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新闻

艺术院校毕业季:若不闯过生存关坚守艺术有点难

时间:2015.07.24 来源:广州日报


  
反思:
  
美术专业毕业生过剩?
  
  在王华祥看来,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的美术教育成本很高,很多人进入一般的美术院校或普通综合大学美术专业学习,确实是抱着成为艺术家的梦想。而出来后却不得不和艺术告别,还无法通过自己的专业去就业,甚至连生存都比较难,毕业多年了仍在“啃老”,这就令人痛心了。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过剩,我以为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是否需要那么多的普通综合性大学都开办美术专业?我想是值得评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还不如更多地投入技术教育。让美术教育成为一种基础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中贯穿并落实好,其实更重要。”王华祥说。
  
  王林则表示,把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地方,弊病确实很大,但这属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而不是大学教育普及化的问题。“充分利用大学资源让更多人就读,受到美术熏陶,从总体而言是好事。大学生的比例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素质自然就会有所提升。当然,美术院校之前那种一名老师带一个学生甚至几名老师带一个学生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我认为大学更多是提供一个场域、一种氛围,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当然,很多时候,学习要靠自己。”
  
市场探问:
  
观念不改变 推手能起多大作用?
  
  心怀理想坚守艺术的少部分毕业生,面临的生存压力的确不容忽视。广东精诚所至艺术品拍卖公司在8月6日的夏拍中,就准备尝试将获得“许钦松创作奖”的十多件作品进行展卖。其总经理陈绮雯告诉记者:“我想学生们毕业后能否继续坚持创作,跟他们的作品能否得到藏家认可,进入市场,有很大关系。此前我们就发现,有太多美院的优秀毕业生,因为生活没有保障,作品没人能看到,缺了继续创作的动力,丢了继续前行的勇气,最后都转行了,挺可惜的。因此,我们希望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又不过分渲染这一行为。”
  
  而开办四年的艺术机构逵园,也一直在力推年轻艺术家。其艺术总监黄轶群表示,美术院校扩招以后,学生多了,虽然其中确实有资质平庸的,但天分高、有潜力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广州美院作为华南地区最好的艺术资源基地,每年的毕业生中更有不少佼佼者。“开园这几年,我们也感觉到广州的藏家对当代艺术品的认知在慢慢升温,越来越能认识到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值和创作特色。”
  
  不过,王华祥认为情况并没那么乐观:“一些艺术机构支持青年艺术家创作,这种努力有一点作用,但如果整个社会对艺术品的观念不改变,意义就不会太大。现在艺术并没有成为中国人生活当中的消费品,而是一种奢侈品,只有极少人会拥有,画廊本身就举步维艰,能够进入博览会的艺术家也非常少,年轻艺术家就更少了。”
  
  一直对艺术品市场比较留意的邱欢欢则表示,当下不少艺术机构对年轻艺术家的推广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在挑选作品上专业性不够,名师弟子、艺术家后代,这些头衔更被看重,甚至存在一些潜规则。“我曾画过一件作品《平台》,讽喻这种现象。”邱欢欢说。

责任编辑:阿特去阿特首页
我来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