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人们想看到《清明上河图》的真容,得等到5年以后了。
为一睹《清明上河图》芳容,整个10月上旬,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及传统文化爱好者让向来平静的故宫武英殿变得格外躁动。展出的最后一天,甚至出现了上千名 观众在殿外排队至12日凌晨一点半,才得以全部进入大殿院内观赏的盛况,而此前,为应对每天如潮的观展人群,故宫及办展方不得不采取严格的限流措施。
自“85新潮”后,中国大陆可能就再没有一件艺术品或某个主题的美术展能引起如此的轰动了。盛况固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在当下中国社会迅猛回归的势头,但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推崇恐怕也是令人忧虑的。
从一幅画说起
宋代商业大发展,超过了前代,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兴旺发达,纸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海外贸易盛况空前,这在当时世界和整个中国史上都是异常引人注目的。
由于商业空前发展,宋代城市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膨胀,很多州县城门外,形成了新居民区,称作草市,有的草市,其人口和规模甚至大大超过城区,这使得宋代城市规模及市井生活也有了空前飞跃。
宋代拥有多座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北宋最大的城市。作为中国传统现实主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汴京近郊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画面从郊外农村向城里展开,逐渐繁忙热闹起来,骑马坐轿的阔人,前呼后拥向市内进发,前面有人鸣锣开道。来到城郊街道,客栈鳞次栉比,来往客商步履匆匆。 一批货船停在河边,管家正指挥卸货。到了虹桥,即将进入繁华区,货船和人明显增多。一条大货船进到虹桥下准备穿过,船头有人指挥呐喊,桥上围满了看热闹的 人,有人在桥上发生了争执,场面显得有些混乱……这些戏剧性的情节凑到一起,更增加了城市繁华气氛。
在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1085—1145)。张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 图》、《金明池争标图》,其中尤以《清明上河图》为我国古代艺术珍品。在问世后的800多年里,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 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这种罕见的传奇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再加之国人历来对物的稀有性的天然崇拜,这幅流传近千年、绢本淡色的传奇画作,在今天终于成为了万人瞻仰的神话。
从美术馆说起
《清明上河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故宫博物院当然是中国最具实力、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清明上河图》花落故宫,也算是实至名归,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国内美术馆的管理、经营还普遍面临很大的困境。典藏是美术馆使命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典藏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美术馆的规模与水准。作为研究、展示、教育的重要资源,典藏是美术馆各项工作开展的基 石,是美术馆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藏品数量不足或学术水平不高,无疑说明美术馆的投资不具价值,直接影响到美术馆其他功能的开展和运营,以及美术馆品牌 树立与学术地位的提升。“中国的美术馆普遍存在典藏品不足的问题,与中国的美术馆薄弱的基础有关,也是国内美术馆缺乏常设展并走马灯似的更新展览的一个重 要原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所推广中心主任张子康表示,“有许多新规划的美术馆,尤其是民营美术馆,往往未能通盘考虑与其学术定位相关的藏品数 量与质量,便开门迎宾,这是中国的美术馆在发展初期阶段的特殊现象。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状况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相反,这正是我们中国的美术馆需要直接 面对并力图摆脱的现实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