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典藏的深度在于,所有的藏品环环相扣,能传达出历史与艺术的变化及其发展;美术馆典藏的广度则在于,在环境与人文的互动中,是否完整涵盖了与美术馆 使命和宗旨相关的重要艺术家及重要作品。美术馆的典藏,就是在兼及深度和广度,注重品相与品质之中,结合学术的高度和专业的高度,最终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因此,美术馆藏品的选择就尤其需要慎重,即使价钱便宜或来源于捐赠,都不可随意收购或接受。那么,美术馆该如何决定某件藏品值得入藏,又如何判断这些藏品 是否属于美术馆的典藏范围呢?对此,同时还兼任着今日美术馆馆长的张子康认为,为了充实藏品,美术馆应该制定并经理事会(或董事会)、执委会、管辖机构、 学术委员会通过的,适于当下的,能被广泛理解的典藏宗旨与典藏计划,这将有助于美术馆阐明其经营目标,并作为开发藏品的基础。
正是由于缺乏这样一个严格的藏品判断及收购机制,目前国内很多美术馆,尤其是国营美术馆,存在着大量资金浪费甚至财务漏洞的状况,滥收、收假、财务混乱的现象严重。
张子康认为,艺术品收藏不可避免是种投资行为,美术馆典藏则更带有公益性与学术性,其藏品有社会公产性质,正是这种基于公众利益的公正性与学术价值的权威 性,美术馆典藏成为艺术品市场价格的风向标。在中国的艺术收藏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有市场的作品大多没有学术性,而有学术性的作品大多又没有市场。
“可以说,中国各地的美术馆还不具备引导收藏的能力,这不仅是因为缺少典藏经费,更主要的是缺少应有的典藏理念。”张子康说。
从传统文化说起
万人齐观《清明上河图》,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珍视越来越喜爱,这固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这其中似乎也隐射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的社会思 潮。传统文化当然需要弘扬需要复兴,但对于正处在3000年未有之巨变、且正处于现代化关键阶段而现代性又不完整的当下中国而言,更需要的恐怕是在吸纳传 统文化优良元素的同时,还必须对传统文化保持一种清醒的批评精神与空间。作品被视为衔接了传统文化的诗人、学者西川表示:“我是一个特别热爱传统的人,特 别喜欢中国古代的东西。但古代中国已经是那样,改变不了。现代中国能有多大的创造力,才是更有意义的话题。”在其所撰《传统在此时此刻》一文中,西川提及 一个概念——重口味的民族主义,意指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文化自信重返我们的生活现场,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传播,形成一种对中国传统绝对化的推崇。
西川曾在北京参加一个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会议,开会地点就在一个古建筑内,门口摆放了两个本该出现在坟墓中的兵马俑。每忆及此事,西川颇感无奈:“只要把这 俩兵马俑放在门口,你就永远不知道怎么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因为你根本就不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如果认为有兵马俑就是回到中国古代文化,那么,你根本回不 去。”
西川强调,如何与传统形成一种对话而非仰视的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
“现在有一个现象——无论哪个阶层,其文化趣味都是小资的。商人们无论资产多少,官员们无论官职高低,都没有和自己相配的文化意识。”西川说,“中国人在 毁弃自己的传统和赞扬自己的传统时,所使的力量是一样的。当一种东西倒掉、另一种东西又没有建立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历史虚无感。一些人对古代文化积极回 归,就是因为他必须信个什么东西。”无论如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现代化进程,同时现代启蒙又尚未完成的国家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笔丰厚的 精神遗产,但如何与这笔遗产之间形成一种建设性的对话关系与机制,进而以更大的胸怀与抱负开拓出一种新文化,这才是我们回视传统的基本目的与出发点。
一个真正让人忧虑的问题是:我们会否因为复兴传统而失去了文化再生与更新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