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Xu Bing)是一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视频、书法等多个艺术形式。他的作品常常探讨语言、文化、认知、意识形态等主题,呈现出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作为一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拥有西方观念艺术家所不具备的文化背景,他的生活轨迹和过往经验给予他不同于西方历史观所建立的叙事角度,他以“文字”为载体,另辟蹊径,持续探索沟通中西的艺术语汇。
01
天书
《天书》的制作工具
1988年,徐冰就以自刻方块字的方式,开始创作新的汉字,在三年间,他一共刻了4千多个无人能懂的汉字。并用这些字印出了《析世鉴》这件作品(又称“天书”),此作品是在大张的连续宣纸上印满了他所造的新字,并以垂挂的方式铺满展场的天花板和四面墙壁,面积约有300平方米,在地板上则摆放120套、一套有四册的中国传统线装书,书中也全部用宋版印刷的风格,印满了这些无人能懂的汉字。“析世鉴”的第一次展出是在1989年的北京中国美术馆。
徐冰曾提到,这些假字“似乎让知识人不舒服”,迫使人们对现有知识体系产生怀疑,很多人在展览期间强迫症似的想要找出哪怕一两个真的字。
此作品88年问世后在世界各地艺术机构展出,并引起众多的讨论,被多本艺术史著作所介绍,也被不少西方艺术评论家专文探讨。1989年“天书”在中国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一等奖,参加了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和上海双年展。1993年徐冰在当代艺术大展中最重要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天书”,此后就陆续的参加了许多世界性的艺术展。
02
新英文书法
“析世鉴”是徐冰将汉字作为现代艺术题材的第一件作品,随后他发展出“英文方块字”教育系统。新英文书法是使用了书法的样式,将所有英文单词以汉字的思维书写成“方块字”。1996年时,徐冰改变展览的形式为开放式,让参观者能够坐下来,实际书写(英文字母、汉字外型、汉字结构)。他甚至在美国开办了新英文书法的教室系统,到许多学校去让学生们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接触另一个文化。
03
背后的故事
《背后的故事》是徐冰做了十几年的一个系列作品,它的创作始於2004年。当时徐冰在柏林做在驻艺术家,受到了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做个人回顾展的邀请。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将东亚美术馆内85%的藏品(5400件)挪到了苏联,部分作品如今藏于圣彼得堡博物馆的地下室内,而留在美术馆里的只剩下那些丢失的艺术品的照片。
徐冰想要做一件可以结合柏林的历史、东亚美术馆的历史以及他本人的文化历史的新作品,于是在馆藏资料里选了三张照片作为素材,以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还原了古画的内容,《背后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诞生在了柏林。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徐冰经西班牙转机时在机场办公区看到毛玻璃后面透出的一盆植物的剪影,它很像一副水墨画。这让徐冰想起来郑板桥“依竹影画竹”的典故, 他想到了柏林东亚美术馆的展柜里那些身在异地他乡的艺术品们,以及他历来运用光影的经验和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知识,由此,他开始了这件作品的构思。
《背后的故事》的创作让徐冰开始对废弃物着迷。该系列所呈现的画面,不是通过物质颜料的调配来模仿三维效果(光感、立体感等),而是通过对光的调配构成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艺术家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断空间的毛玻璃所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香烟、灰尘、建筑工地垃圾等和艺术沾不上边的东西,都可被徐冰点废成金,供观众探险,给人惊喜感。
04
地书
此后徐冰不再拘泥于汉字或汉字形式。使用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写成了112页的“从点到点”(又名“地书”与“天书”对应)。书中使用表情符号妙趣横生地展示了生活中一位单身上班族一天24小时的典型生活,描写了作为巨大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分子的行为与思考,予人深思。在徐冰看来,《地书》没有形态,到底属于什么,边界在哪儿,都没法下清晰定义。它既是一本“书”,也是字体设计、公共艺术,和一个完整的作品非常不同。
如今,《地书》还发展到元宇宙里。
“你在元宇宙里造一座房子,一座美术馆,一座商场,但是其实是制造了一个图像,元宇宙是图像的世界,这和《地书》这种标识语言,有一种内在的共通性。”
徐冰还跟我们透露,目前团队正在开发元宇宙中的NFT艺术作品:元语言(Metawords),它会“超越地域文化,超越文明、教育等级,最好地去适应元宇宙的环境”。
05
凤凰
这个项目始于2008年,当时徐冰被邀请为北京环球金融中心新大厦一层的玻璃中庭制作一尊雕塑,该建筑位于北京商业区中心,是由建筑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设计的。在目睹建筑工人的生活环境之后,徐冰决定使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包括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建筑工人的生活用品等现场材料用于作品。《凤凰》不但呈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更表现了对城市建设者的尊重;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凤凰所用材料皆为废物利用)
《凤凰》组装过程
随后十几年间,这对凤凰开始在世界各地展出,比如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威尼斯船坞。每次组装,都是一项大工程,也是“凤凰”新的重生。
06
蜻蜓之眼
2017年,徐冰以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为主题、以我国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机所拍下的画面为素材,导演了首部电影《蜻蜓之眼》。
“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不同于一般的当代艺术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有着完整的故事,但制作方式完全不同,使用画面全部是网络上可以下载的视频材料。以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的却是当代社会的众生相。这部作品看似是一个高度戏剧化的“知音体”奇情故事,本质上却反思了我们这个影像爆炸时代的人心离散。
07
徐冰天书号
2021年2月1日,一枚名为“徐冰天书号”的火箭于中国酒泉向太空发射,其箭体上布满了《天书》。然而,这枚艺术火箭没能成功穿过标志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的卡门线,子级箭在完成推进任务后与载荷舱分离,回落地表。
虽然 “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最终发射失败,没有如预期跨越那道“太空卡门线”,但这次尝试无疑成为了艺术思想与航天科技完美融合的一次探索,为中国太空艺术留下一种向未知挺进的基因,也触发了我们对于艺术与科技的无限思考。
《徐冰天书号》NFT太空艺术作品由三段影像构成,完美呈现了载入世界太空艺术史的重要时刻,最终以200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
“徐冰天书号”运载火箭发射瞬间
四级火箭内置搭载物——《天书》魔方
《“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装置
《“徐冰天书号”:环形山》2019-2021,静帧
08
引力剧场
2022最新大型装置作品
通过这么多项目,我们吃惊于徐冰作品的前瞻性,例如在《地书》之后,表情包的迅速崛起,在《蜻蜓之眼》之后,监控等相关议题被广泛讨论。《天书》化形为NFT的去中心化平等理念。他关注的社会概念之多,范围之广,不拘泥于创作的形式,保持与时俱进这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些艺术创作从案头微小且具体的文字走向远在万米高空中宏大却无形的卡门线,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思维的推进性,以及其中所不断吸纳着的社会能量,正印证着他创作格局的一种空间上的宽泛展开,也是对艺术家创作不断探索思维深度和可能性的一种更好的诠释。
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 |