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胡润财富报告》日前发布,报告称艺术品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安全的投资渠道,其中古代书画收藏居首。有数据显示,虽然今年春拍与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额下降了40%以上,但古代书画板块数量与去年秋拍基本持平。那么,作为收藏者,该有怎样的收藏理念,一个藏家的乐趣和责任又在哪里?近日,记者在京专访了古代书画收藏大家朱绍良先生。 当代艺术在过冬, 退潮了才知谁在裸泳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何解释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下滑趋势? 朱绍良(以下简称“朱”):春拍猛跌,是因为宏观经济走低,可用于艺术品投资的钱少了。进场举牌者首先要考虑,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选择最能保值增值的板块,古代书画以其稀、精、缺成为市场首选。今年春拍成交价前100名中,古代书画占了23席,而当代艺术阵线则整体滑坡。这就是常说的,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记:关于当代艺术,最近微博上有一场激烈的论战,您怎么看当代艺术的价值? 朱:我不排斥当代艺术,每位艺术家的努力和创作都值得尊重,但我不能接受F4(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式的当代艺术。张晓刚作品的人物像幽灵,挂在家里,晚上上厕所会被吓着;岳敏君的作品龇牙咧嘴的,总让人想到受虐狂,他们的作品,我只能读出造反派式的恶搞社会、颓废主义、屌丝心态。这些作品即使拍到几千万元,比肩世界大师,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在西方主导的当代艺术“聚义厅”里,中国艺术家连一把椅子也没有。前些天我去798,那里的画廊和当代艺术家正准备过冬呢,有谁说能赚钱,那是天方夜谭,有谁说亏得不多,纯粹打肿脸充胖子,他们都高位套牢了。市场趋冷也是挤泡沫的过程,当代艺术就是被挤的泡沫。 我们拿国家收藏来做试金石吧,故宫10年来只接受了李可染、李苦禅等11位当代艺术大师捐赠的55件书画作品。拿当代艺术F4的作品到国家博物馆或国家美术馆,基本上会被拒绝。但是你如果拿一张宋元字画,比如宋徽宗的作品,我相信世界各大博物馆都会考虑花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收购。现在很多藏家也反应过来了,古代字画尤其是宋元,价值是最受国际认可的。 “石渠宝笈”泡沫炸了, 藏家更理性了 记:作为成功的收藏家,你如何评价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 朱:从投资角度来说,购买艺术品是资产配置的手段,《胡润财富报告》称,国外富豪的艺术品投资占总资产的17%左右,而据我了解,中国富豪排行榜前100位的,涉足艺术品投资的屈指可数。 如果眼光好,艺术品投资回报率很可观。宋代《瑞应图》2009年拍出5600万元,现在卖一两个亿没问题。拿同样的钱办企业,再优质的项目、花再大精力也很难有相同的收益;如果用这笔钱炒股,现在能剩下多少都成问题了。 记:然而现实的情形是,很多进场淘金者吃亏上当甚至血本无归。 朱:这就要谈到收藏的本质了,一件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其学术价值,一个藏家的成败取决于其学术研究能力。收藏靠的是眼力,眼力就是学术能力,能辨别真伪,能判断优劣。从这个角度来看,收藏是有实力者的游戏,并非人人适合,所以才有一种说法:95%的人花了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 任何一件艺术品,它的市场价值都是由其学术价值决定的。收藏要盯着学术别盯着钱,价格不过是艺术的副产品,学术价值得到公认的,一定能卖出天价。如果抛开艺术,把收藏当成致富的手段,那就本末倒置了。 记:怎么理解理性收藏? 朱:举个例子,《石渠宝笈》著录的是乾隆皇帝的书画收藏品,因为有了《石渠宝笈》的印玺,一些三流宫廷画师的作品这些年也受到市场追捧,价格甚至高过了一流的“四王”、“四僧”。但是今年春拍,“石渠宝笈”前所未有地出现流拍,嘉德拍卖的5件只成交2件,保利拍卖的4件只成交1件,没有任何著录的《宋元名翰册》却拍出了1012万元,这说明市场更理性了,藏家眼光好了,不容易被忽悠了。皇家收藏的泡沫炸了,理性收藏的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记:今天的藏家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朱:如今的藏家,口袋里掏出去的都是真金白银,所以必须要会查古籍、检索电子数据库、懂美术史、能分辨古代字画的真伪优劣,还要和专家学者交流切磋。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艺术修养。对收藏者来说,知识永远比经济能力更重要,你比别人懂得多,才能在别人搞不明白的时候作出决断。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一批国内一流收藏家的眼光,绝对不在专家学者之下,很多顶着吓人头衔的所谓专家,领着国家的俸禄四处走穴挣钱。专家忙走穴,而藏家在作研究,这种错位是一种悲哀。 变私藏为公藏, 是艺术品的最佳归宿 记:马未都曾说过,随着资本的大举进入,他这样的传统藏家已经被驱逐出场了。 朱:现在有企业和老板把收藏当成生意来做,他们把艺术品当股票炒,只关心能挣多少钱。 上海一位大藏家跟我是朋友,他的观点就是自己有钱,在拍卖场上叫价,我总能大你一口。场上竞争越激烈,他就越是志在必得,追涨杀跌的劲头跟炒股一样。可我觉得,从研究中获得知识,与古人对话,才是收藏最大的乐趣。只会砸钱的藏家,永远是盲从者而不是弄潮儿。对新藏家来说,老想捡漏就意味着上当受骗,但对老藏家来说,没捡过漏就说明你准备不足,道行不够。 记:任何收藏家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为自己珍爱的藏品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归宿。 朱:历史上很多大收藏家,结局令人唏嘘。项子京的天籁阁在清军入关时毁于战火;安歧把藏品半买半送给乾隆皇帝,高士其和毕元毕泷兄弟被抄家,藏品入宫;端方在武昌起义时被砍头,藏品风流云散;过云楼六代收藏,现均已售出。即使没有变故,后代子孙也很难世代珍藏,画家赵无极的家人为财产打官司的情况,在很多收藏家身后并不鲜见。 我觉得,最理想的结局就是珍贵的藏品能够变私藏为公藏,进入博物馆或艺术机构,成为社会的公共财富。很多收藏家并不特别在乎钱,但是希望得到社会肯定,也希望自己的藏品能让更多的人欣赏,而不是藏在银行保险柜里。王己千去世前将藏品半卖半送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为其设立了永久性展览。我很想效仿他的做法,曾经找国家博物馆洽谈过,但因种种原因,暂时搁浅了。给藏品找归宿就像嫁女儿一样,需要等待合适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