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第三届中越青年大联欢书法界代表魏爱臣异国...
· 潘家园:雕刻时光的大众博物馆· 石虎笔墨中的弦外之音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