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代 美 术 批 评 家 文库
《失重——吴鸿艺术批评文集(上\下)》
吴鸿 著
916页,368.00元
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年6月
ISBN:978-7-5310-8703-8
“当代艺术是否存在评价标准?”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这一问题便不断的被广泛提出,就艺术品审美欣赏与评价标准的提问,使艺术品的优劣判断成为可能,这并不可厚非。然而,我们与艺术的邂逅却不一定都顺利无阻。你可能在参观过备受尊崇的美术馆和展览之后,觉得无甚感动,甚至心中充满困惑,纳闷着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种足以改变人生的体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尤其当我们面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艺术作品又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很容易转而责怪自己,认定问题一定出在自己的学识或感受能力不足。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仔细想想,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近日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品的《当代美术批评家文库》系列之《失重——吴鸿艺术批评文集》将与广大读者见面,在这个审美贫乏的时代,让我们跟随艺术批评大家的视角共赴美学之约!
此书系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策划《当代美术批评家文库》首批签约之作,其后因种种原因未能集结,在文库首版刊行十年之后,终于了却了读者的缺憾。《失重——吴鸿艺术批评文集》分为“上册”与“下册”两辑,收录进本书的文字,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关于艺术写作的部分文章。其中,既代表了作者从一个艺术媒体从业者到一个艺术批评家的身份转换,同时也客观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近二十年中波云诡谲的裂变过程。作者矢志要追究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性到底在哪里?它到底是一种社会态度,还是一种价值判断,抑或是一种思维方式?
面对当代创作,知名的艺术批评家批评过许多比自身更知名的艺术家,但这些批评完全无损于艺术家的伟大,同时亦显现批评精神自身的伟大。本书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跳出“只描述,不判断”的教条,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此次重新结集除了修订了个别的语句、语法上的问题之外,皆未做过多的修饰和改动。其中所涉及的艺术家们,有的是从一个动荡和改革开放时期掘起、如今已经是享誉国际的成功艺术家;有的是80年代出生、受着流行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影响下成长的艺术家;有的是更年轻的、在一个新一代中国社会中成长的艺术家,他们既熟悉网络中的国际艺术界,同时亦常思索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如何影响他们的想法。作者以理论、策展、批评、访谈、侧记、社会学等讲述和剖析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为读者呈现出一位当代学者的广度,引发观众对当代艺术在不同语境下的新思考。
书影欣赏
- 序 -
吴鸿不是“学者”。学者这个称呼,在今人的心底埋伏着贬义,意指具有旧式派头的文人,比如引经据典,拐弯抹角,长篇大论却又不切现实,散发着乌有邦的气息。吴鸿也不是活动家,笑容可掬,左右逢源,登高一呼则八方响应。他为人颇显刚直,爱憎分明,不容易通融,一言不合便拔剑而起,有古代志士的性情。吴鸿大体属于杂家,专业学过中文、雕塑、美术学,能写作,能塑造,能评论。在标榜专家的当下,杂家不被社会奖励机制器重,却最有可能成为僵硬的现实世界的爆破者或狙击手。
新世纪以来,吴鸿先后主持三家美术网站,成为这一新兴领域无出其右的人物。从美术同盟到雅昌艺术网到艺术国际网,他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跌宕起伏的阶段,号准了这个变化无常时代的脉搏,不停顿地汇聚汹涌澎湃的当代艺术思潮和目不暇接的当代艺术实践。他把网站作为艺术信息集散地的间隙,又以批评家兼策展人的身份投身其中,推波助澜,披沙拣金,垒石为山,星移斗转,斐然成集。
吴鸿的文章,不做作,不艰涩,不洋不土,比较随意,有消极修辞的成分,有散文的味道,有纪实文字的特征,犹如朋友之间神侃,或滔滔不绝,或戛然而止,要么因应受众,要么因应时事,水到渠成,流尽方休。
彭德,2017年3月12日
- 跋 -
在我的这本文集行将付梓的时候,首先要向河北美术出版社郑重地道歉!他们于2006年策划《当代美术批评家文库》的时候,本人是首批签约的作者之一。那一年也恰好是我刚刚接手国内一家大型艺术网站总编的职位,诸多杂事,最终耽误了文集的如约交稿时间。之后,又是种种机缘难合,此事就一拖再拖,但是在自己的内心终是一个情结未解。所以,在文库首版刊行十年之后,还能够接纳本人的这本集子,着实要感谢河北美术出版社当代艺术编辑室主任徐秋红女士对于本人散漫习性的忍耐。我想,这可能也是基于大家彼此之间都是从事编辑这一职业,其中共同的甘苦易于在同行之间达成一种谅解的缘故。
确实,我本人介入艺术批评这个行业是从专业编辑的职业开始的。每天看稿发稿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后来自己写的东西渐渐多起来,别人也就把你看作批评家了。故而,我的很多文章是因为自身从事媒体工作的需要而写作的。这是这本文集的特点之一。
其二,这本个人文集所收纳其中的文章,其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其间很多人、事的状态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包括我本人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了保持我个人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写作脉络,同时也是尊重文章在当初刊发时的事实原貌,故而在重新结集的时候,除了修订了个别的语句、语法上的问题之外,皆未做过多的修饰和改动。
其三,这些年因为从事媒体工作的原因,采访过不少业内人士;同时,自己也经常作为被采访对象而被别人采访。这些访谈稿,或许因为对话的方式比较轻松、灵活,反而更能看到一些真实的见解和性情。故此,在这本个人文集中也收录了部分这一类的访谈文稿。
其四,近年来各类研讨会成为流行,我本人也碍于各种关系面子,出席了不少这类活动。虽然这几年觉得太耽误时间而较少出席,但浏览此前的一些研讨会发言的记录文稿,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带有个案研究的价值。故此,文集中也收录了一部分。
最后,我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也策划了一些展览活动,因为展览而写作的一些策展文章,本人也认为是阐述和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择其要者,文集也一并收录其中。
总而言之,我在这近二十年中,忙忙碌碌,自以为是一个行动派,而无暇做一个书斋中的“学者”,当然,能够贯穿始终的还是专业媒体编辑的身份,此外还兼顾到一些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总体来看,不管因为何种原因而写作,都希望能关注现实,关注到在不同时间段中所发生的艺术现象,关注生活在当下的艺术界这个群体。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集子的时候不至于昏昏欲睡。文/ 吴鸿,2017年3月15日
- 作 者 简 介 -
吴鸿,出生于1968年,先后接受汉语言文学专业、雕塑专业和美术学专业教育。2000年至2006年担任国内重要艺术网站“美术同盟”主编,2006年至2008年担任“雅昌艺术网”总编。2008年2月至今,创建大型中英双语艺术门户网站“艺术国际( http://www.artintern.net)”。同时,从事当代艺术评论及展览策划工作。现担任艺术国际总编,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执行馆长,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