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毅

1969 出生于杭州
1995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居杭州,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浙江省雕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
主要个展
2023 不物于物,香地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21 趣计划:看不见的跷跷板,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20 关照与移情:平衡中的世界——沈烈毅满塘里装置艺术展,安吉蔓塘里自然村,安吉,中国
2020 风中之风,运河外滩美术馆 ,无锡,中国
2019 看不见的跷跷板,上海腾飞大厦,上海,中国
2019 沈勤、沈烈毅双个展,瀚阳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8 跷跷板:沈烈毅装置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8 日常之上——谭勋、沈烈毅双个展,瀚阳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7 沈烈毅2017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6 以水为徒,Art Front Gallery,东京,日本
主要联展
2018 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杭州,中国
2018 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7 釜山海洋艺术节,釜山,韩国
2017 武汉新轴线——2017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武汉山体公园,武汉,中国
2016 宁波·杭州湾首届国际雕塑艺术展,宁波杭州湾新区,浙江,中国
2016 湖·上肆人展,瀚阳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6 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6 通 空间艺术邀请展,南通中心美术馆,浙江,中国
2016 同行——中国当代雕塑二十一名家邀请展,棉三创意街区, 天津,中国
2015 首届国际城市雕塑作品大展,敦煌,中国
2015 生态·人文,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长白山,中国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展,西安当代美术馆,陕西,中国
2014 第十二届大分亚洲雕刻展,大分,日本
2014 首届平潭国际城市雕塑展,平潭雕塑园,福建,中国
2014 浙江省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4 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山东美术馆,济南,中国
2014 第二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苏州工业园,苏州,中国
2014 迹·TRACES2014新天地当代公共艺术展,上海新天地时尚,上海,中国
2013 中国·芜湖第三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芜湖雕塑公园,浙江,中国
2013 德国北方艺术第13届国际艺术展,德国
2013 延伸·2013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和阳美术馆,大同,中国
2013 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3 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东营,中国
2013 解构与建构――中国抽象雕塑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3 中国雕塑学会20年优秀作品回顾展,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深圳,中国
2013 邂逅·艺术直面公众作品展,沈阳新一城,辽宁,中国
2013 问石——中国当深圳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代国际石雕艺术邀请展,鼎立艺术馆,深圳,中国
2012 第四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中国
2012 雕塑当代——中国当代雕塑家作品展,青岛,中国
2012 德国——中国文化年“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
2012 舟 共振计划: 第一站 “共振汉堡”中国当代雕塑展,德国
2012 中国百年雕塑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2 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2012 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展),李公堤三期风尚步行街区,苏州,中国
2011 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温州会展中心,浙江,中国
2011 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清华美术学院,北京,中国
2011 首尔国际雕塑节,首尔,韩国
2011 中国青年雕塑家作品展,长春雕塑公园,吉林,中国,
2011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第十届大分亚洲雕塑展,大分,日本
2010 中国台州国际城市雕塑展,台州经济开发区,浙江,中国
2009 全国十一届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中国
2009 第六届浙江省体育美展,黄龙体育中心,杭州,中国
2009 浙江省十二届美展,杭州,浙江,中国
2009 全国雕塑百家联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城市雕塑展,乌鲁木齐,中国
2008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钱江新城,杭州,中国
2008 澳门与奥运同行体育雕塑展,澳门,中国
2008 浙江省雕塑名家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07  独乐·众乐——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创作与研究,中日友好会馆公,东京,日本
2007 首届中国美术教师艺术作品年度奖获铜奖,美术大观,沈阳,中国
2006  远大杯——北京双年展被选资格展,中华世纪坛,北京,中国
2006 沈阳国际雕塑作品展, 沈阳,辽宁,中国
2005 雕塑百年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05 第五届浙江省体育美展,浙江,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沈烈毅:水波、涟漪、铁壳船…都
· 沈烈毅:天地之大,自然为根
· 沈烈毅:大理石上泛起的涟漪,是
· 时代 | 沈烈毅:诗意是不被说
· 当我们谈论雕塑时,我们在谈论什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沈烈毅:天地之大,自然为根>>

  导语/ 沈烈毅的工作室背靠一片茶园,院子前桂花飘香,整个工作室的墙外长满了爬山虎,有些甚至穿过水泥外墙的缝隙钻到屋子里。这里仿佛一片世外桃源,一壶绿茶,一抹阳光,便足以静静聊一下午。从艺术家的童年生活到现在美院任职的工作,从第一件围绕“水”展开的作品,到现陈设于“湖·上 肆人展”的《静水流石》,他的创作轨迹与自然相互编织,总是那么水到渠成的,淡淡的,却足够极致、纯粹。


  艺术中国:在“湖·上 肆人展”上看到您的作品,从《雨》到《静水流石》,都与水有关,可否先介绍一下这一系列作品?

  沈烈毅:我其实最早做“水”这一题材是从大学开始的。当时在南山路那边老师希望大家做一个和杭州有关的雕塑作品,我就做了三条方形的波浪形水柱,这是第一次接触水的题材。之后还有《雨》《舟》《长堤一痕》和《湖心亭一点》等系列。

  艺术中国:这么多关于水的不同形式的作品,它也成为贯穿您整个创作的一条主线。可否谈谈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和情结与水产生共鸣?

  沈烈毅:我想是因为我和水有渊源吧。小时候我家住在运河边,有一天玩水不小心掉到河里差点淹死。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掉在驳船那里,在水中挣扎着看到船底黑乎乎的阴影在头上搅动,我翻身抓到船帮却怎么也翻不上去,后来正好有其他船路过才给我捞了上来。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掉到水里的那种恐惧和绝望。那一天,我差点被水淹死,那一天,也是毛主席追悼会的同一天,人们哭得死去活来。

  艺术中国:那个日子像一个节点,它是您个人生死的一个大事,也是时代的一件大事。不过那种畏惧却并没有让您远离,相反,您表现出足够多的关注和兴趣。

  沈烈毅:其实,包括后来的《巢》《乾坤》《囿》《天空》等很多系列,与其说水这一题材很重要,不如说对我来讲关乎自然的命题都令我着迷。当它和你人生从小到大成长经历都息息相关,甚至和你生死都联系在一起时,你自然对它格外敬畏。“机会和灵感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可能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它是埋藏在你心里的东西。


  另外,小时候的生活也给我留下很深的烙印:白天从家到学校要穿过一片高过头顶的田地,晚上大家又在院子里乘凉仰望星空,听着一片片蛙声入睡。那时候还特别爱看暴雨和台风来袭,雨打在窗上噼啪作响,远处的树林被大风吹得弯腰,然后又直起来,再被吹下去,那种视觉感十分震撼。所以我从小对自然的敏感就从这周边的环境而来——它就像一个根,是长在天地间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与其说童年时候玩的很野,不如说我和自然接触得更近,也就愈发敏感了。

  艺术中国:这种关乎“天、地、人”的宇宙观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和谐共生,总是表现得平静深远。

  沈烈毅:我想这也和禅宗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书籍的阅读是一方面,但是作为西湖畔长大的杭州人,那种烟雨迷蒙,在缥缈与虚实之间相互对望的省思,恰是我对禅静最直观的领悟。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种人文和自然环境都无形中滋养着我的内心,如同储藏在身体里不断发酵的养分,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让我把这方水土与人的共鸣和感触贯穿于作品之中,在对望中带来禅静和哲思。


  看不见的看见了,看见的看不见了

  艺术中国:从雕塑的角度,空间的呈现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您希望如何通过作品表达您对空间的认知?

  沈烈毅:我希望作品和空间搭建一种关系,让它产生一种“气”,使静止的空间产生流动的气息。比如《木罅生华》系列,一块方正的木头在眼前时,你只会将目光集中在它本身,但如果赋予它一道缝隙,你就能通过它看到它以外的空间,从而拓展视觉的维度。与此同时,这道缝隙间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流动的气息。


  《天空》系列也是这样,它让人思考虚与实的关系。作品中的建筑是虚的,只留下剪影的轮廓——我特意当把人类文明的附加性符号抛出,这样才能甩掉那些干扰项,引导观众看到更真切的自然,用心体悟天地、宇宙、星辰,让这些被遗忘的“背景”重现——这种视角的转换,抛却具象事物对人的局限,从而解放我们的身心和双眼,望得更远,看向本质。

  包括这次在G20期间展出的作品《一片天》,我把各国的地标性建筑按其轮廓挖空,从剪影中散射相互交织的光线。毕竟,边界都是人为塑造的,它成了条框和限定,但如果我们把个体置于整个人类发展或是宇宙中来看,甚至把历朝历代的国家放在历史长河和天地之间来比衬,它都是极为渺小。我们苦心觊觎的东西,终不如放眼望去的宽广。天地是一体的,世界也是一体的,只有看到“一同”才能淡化眼前的对立与冲突、利益与争执。而从每个剪影中射出的相互交织的光线,也暗示着国家间的联系与交融。


  像敬畏自然一样内敛而谦逊,像手艺人一样追求极致和纯粹

  艺术中国:另一个雕塑中常见的问题就是材料的选择。您如何通过不同材料来实现自己作品的特质?

  沈烈毅:不同材质呈现出不同的诉求。像“雨水”系列,我用坚硬的花岗岩去呈现荡漾开的水波和涟漪,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水的至阴至柔和花岗岩的至阳至刚通过作品融为一体,这种阴柔相济本身也是道家学说中天地万物本质的形象阐释。同理,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曲与直,这些体悟都与自然之道密不可分。我惯用的另一种材料是不锈钢,不同于木与石的天然而成,它本身极具现代感。不锈钢可以在视觉上帮我达到毫无瑕疵的极致,这也是我在作品中极力追求的一种东西。它的极致,就是纯粹的镜面感,没有任何凹痕起伏,视线顺着它流淌,所有承载其中的思绪都随之无限延展,任何一点瑕疵的出现都会带来波动,从而停止思绪。而我希望我的作品让人安静下来,静若止水。当人们把尘土掸干净,放空并摒弃杂念,才有空间去思考,才能放松自在,回归和天地间最本质的沟通与内省。


  艺术中国:所以,这也是一种减法,通过视觉上的减法去让渡心灵上的空间。

  沈烈毅:是的,太多信息会稀释理解的偏颇,反倒加大传达的不准确性,恰到好处就在那微妙的一点。只有适当的舍弃——把手中的元素减少,才会让渡出更多余地,这种空、静,寡、淡,最终却可以凸显出一种纯粹,我想这也是东方禅宗文化中重要的一点。

  艺术中国:但是这种纯粹也需要心与手的不断磨砺,把坚硬的石头打磨得如同荡漾的水波,这一定是件耗时耗力的事。

  沈烈毅:的确,但这就像“修行”,是条必经之路。要与材料产生感情,不断和它磨合,在触摸和制衡之间一次次锤炼,不停试验,当你和它发生关系时,才会不断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从而更接近结果。这个过程中,你未必就是主角,是艺术在不断激发和引领你。只有当心,手,材料三者共通互融时,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呈现。就像《雨》这件作品,每平米的打磨要耗时近一个月,而且机器很难塑造出那种细腻和柔度,目前都是手工去磨制,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然的状态,无限接近物质本身吧。磨石如同磨心,让自己沉静下来,可能本来就没有捷径。


  艺术中国:所以,当我们在看它的时候,我们也在观看时间。最后,请您聊一聊,您如何判断一件作品的好坏,您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沈烈毅:我认为好的作品并不是高高在上让人仰望的,它应该和人、和自然都相通相融,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淡淡的艺术气息——“淡”是一种隐含却持久的力量。尤其是雕塑作品,很多时候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它应该为人所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也应如此,别把自己看太高,就当自己是个手艺人。我想,对自然敬畏的人也一定会谦和内敛,而且,因为你尊尚自然之道,你一般也不会屈服权威,毕竟之于宇宙,我们渺小如沙尘,又谈何权威。
另外一点也是大家经常谈及的,就是所谓的“地域性”和“国际性”。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应该打破地域束缚放之四海而皆准。国际性其实就是人性,因为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虽然气质上会有差别,但其共性应该是普世的,能在人性层面产生共鸣和感动,在人心中产生涟漪与浸染的,一定是好的作品。

  艺术中国:谢谢。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