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滕菲与中国首饰艺术教育
时间:2023.05.16 来源:中国宝石杂志 作者:张凡

 

 

 
在《首饰艺术——滕菲教育自述》的序言中,我是这样记述滕菲老师的:我的导师滕菲教授1963年春出生于杭州。她成长在江南文人的教师家庭,16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后远渡重洋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继续深造获艺术硕士学位,1995年留学归来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开创了“材料实验”课程。在积淀七年之后的2002年,她首开先河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首饰艺术与设计”专业,将当代艺术的实验精神与首饰艺术中国化的哲思相结合。投身教育事业三十六载,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首饰艺术泰斗。作为她的学生,我们是幸运的,滕菲老师二十年不懈地对首饰艺术教育与行业发展倾注心血,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首饰艺术创作基因的栋梁之才。在她的优秀毕业生中,有的作为艺术家秉持观念持续创作,一直走在行业前沿;有的在国内外成立工作室、品牌、画廊,实现了“可佩戴的首饰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发展;有的在企业和机构中设计出鲜活又接地气的大众首饰;还有一些在全国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已成为创建首饰专业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滕菲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建构了中国“首饰艺术”的面貌与格局。作为她的同事我们是幸福的。在滕菲老师的教学中,她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艺术教育的师承关系,有时会使学生成为老师的影子,很难超越老师。滕菲老师个人的艺术创作在国内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的创作风格鲜明,作品洞察敏锐。但她还能教出和她不一样的学生,这点非常不容易。她不遗余力地给予学生实施可行的教诲,她从不吝惜这种付出。滕菲老师有这样的胸怀,她能保护学生、包容学生、鞭策学生去成就自己。我们跟随她学会了教育是在塑造人,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滕菲老师正在上身体的寓言材料课
 
 
作为滕菲老师的学生,我留校任教并成为她的同事,有幸亲历了她创建“首饰艺术与设计”专业的过程。然而,虽然亲历,却很难精确描绘出她为教育事业耕耘的瑰丽画卷,因此,该书以口述的方式,将我与滕菲老师的交谈内容以及她的回忆记录下来,整理成平实生动的语言文字,希望读者如在滕菲老师身边听她娓娓道来,领略她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人生故事。
 
 
滕菲老师与学生于校庆日合影
 
 
 
该书的第一章“化腐朽为神奇——材料实验在中国被纳入设计教学”,讲述了滕菲老师自德国留学归来回到母校开始任教的细节,揭开她如何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智慧将欧洲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章的“燕子垒窝”一篇中,滕菲老师这样讲述到:
 
“中央美术学院1995年到2001年在无线电二厂过渡办学,我正好是1995年回到美院的。1990年我离开北京到德国留学,在欧洲旅居了5年,此时回国正好是美院要建设设计学科的时期。学校刚刚从北京王府井的校尉胡同5号搬到大望京酒仙桥的二厂过渡。当时的二厂地处北京城乡接合处,校舍房屋简陋,有种百废待兴的情状,面对着这一切倒是令人有种投入工作的激情。也正是在二厂校区我们迎来了设计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我在德国学习的是材料造型等新学科,回到美院组建设计系,就想把自己学到、收获到最好的东西带给学生,带到教学中,比如,凡事从兴趣出发,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主性……初回美院工作,对我来说还需要有个适应的阶段。于是,决定先从材料实验课开启我的教学之旅。
 
 
滕菲老师和她的教学团队
 
 
 
‘万红西街二厂时代’的美院,校区里有一排简易的平房。课程中不能在教学楼里做的事,比如需要用火的、粉尘多的、噪音大的,都放在这排平房里。雕塑系有个做铁艺的空间就在简易平房这里,隔壁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可以用来做材料工作室。我第一次进到这个空间,打开一个双开门,里头不算太大,什么也没有。比起现在来说,那个时代的经费是非常紧张的,做什么基本上都需要自力更生。那时没有现在这种条件,可以画个图纸交给施工单位来报价、细化、实施。当时做材料工作室,我就像燕子垒窝一样,需要衔着树枝一根一根地去筑造,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就是这样的过程。我当时的诉求也很简单,就想赶紧先干起来吧,让学生来上课能马上有动手工作的地方。
 
于是,我从开设课程紧要的需求开始,先做工作台。材料制作需要不怕水,也要耐磨,做工作台用大芯板是物美价廉的选择。我记得特清楚,当时买了些120元一块的大芯板,为了防水,我用比较厚的塑料膜叠了几层放在面板上,然后用钉画布的钉枪把大芯板面包起来,材料工作室的工作台面板就这样完成了。有了面板,工作台桌面底下的支撑是从一些旧桌子上拆下来的桌腿,都是我四处找来的。工作台做好了,我就开始琢磨凳子怎么来呢?那时也没有条件去买工作凳,工作室当时用的工作凳是我在食堂附近发现并加以改造的。当时,学校刚从校尉胡同王府井的老美院校址搬过来不久,老美院食堂有一批圆凳子,搬过来以后食堂就把多余的凳子扔出来一些放在室外。圆形凳子面,两根空心铁管组成的四条凳腿,我在那里仔细打量这些扔在食堂室外的凳子。食堂的工作人员看到我在琢磨这些凳子,就和我说可以挑点拿去,还说别看样子难看但是挺结实的,用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于是,我就挑了一些凳子拉回到工作室,自己用油漆把凳面刷成红色的,凳腿刷成白色的。就这么处理完,凳子焕然一新了,看上去颜色还很亮丽,我对色彩关系的把握还是比较自信的。被翻新的凳子和我用塑料膜包大芯板做成的工作台组合在了一起,成为材料工作室最初的样子。有一次,造型专业的老师走过材料工作室门口,往里面一看,就被吸引进这个空间,评价说:‘很时尚呀!’我就觉得很有趣,其实就是变废为宝。没有好的条件,但我还是知道怎么为一个地方做出点现代感的效果,这首先要从色彩上解决。除了把握好空间的色彩关系之外,要让工作室看起来像样,日常中还需要维护卫生。‘弄干净!’是我在课堂上常说,也是身体力行常做的。这方面我算实干派。空间设计好,卫生搞好,环境就会舒适起来,舒适的空间可以为学习和创作提供良好基础。后来,当我去国外参加设计展,看到一些设计师也开始用旧木板、旧衣服做设计,包括谈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时,回想起我初建材料工作室设计的空间,也算是化腐朽为神奇。”
 
 
 
 
2012 年,“十年·有声”——中央美术学院与国际当代首饰展开幕式滕菲老师致辞。
 
 
 
滕菲老师作为实践者,因对材料材质的实验所获触动了自己,才会尝试去启迪学生,去创建“材料实验”课程。“材料实验”课程在当时的美术与设计教育中属于空白领域。“材料实验”课程滕菲老师做了五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相关教材,全国一些艺术院校到中央美院深造的老师也都来修这门课程。大家当时给我的反馈是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新颖,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产生共鸣,体会到那种灵感被激发的感觉。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很多院校将材料实验纳入了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
 
“材料实验”课程的精耕只是开始,创建首饰艺术与设计学科是滕菲老师酝酿已久的事情。当被问及什么是她创建这个学科之初心,心中的目标又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高品位、高起点”。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到的。在该书的第二章“高品位、高起点——首饰艺术学科在中国的体系建立”中,滕菲老师从“打开认知” “立足中国” “走向世界”这三个角度讲述了一个学科创建的蓝图如何被绘制而成。在“打开认知”一篇中,她叙述了首饰艺术与设计学科创办之初的经历与体验。
 
 
2015年,滕老师在丹麦文化中心为学生做展览。
 
 
“1995年我从德国回来就是想做首饰的,可那时各方面的条件并不成熟,所以回到美院后我先在设计系开设了一门材料实验课。从材料实验课开始,经过了六七年的铺垫,首饰专业才真正建立起来。
 
彼时,在德国学习艺术是在一个大美术的氛围中,柏林艺术大学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太细分,我在这里攻读‘自由艺术’的硕士,并选修了‘首饰艺术与制作’课程。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工作坊用金属工艺的技法和多种材料来创作作品。当时德国的绘画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最为活跃的是装置、观念艺术。很多德国艺术家会使用带有工业感的废旧机械,或者一些冲击力特别强的材料来加工、制作作品以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表现语言和西方的文化、艺术语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而言,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像装置、观念艺术这类较为活跃的新艺术形式,而是自然而然地钟情于动手去接触摆弄一些东西。所以在柏林艺大读书期间,我的兴趣就开始不在二维绘画本身了。我想摆脱画布、颜料这些媒介,真正动手去制作、把玩、亲和材料及材质。在材料制作过程中所获的体悟对我来说是最享受的,所以我还是非常注重一切从个人兴趣、喜好出发,逐渐开启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探索。
 
 
滕菲老师作品《梅香》 项饰及她的佩戴图
 
 
 
当时,回到中央美院,无论是面对自我,还是面对我要教的学生,我都会遵从人的天性去谈如何创作。我希望告诉学生们:你热爱什么,你最想做什么,那不是一个任务,也不是一个作业,它是一个由内而发的,真正想去做的事情。
 
2002年,首饰艺术与设计专业在中央美术学院花家地新校区的五号教学楼地下的两间工坊里开始了教学。
 
首饰艺术与设计专业创建之初就是秉持着从材料、材质入手的宗旨,来激活创造性,推崇原创性。课程没有纸上谈兵,从讨论方案或绘制设计图开始,而是带着学生从体验入手,收获对事物特别鲜活的体验。在我看来,对于未来要从事创造性工作和具有极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而言,这种由体验入手的方法,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去激发创作者的体悟与感触。直接体验所带来的真切感,是别的方式无法替代的,我觉得这一点对开启学生的专业之路是特别重要。
 
在教学中情感的传递和观念的建立,我觉得不是简单‘培养’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对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训练,慢慢地建立起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不容易。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去创建一种新的材料、材质,但可以把一些现有的材料、材质重新去处理、打破、解构、并置、重组,那么一种新材质就可能生成了,由此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如果某种材料、材质有很多艺术家、设计师都在用,我们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方式?是因为你们的创造力强,你们有用不完的想象力,你们能重新发掘,创造出更好玩的体验感。这种新材质语言的发现与体验可以服务于我们去创作作品,去完成一件首饰的设计。”
 
 
2016年,滕菲老师在工作室授课。
 
 
创办一个学科不易,办好更不易。滕菲老师在艺术设计学科大多照搬西方教学模式的年代,较早地意识到要“立足中国”。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她的作品《对话与独白》获得了金奖,这是中国首饰艺术第一次和国际社会“对话”。有媒体评论她是“中国首饰艺术的开荒者”,这的确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涵盖了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等多维的实验目标。每次谈及她的贡献和成果,滕菲老师都很谦虚,她说更愿意多谈谈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在她看来教育的作用是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即便没有取得卓越的成就,也要有做人做事的基本素养。在本书的第三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的那些学生们”中,有我最期待的内容,滕菲老师像师傅带徒弟一般,手把手地告诉我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去面对学生。她的用词简洁准确:需要“沉下来”、努力“开启他/她”,并以“良善为底色”。在“沉下来”这一篇中,她谈到:“记得在2012年的时候,有一位法国专家,他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太有意思了!你教出来的学生都跟你不一样。’我说:‘这就是我要的,我最忌讳的就是雷同。’因为在我看来,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发掘他自身的特质。这些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是非常独特的,这是我最在意的东西。做我的学生并不容易,我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沉下来’,这对快生活中的年轻人来说挺难的。
 
 
滕菲老师将“当代首饰艺术”理念引入中国,为中国首饰艺术家提供了发声的平台。
 
 
 
一个学生、一位未来的哲匠就需要有一种‘沉下来’的状态。如果太过浮躁,追求的东西就会流于表象,如果没用心动手花时间投入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就很难出一件有品质的作品。所谓高品质包含了细节与整体,哪样都不可缺失。我有义务较早地让学生懂得,每种学习过程的确是非常微妙而不同的,要学成会看门道的专业人,而不是看热闹的外行,不用心体味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看热闹的人。
 
的确,学生的天性都是不相同的,只要为人坦诚,用心、踏实地做学问、做事,在我眼里都是最可爱的。我爱我的学生,他们好比我首饰匣里的一件件珍宝。他们有的在为社会、为公益、为大众提供美的服务,有的在为培养更多的专业学子做贡献,每每听到他们所获得的新成就,都令我备感欣慰和感动。”
 
我爱我的学生,他们好比我首饰匣里的一件件珍宝。他们有的在为社会、为公益、为大众提供美的服务,有的在为培养更多的专业学子做贡献,每每听到他们所获得的新成就,都令我备感欣慰和感动。
 
滕菲老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她对学生的慈爱,源于那句“良善为底色”,这是作为她的学生获得的最大财富。她坚持“每个人的生活底色都是不一样,好的教育要传递给学生善待生命和正视生活的态度。所谓的三观不正,会让未来有麻烦,要用朴素良善作底色。我们总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个有灵魂的人,一个人如果自身背后的东西足够丰厚,他学术上折射出来的光彩也会夺目。”
 
在守正创新的新时代,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职业,需要教师本人不断地自我修炼。在编写《首饰艺术——滕菲教育自述》一书的过程中,与滕菲老师一起回忆过往,一起梳理她的教学历程,对我也是一次洗礼。滕菲老师的这段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有时会跟学生说,人无完人,老师也是人,有时候会有失误或有偏离,但重在能够不断自省,学会自我修正。生而为人,就要有反省的能力和不断重塑自己的意识,我也很想把这种认识传递给我的学生。”
 
艺术设计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艺术要求真,良善是底色。”立德树人之本是不会变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了解中国设计教育和首饰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同时得以深刻认识在教育工作中的开拓创新,需要在日常中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克己育人。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向京:我对将要说出的所有话都深表怀疑· 答案自在我们之中:从“我们这一代——90...
· "纸做的艺术家"陈粉丸,用粉色剪碎偏见· 武洪滨:寻找俄罗斯艺术的精神载体
· 在第74个青年节,中央美院用“青春万岁”...· 如果AI成为主语:当艺术遇上技术突变的人...
· 首届火星潮流艺术节正式亮相武汉三阳设计之都· 黄淋:邀请500+位公众,共创出当下最为...
· “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到底怎样?· 2022大学生钻石首饰创意设计大赛重磅评...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