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的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到8月的哥窑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封口门,“八重门”接踵而至,不仅令故宫(微博)博物院忙于应对,也令公众多少有些猝不及防。“碎”了的故宫,靠什么弥合公信力的裂痕?
“故宫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但是这个最该有文化的地方,却屡屡犯下低级错误,成为被人调侃的对象,实在是令人痛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认为,“专业”和“透明”是博物馆应有的两大特点,但长期的封闭行政体制,已令这两个词离故宫博物院越来越远。
“虽然身陷各种‘门’,但我认为故宫最大的一个‘门’,就是它自己的那扇大门。”知名博主“五岳散人”说,“因为它不是向它的真正所有者——普通公众敞开,公众就难免猜测它已经蜕变成一扇为私利者打开的门。”
在多位受访的文物界专家看来,要“拯救”故宫,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故宫文物管理规定并不少
“八重门”尽管门门洞开、虚实难辨,但没有一扇门能让公众对故宫内部一探究竟。为了解故宫内部的文物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记者曾致函故宫博物院,但故宫方面拒绝了采访请求。
一位不愿具名的故宫基层文物管理人员说,就文物管理而言,故宫博物院共有180多万件文物,主要由古书画部、古器物部、宫廷部和图书馆这4个业务部门直接负责日常保管。其他部门配合协作,每个部门的权力比较小,“决定权几乎都在院一级。”
文物分别存放在地上、地下两个库房里。“为了保证安全、防止日晒雨淋,地下库房存了2/3以上的文物。”他介绍道,“我们有3层、每层4-5米高的地下库房,由4个业务部门共用,一般珍贵一点的一二级文物都放地下。”
据记者能够查阅的公开资料,故宫内部关于文物管理的规定就有《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藏品库房检查规定》、《在陈藏品的管理规定》、《文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
“网上能查到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位内部人士说,“院里落实在纸面上的内部条文和各种不成文的操作规程,另有一大堆。”
“比如,按照内部规定,各业务部门至少一周‘查库’一次,每次至少两个人。地上、地下都有全程监控,进地库还要同时有两个人的指纹识别。”他说,“查库的每一步,包括文物怎么拿放、是否要戴手套等,也有规定。你怎么操作的,院里都看得到,监控录像会保存挺长一段时间。”
“查库”期间损坏了文物怎么办?“这要看你是怎么做的,故宫有数量庞大的老旧文物,一个花瓶嵌件自己脱落了这类事情,也不时发生。如果你每一步都按照规程做,一般不会‘怪罪’。如果不是,事故就要自己承担责任。”这位内部人士说,一般惩罚措施是扣奖金、记过,严重的还会调离部门。
故宫博物院里的员工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这位内部人士说,据他了解,在有编制的一千四五百名故宫人里,大致是老职工、内部子弟和社会招聘大学生“三足鼎立”。“故宫从2000年开始比较多地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班出身的人,此前,在35岁以上的故宫人里,大学生少,内部子弟、北京人、复转军人多。现在好一些,像我们业务部门里,科班出身的人能占到40%-50%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