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有没有双年展,游威尼斯通常都感到兴奋。有艺术展就更锦上添花,一边看作品,一边在迂回曲折的街道里游走,找寻下一处风景,感受风俗人情。跟世界上几百个艺术博览会比较,威尼斯双年展独特的原因是源于它没有将销售纳为环节,坐落在这个无烟城内,可以全身心地期待艺术潮流涤荡身心,欣赏世界级的策展方案,感受国家馆的用心和不可缺少的当代艺术。
这一届的双年展主题定为“Illumination(光照)”,笔者认为强调的是从艺术中得到的灵感,敏锐的观点和思维的表达,令观众有一个互动和通透的了解。从全世界邀请83位艺术家,再请了4位艺术家策划了4个建筑部份,附这4位艺术家创作部份,策展人BiceCuriger将展览打扮得高雅完整,包括画作、雕塑、照片等艺术形式,令人感到传统媒体的复兴,笔者对此深感振奋。
总共有89个国家馆参加此次盛会,每一个国家都出尽法宝希望令观赏者留下印象和好评。笔者有幸跟泰特艺术馆的欣赏队伍一起漫游展馆,仔细聆听每个国家馆的策展人或艺术家的介绍,三天里的紧密行程,仍没有看完全部的展馆,但是大部分的馆都涉足过,获益甚多。首先笔者将此次亲历的艺术展览归为三类:
用艺术的眼睛看时事政治
第一类是关注时事政治的概念艺术,通常看见的内容都是用传媒角度报道的新闻方式来表达,给人相当大的距离感。用艺术本身反映不同国家的问题、社会和政治的矛盾,趣味性是其一,意义也可能更耐人寻味。推荐日本馆、以色列馆、波兰馆等。
以色列馆以艺术家Sigalit Landau的“一个人的地板是另一个人的感受”为主展,以装置、雕塑和物件、电影和表现艺术的手法,将个人的政治看法和哲理学转化为通俗的表达。Sigalit Landau以死海(Dead Sea,海拔456米以下)为创作灵感,作品包含当地历史与地理政治的涵义,生态灾难对艺术家来说印象深刻,用水、土和盐为艺术构成元素,探索存在和生存,人民与国家的相互依存,本土与未来的课题,手法成熟,问题严肃但作品可观性高,令人深思。
波兰馆的“犹太复兴运动”主题展由耶鲁•巴塔拿(Yael Bartana)的三部电影——各斯•玛丽(Koszmary 2007),穆尔•我扎(Muriwieza 2009)和扎马克(Zamach 2011)构成,“犹太复兴运动”是一个呼吁三百三十万位犹太人回归祖先原居地的政治史实。讲述被军事主义践踏出累累伤痕的这片广袤土地——以色列定居运动,犹太复国主义梦想,反犹主义,大屠杀和巴勒斯坦权利的回报。除了电影三部曲,一个新的政治运动已由艺术家成立。YaelBartana通过实验形式的集体心理治疗,把国家灵魂融入个人意识。笔者对犹太民族历史知之甚少,不敢对作品妄下评判,但是它令人有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肃然的波兰馆,却给了笔者莫名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